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刘、邓大军里,上将杨勇以勇冠全军而出名。邓小平对他既有高度的赞扬、中肯的评价,也有恰到好处的鞭策。

1977年,上将杨勇盯上皮定均福州军区司令位置,邓小平针对此事,只做了简短回复:“你不合适”。杨勇为何会看上皮定均福州军区司令的位置?邓小平又为何会拒绝他的提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勇盯上皮定均福州军区司令位置
1976年,福州军区司令皮定均为了海上练兵,向中央军委报告,要在福建东山岛海域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海陆军联合军事演习,得到批准后,便进入忙碌的准备工作。

根据中央通知,这次演习时,总参首长是要来参观指导的,海、陆、空军首长以及各大军区军事主官也要来观摩和学习。

由此可见,这次演习的分量很足。

然而,在准备演习期间,却发生了几件身不由己的事情。

演习准备期间,正好赶上福州高温天气,皮定均需要来回在司令部和演习场地之间奔波,长时间的劳累导致他患上青光眼,最后不得不遵医嘱做了手术。

治疗期间,皮定均又收到了朱德同志逝世的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真的吗?”
皮定均长子皮国宏又听了连续播放后说:“这是真的,朱德元帅走了……”

“年初,周总理走了,今天元帅走了!”

皮定均十分悲伤,但他知道这次演习的担子更重,一定要圆满完成任务。

为了节约时间,皮定均是换乘飞机走的,但是由于气象原因,飞机在途中遭遇严重空难,全机包括皮定均在内的13人全部遇难。

皮定均意外逝世后,福州军区司令的岗位就空了出来。

1977年,中央决定广州军区政委韦国清调到中央工作,想让杨勇到广州军区任政委兼省委第一书记。

中央不知道杨勇对这次调任安排有着怎样的看法,为了调岗工作顺利进行,中央派叶剑英同志去跟杨勇商讨,叶剑英告诉杨勇,眼下的广州正处在关键时刻,下一步就要开放了,希望杨勇能担起大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的决策被杨勇拒绝了,他给出的理由是不想去不熟悉的地方工作,如果非要调岗的话,杨勇希望可以把他调到福州军区去。
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汪东行也来征求杨勇的意见。杨勇坦言道:“除了北京军区和总部之外,其他任何地方都是可以的,继续留在新疆也行。”

“你希望到哪里去呢?”汪东兴问。

“如果让我选一个,我选择福州军区。”

“你的理由是什么?”

“福州军区司令员的位置现在是空着的,我现在到福州去,谁的位子也不占,正正好好填不了福州军区的位置。而且福州的气候适合我养病,你知道我之前患了肺气肿……”

杨勇去福州军区的理由合情合理,然而,邓小平得知此事后,直言表态:“你不适合。”

邓小平为何不让杨勇去福州?是因为不信任他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勇在邓小平面前是最放松的
在所有的中央领导面前,杨勇就是在邓小平面前最无拘无束,杨勇始终十分尊敬邓小平,他一直称呼他为邓政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称呼诞生于战争年代。

红军长征到陕北后,杨勇是红一军团第一师、第四师的政治委员,那时候邓小平也在红一军团工作,他是杨勇的上级,对于邓小平,杨勇抱着一颗十分敬佩的心。但由于戎马倥偬,所以两人此时的接触并不多。

真正让邓小平了解杨勇,是在1945年的时候。

1945年,晋冀鲁豫军区成立,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军区。时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的杨勇再次来到邓小平所领导的部队工作。

一段时间后,晋冀鲁豫野战军成立,杨勇先后担任第七纵队、第一纵队司令员。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下,杨勇率领部队参加了平汉、豫北、鲁西南等重大战役。

作战经验丰富、带队逻辑缜密的杨勇得到邓小平等人的高度赞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小平对杨勇的认可绝对不只是嘴上说说。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整编的指示,中原野战军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邓二人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全野战军下辖第三、第四、第五共三个兵团和一个特种兵纵队。

在酝酿第五兵团司令员人选时,邓小平把“目标”锁定在杨勇身上。

其实,第五兵团当时有两个司令员人选,一个是杨勇,另一个是一位纵队司令员,他们俩人的资质差不多,红军改编为八路后,都担任过团、旅一级军政主官。

杨勇和那位纵队司令员各有所长,也各有短板。那位纵队司令员的作战经验充足,尤其在作战指挥方面尤为出彩,但是这位司令员也有个显著的问题,他不大善于团结同志。

对于一个部队来说,内部团结是获胜的决定因素之一,如果内部不团结,指挥员就做不到上情下达,不能正确传达上级的指令,作战期间也不能保证全局一盘棋。

在这样的前提下,邓小平选择了杨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那位纵队司令员还有些想法,他觉得自己的作战经验比杨勇足,而且在作战指挥方面,他也略胜一筹。
为了打消这位纵队司令员的顾虑,邓小平亲自找他谈话:

“你作战勇敢,组织能力也很强,但是你有一个弱点,就是不太善于团结同志,考虑问题不全面,作为一个司令员来说,除了要有经验之外,如何能把大家团结起来是重点,在这一点上,杨勇比你合适。”

杨勇任职第五兵团司令员后,参加了渡江战役,1953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从朝鲜战场回国后,他长期守镇京畿,和邓小平多有交往。

既然邓小平十分认可杨勇,也知道他的能力,为何没有同意他去福州军区呢?

首先,身为总参谋长的邓小平身兼多个党和国家的重要职务,他要负责的琐事实在太多,所以很需要身边有个既有能力又能信任的帮手,杨勇显然是最好的人选。

其次,邓小平信任杨勇,不让他去福州,是因为他想让杨勇肩负起总参谋部的重担,有大局观的邓小平还考虑到日后接班人的问题,杨勇仗打的不错,人品、性格都有保证,最重要的是他能团结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很可惜的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杨勇并没有接任总参谋长,接任这一重职的是杨得志。
杨得志接任总参谋长后,杨勇却因患癌住了院,他的病来得急,整个人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差。那天,杨勇的夫人急火火地给杨得志打了个电话,她哽咽说道:“你快来趟医院吧,如果你再不来的话,恐怕就再也见不到他人了……”

此时的杨得志正在京西宾馆开军委会,接到杨勇夫人的电话后,他立刻暂停会议来到医院探望。

在这之前,杨得志已经几次前往医院探望了,他没想到杨勇的病情恶化的如此之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面后,杨得志坐到杨勇面前,杨勇颤抖着手拉住杨得志的手说:“老杨哥,我的病情我清楚,你工作多,不要为我担心了,也不要因为我的事情分散了你的精力,麻烦你去告诉医生,不用给我用药了,不起作用,那是浪费,我不想浪费国家和人民的钱了……”

看着面前如此虚弱的杨勇,杨得志此时感慨万千,他这个老杨哥还身体健康,而杨弟却要告别了。

1983年1月6日,杨勇上将与世长辞。

医院礼堂遗体告别那天,原定参加人数是6000人,而实际来的人数却高达10000人。

那天,杨勇一生中最尊敬的老首长邓小平,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