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5年,明式家具从香港出发走向世界,那么今天呢?明式家具又走到了何方?

欣逢盛世。2024年5月22日,恰逢王世襄先生110周年诞辰之际,广东中山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正式揭开面纱。区氏从40年前的一本书出发(详情见上篇:),满怀热忱走到今天,以一座链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家具陈列馆,向王世襄、向中山市、向世人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开幕展览现场

在现场一帧帧流动的画面中,遥想1985年王世襄携《明式家具珍赏》首开先河的盛况,仿佛重回当时的明式家具文艺盛宴。

明式家具走到今天,路往何方?岭南区氏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了它在当代最美好的样子。

1/

开幕现场:

几代家具人的热泪盈眶

当天上午,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开馆庆典暨“上座”留余斋藏中国古代坐具展开幕、《区氏家具》新书首发,在各界领导、文博与艺术界专家学者、传统家具文化爱好者及全国媒体朋友共同参与下,庆典圆满而难忘。

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嘉宾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山市横栏镇党委书记李翔宇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博协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文联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力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区氏家具董事长区胜春在开幕式上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列馆开幕仪式。

从右至左:陈永杰、区胜春、张金华、区锦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宾为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揭幕

镇馆之宝为《明式家具珍赏》

高潮部分来自于香港敏求精舍会长陈永杰先生拿出两幅字,赠予区氏作为开业礼。不曾想,两幅字惹出了几代人在现场飙泪的感人瞬间。

第一幅字:

斯是陋室

移门好就橱当榻

仰屋常愁雨湿书

这幅字讲的是北京芳嘉园四合院,王世襄自孩童居此,结婚育儿,并终老于是院。文革时期前该院已经被分为多个单元,邻居有李可染、黄苗子郁风夫妇、张光宇、黄永玉等等,全是文艺界顶尖人物,一时俊彦。

由于王世襄居室已经极细,收藏又日益丰富,明式家具特别占据空间。所以干脆就把顶双柜平放地面,柜门拆掉,晚上他就卷缩睡在里面。又因房子瓦顶日久失修,每逢下雨天就多处漏水。于是黄苗子戏撰和书写下列对联和横批,送赠和调笑王世襄。

第二幅字讲的是王世襄《咸宁干校三记》摘录:到干校后,先分配看守菜地,随即参加开畦种植。有一天看见田埂上一株油菜遭风雨袭击,根大半外露,茎亦已伤折,但金黄色菜花开得十分灿烂,有的已经结子。

因而大受激励,口占小诗:

风雨催园蔬

根出茎半死

昂首犹作花

誓结丰硕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外文化」主理人李捷向来宾讲述两幅字背后的感人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区锦泽接过陈永杰相赠的这份珍贵礼物

受托上台讲述此段故事的「山外文化」主理人李捷动情地谈到此处时说,前一日收到陈永杰的礼物,他与区锦泽二人赏完,悟到了字里行间的情义,两个加起来八十多岁的大男孩忍不住抱头痛哭。

李捷在台上讲这个故事时,我就站在区锦泽身边,闻听李捷此言,他又忍不住抹眼泪。陈永杰先生与老区也眼睛泛红……就是这样一个几代家具人的落泪瞬间,构成了此次开幕的高光时刻:身同感受,凭诗寄意。过中艰辛,唯有自知。个中喜乐,也唯有自知。

2/

做到实处,就对了!

了解区氏家具和区家人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实在。来听听来过现场的回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永杰

(香港敏求精舍前会长、台湾清翫雅集资深会员)

这是件了不起的事

明式家具的线条美、简约美,从实用性到装饰性,在中国的家具发展史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是德国的艾克先生、王世襄先生及近代的中外学者专家所公认的。

区氏传统木作传承了这个工艺而普及到民间,是件了不起的事!

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里,区氏传统木作作为一个成功的乡镇企业也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谨藉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开幕表示衷心的祝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定中

(留余斋主人。建筑师、企业家、收藏家)

有幸生活在大时代

我们有幸生活在大时代,日子滚滚向前,变化万千。但生活还是生活,衣食住行还是寻常不过。

家具一般处于生活的物质世界,但美好家具可以提升生活品质,提升精神世界。所以不论古家具或是新家具,如达到艺术品级别的都值得收藏,值得珍爱。区氏陈列馆开了一个好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丹

(南京博物院)

