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评论员朱浙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近日,“网约车市场饱和”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江西景德镇、苏州、重庆等地陆续发布关于网约车行业的风险预警,福建莆田、河南商丘等地也公开提醒慎入网约车行业。数据显示,多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超过20单,单均营收在20元左右,单车日均收入仅200多元。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多地就出现了网约车饱和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网约车行业就业门槛低,在当前就业压力之下,成为了吸纳灵活就业的“蓄水池”,导致近年来网约车平台及其从业人员数量大幅激增,但公众打车出行的需求却趋于稳定,随之而来的就是僧多粥少,行业内卷加剧。

一边是网约车司机抱怨赚不到钱,一边却是乘客不断吐槽乘坐体验下降。不少乘客表示遭遇过司机随意取消订单、服务态度恶劣、故意绕远路、私下要求加价等行为,网约车“打车越来越臭”也曾引发广泛讨论。

乱象背后,不可忽视的是,个别网约车平台,为了一味地扩张规模,无限制地放宽准入,导致“蓄水池”里存在相当数量的无证司机和车辆。就在前几天,由于日均订单双合规率(即车辆和人员均要合规)均低于99%,宁波市暂停了两家网约车公司的新增车辆许可。这些不合规的网约车,无疑给公众出行和公共交通带来了安全隐患。

无论是服务质量下降,还是合规性管理存在问题,都可以看到,在内卷大战中,一些网约车平台和从业者没有通过“卷服务”提高竞争,而是走向了拼命“卷规模”“卷成本”的误区。

这样的局面若不改变,乘客打车意愿下降,司机收入继续“缩水”,行业将进入恶性循坏。若出现一些不良事件还将对城市整体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如何让网约车规范有序发展,考验着城市治理能力。相关监管政策还有待更加专业化、精细化。

“蓄水池”将满,要从源头调控。一些地方除了发布行业预警外,还暂停了网约车许可证、运营证的发放,以关掉新增市场运力的闸门。这种调控供给的举措是有必要的。但长远来看,除了按下“暂停键”,还要设置一个有序的“退出键”。各地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把握网约车运力规模,尽快制定相关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清理不合规、不合标的存量运力,为服务质量更胜一筹的新运力腾出空间,才能实现行业新陈代谢,消除行业风险隐患。

另外,须规范网约车运价及抽成问题。近年来兴起的聚合出行平台抽成比例过高屡被诟病。有媒体调查,当前不少网约车订单收取总费用远超订单金额的30%,有的订单被“层层转卖”后,甚至被抽取近半。“雁过拔毛”的做法,显然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监管部门要监督平台规范运价规则,不得滥用市场优势地位,损害各方的利益。

网约车面临的“饱和危机”,是行业发展的“阵痛”,也是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的契机。各地当因地制宜,出台更加科学、合理的动态管理机制。对于平台和司机来说,也要意识到,网约车行业驶入下半场,只有专注于改善服务、提升用户体验以及模式的创新变革,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