陆漪 宋新爱 朱熙君

七十四载栉风沐雨,几代人员呕心沥血。伴随着时光的脚步,苏州一〇〇医院迎来了74岁生日。从50年代的小医院,发展到如今的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沧桑之变,天翻地覆。

74年来,虽穿越时空,历经变迁,但面对成就,我们不能忘却艰辛创业的先辈。有一位先贤,已经逝去,虽然现在对他熟悉的人已寥寥无几,但他作为医院开拓者做出的卓越贡献,我们需要永远铭记,他就是苏州一〇〇医院首任院长姜斯培。在艰难困苦条件下,他牢记初心使命,不负党的重托,怀着一份医者的仁心和责任,带领医院人员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为医院各项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缘起:参加革命,走进军队医界大门

1923年5月,姜斯培出生在安徽省滁州市朱龙桥。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他是从小在外婆家长大的,肯吃苦耐劳,会干很多农活,深得外婆一家人的喜欢。他非常聪明伶俐,读书勤奋用功,六年小学,他连续跳级两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上中学时,他的父亲姜汉三从学校教员离职参加抗日战争,因为家庭陷入了困境,他不能再继续求学了。十二岁那年,他去上海一个资本家工厂当童工,受到欺诈和剥削。四年后,因为工伤伤及手指不能干活,他被资本家解雇返乡。他的父亲引导他参加了新四军。

姜斯培参军时年仅16岁,部队领导看他年龄小个不高,但人很机灵,分配他到新四军二师卫生部当卫生员,他不怕苦不怕累,干什么都冲在前面,卫生部的领导非常喜欢他,亲昵的称他为“红小鬼”。军医处的医务主任宫乃泉,亲自教他学习医学知识和外科技术,还教他英语。他进步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新四军二师评为“模范共产党员”。

1941年1月6日, 皖南事变那天,姜斯培所在部队奉命急行军北移,仅一公里之遥,便差点进入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圈。接到命令后,他才随部队绕道撤回到定远县王小庙地区救治大批新四军伤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闻令:诠释担当,接下建院重大任务

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在渡江战役胜利以后,姜斯培己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南军区卫生处的一名团职干部。1950年夏天,他接到上级指令,辞别新婚的妻子,只身来到江苏省苏州市沧浪亭畔,负责接管吴县公医院改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南军区医院,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做卫勤保障准备。

作为医院首任院长,姜斯培身负千斤重担。当时,医院人员成分复杂,有地方留下的,有国民党起义投诚的,有部队调来的,医院只有内科和外科两个科室。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首先从统一全体人员思想做起,叫响“护士和医生,都是党的兵;齐心协力干,一切为前线!”的口号。他发扬战争年代的传统,吃苦在前,以身作则,关心干部战士和职工,爱护知识份子,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他四处选调人才,组建起眼科、五官科、妇产科、传染科等临床科室,医院得到快速发展。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之后,苏南军区医院成为朝鲜战场后方较为繁忙的医院之一。姜斯培带领医护人员竭尽全力,救治每一个从前线转送过来的伤员,常常工作到深夜,其辛苦程度自然也是不言而喻了。面对医疗物资匮乏,他集思广益,与大家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缺少绷带,就从当地买来白布,消毒后撕成条状来替代。缺少药品,就自制药物来解决。缺少器材,因陋就简地制作一些简易器材来取代,对挽救伤员的生命起了重要作用。自1950年至1953年,医院接收了700余名前线转来的伤病员,经过精心治疗均康复出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道:行为世范,既是医者也是师者

在“服务军民,治病救人”的医者之外,姜斯培最引以为傲的身份还是“春泥护花,教书育人”的医学教师。

他担任苏南军区医院院长,同时还兼任苏南军区医院附属高级护校校长,负责为部队医院培养医生和高级护理人员。

当时没有现成的教材,他就组织医护人员根据临床经验自己编写,然后整理油印发给大家,让他们边学习、边实践。

在带教学员方面,姜斯培一直告诫他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和护士,一要有一颗待患者如亲人的仁心;二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三要对工作负责,技术精益求精,三者缺一不可。这是他对每个学员的要求,也是他60多年从医生涯始终坚守和秉持的原则。

多年的医教生涯,他带出了很多成绩卓越的青年后辈。他们中有的人至今还坚守临床一线,也有不少人走上医疗领导管理岗位,发光发热,贡献才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坚定:再次选择,团结一致奋发进取

1953年1月1日,随着苏南军区和苏北军区的合并,苏南军区医院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区医院。1956年全军医院统一编号,江苏省军区医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〇〇医院,这里承载着坎坷的历史和光荣的使命,人们不会忘记……

1953年底,经过培训和文化考核,组织上安排姜斯培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学习。1957年,他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出任常州102医院院长。1966年,再次接受组织委任,担任苏州一〇〇医院院长。

再次回到一〇〇医院工作期间,他仍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每天清晨,坚持和干部战士一起出操,经常到食堂帮厨,下科室协助医护卫工作。如果夜里有外科急诊,他也会协助处理。

为尽快地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他主动加强与地方和军队大型医院、医学院的联系,先后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挂钩,邀请专家教授每月定期来院开展查房、手术、会诊指导,进行传帮带,培养了一批医疗骨干,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提高。姜斯培团结带领老中青三代人员,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医院发展已初具规模,科室门类逐步健全,外科、眼科、骨科、妇产科、烧伤科,都能全部独立地开展大手术和疑难病症的处理,大幅度提高了患者治愈率。一〇〇医院成为江苏省军区中心医院,在镇江、扬州、海安等地组建驻军体系医院时,姜斯培根据上级要求,选派了一批批技术骨干去开展工作,成为医院建设的中坚力量。

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他积极组建医疗队到偏远乡村,培训赤脚医生,巡诊困难群众,提供全面、专业、先进、可靠的医疗保障服务,叫响了值得信赖的一〇〇医院品牌,得到军队首长与地方领导,以及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斯人远去,长风若歌。在筚路蓝缕的一〇〇医院征程中,姜斯培作为拓荒者闪光的名字,历经时间的洗礼依旧熠熠生辉,引领着代代一〇〇人前进的方向。他的故事如同永不熄灭的薪火,恒久相传。他铸就的“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精神,将跨越时空,激励着当代一〇〇人用实际行动,继续谱写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奋斗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