这是个兼具展示性、体验性和学术性的家具主题展

「上座」展以坐具为主题,展示了很多精美的明清座椅,虽是一个类型切入,但展品兼具不同的时代、地区和工艺风格,表现了中国明清家具的多元内涵。展品的介绍很专业,对每件家具都有采集地的标注,对家具的材质、断代很严谨,体现了策展团队的学术水准。展览的空间设计也别出心裁,引人入境。总的来说,这是个兼具展示性、体验性和学术性的家具主题展,相较传统家具展令人耳目一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文峰

(艺术家,中央美院工艺美术系教师)

创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新高度

此次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开幕,我的感受有三点。

第一:精,场馆布置精益求精,家具制作精良,旷古涵今,格调典雅。情景理念丰富多元,层层递进,体验感受立体,维度多重,既保留传统韵味,且当代性十足。

第二点:气,现场气氛浓烈,不仅人气旺,更具学术气息。展品呈现自身独特气息的同时,也折射出浓烈的人文气息。

第三点:情,整个现场情感状态饱满,每一个场馆建设参与者都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饱含大家的心血,从对王世襄先生的崇敬之情,到家族发展的血脉情,继而到对每一位参与者的感情投入,都是饱满热烈的。这种以学术带动产业发展,兼容并蓄的思想,使区氏木作陈列馆创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新高度,值得敬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行保

(北京行之行创始人)

其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无法估量

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的开幕应该是广东地区首家规模最大、学术性强、馆藏古代家具品种最多的木作文化陈列馆。此馆凝结着创始人区胜春和区锦泽两代人四十多年的家居梦想,充分体现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文化情怀。区胜春先生从制作家具,到收藏家具,再到收藏各类家具图书艺术品等,最终呈现一个内容丰富的中式木作陈列馆,其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无法估量,为弘扬传统木作文化影响深远,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念慈

(知名古董家具专家,香港华艺大荣主人)

祝贺中山,新增了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首先我要恭喜区氏,这次开馆办得很成功!作为大湾区家具行的一员,我其实很感恩。因为广东在大家的印象里是没什么文化氛围的地方,这一次因区氏陈列馆的开幕,这么多家具行的专家老师以及美术院校的教授们齐聚一堂,有新面孔,亦有不少老面孔,不是像一般的活动堆金堆银,而是在全程扎实地学术交流,气氛浓烈,难得一见!

其次我要祝贺中山。中山是一个二三线小城市,但它的历史很悠久,除了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它还拥有非常丰富的古董文化资源,尤其是古家具。如今区氏陈列馆的开幕,为中山乃至广东省都增添了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功德千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歆然

(法国罗汉堂)

像是在博物馆和专业书籍图书馆里切换

很荣幸参加此次开幕。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区氏作为一家硬木新家具的民营企业,能够凭一己之力做出这样规模和品质的陈列馆,老家具及展品每件都有特色,特别是还有一间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王世襄书房,感觉像是在博物馆和专业书籍图书馆里切换,非常了不起!

3/

文化之火,生生不息

又是一年夏季风来临,中山下了绵延不绝的季风雨。亚洲大陆上农耕文明的形成,有赖于季风的周而复始。风如约而来,土地就会如期孕育生命,所有的文明也如此这般持续运行千百年。

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坚守中绵延不绝,与此同时,中国人也在一点点打开面向世界的窗口。历史会留下每一个人的价值。比如岭南区氏。

1985年,以王世襄、黄天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在香港首推明式家具先河,从此开启了明式家具的文艺盛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天先生主讲「畅安先生书缘与明式家具学」

尤为令人泪目的是,5月22日的下午学术研讨会环节,当年为王世襄编著《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的三联书店编辑黄天先生,在现场展开了一场生动有力的演讲,为明式家具爱好者们复现了当年他和王老一起编书的幕后故事。这是黄天先生首次在大陆公开演讲,反响强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世襄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题论坛:「上座」古代中国坐具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题论坛: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的建设与文化传播

此外,主办方还围绕多个主题展开了满满当当整个下午的学术研讨。探讨主题有:畅安先生书房与明式家具学、「上座」古代中国坐具之美、 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的建设与文化传播主题论坛等,干货满满,回味悠长。

在现场生生不息的学术讨论中,我仿佛看见八十年代的明式家具文艺盛宴,在今日的岭南再现最后的霞光。文化的共享,让价值尺度发生转换和自我觉醒。

是的,喜爱明式家具的人们有福了:从此以后,除了上海博物馆,在广东中山,更有一座深藏了王世襄生前精神财富的书房与家具陈列馆可奔赴。

撰文:程香

摄影:山外、区氏

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

首个主题展览

“上座”—— 留余斋藏中国古代坐具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时间/

2024.5.22-2025.5

展览地点/

广东·中山·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