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为汉文化圈的一员,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体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

就以日本天皇的年号为例,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日本于645年孝德天皇掌权时期,首次采用中国的年号制度,定为“大化”。至此历任天皇都会有自己所属的年号,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天的德仁天皇,年号是“令和”;更重要的是,日本天皇的年号,多取典于《四书五经》等中国唐代之前的古典文献。

除了日本的天皇年号之外,还有一个深刻体现中国历史烙印的方面,便是行政区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而日本的省级行政区划也分为四类,与我们的省级区划名称完全不同,是为:都、道、府、县,与我国封建王朝时期的行政区划颇为相似。

其中“都”,代表的是首都,比如隋炀帝时期就把首都洛阳改称为“东都”,武则天掌权时期则把首都洛阳更改为“神都”,还有元朝把首都北京定为“大都”,“都”成为我国古代对首都的一种行政区划设置。

“道”,是唐太宗首创的省级行政区划,不再采用州或郡,当时主要依山川形势把全国划为10个道,比如狄仁杰就被武则天任命过河北道行军大元帅,以便宜行事之权,征讨突厥。

“府”,是唐玄宗时期首开的行政区划,与“州”同为“道”之下的行政区划,后来逐渐改州为府,比如并州改置为太原府,荆州改置为江陵府……

“县”,是秦朝设置的行政单位,属于郡之下的地方机构,县以下才是乡、里、亭。

所以,我国古代的“都、道、府、县”,虽然与日本现在的行政区划“都、道、府、县”的称谓基本一致,但含义却相差甚远,毕竟日本的“都、道、府、县”都属于平级的一级行政区划。

日本的“都”只有1个,为东京都;日本的“道”只有1个,为北海道;日本的“府”有2个,为大阪府、京都府;日本的“县”有43个,包括福岛县、冲绳县、神奈川县、广岛县等等。

这四类一级行政区划的行政首长统一称呼为“知事”,比如东京都知事、北海道知事、大阪府知事、福岛县知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日本的县知事、东京都知事、京都府知事,与我国的湖北省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上海市长、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级别一致;相比之下,日本县的最高行政首长“知事”比中国县的最高行政首长“县长”要高出2级。

最关键的是,我国的行政区划主要分为省、市、县、镇、村五级,日本比较简单,通常没有市一级单位或县级单位,省级行政区划往下就是乡镇村这一级别了。

总结来讲就是两级:“都、道、府、县”组成的一级行政区,“市、町、村”组成的二级行政区。

在日本,市、町、村属于平级的基层行政组织。

村,相当于我国的乡村,最能体现农村和农业特点,主要是日本偏远地区和落后地区设村;町又比村多了一点城市的繁华,类似于我国的城镇;市则属于比町的规模更大一点的城镇,具有聚集人口多、经济繁华的特点。

当然,日本的市并不像我国的市还设立有各个县、县级的城区,县区下面又是各个镇……,日本的市,既不设区,也不设综合性的派出机构,依照我国的行政区划来看,日本市比中国市小2级,毕竟我国的市属于地级市,日本的市相当于乡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日本的町、村大力推行改市进程,使得町、村数量越来越少,尤其是村,已经成为日本当下数量最少的基层行政区划。

不过,除了“都、道、府、县”组成的一级行政区,“市、町、村”组成的二级行政区之外,还有一个“支厅”的区划设置,主要存在于部分地区,地位在“市、町、村”之上,并不具有普遍性。

比如北海道就下设14个支厅,每个支厅,都管辖若干个市、町、村。像东京都下辖的八丈支厅,所管辖的地区为八丈町、青岛村、及鸟岛、须美寿岛等一些归属未定的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