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间艺术的本质或许是“俗”

或鸣锣击鼓

或吹拉弹唱

或村歌社舞

百姓多以此庆祝红白喜事,庙会祭祀

而恰恰因其“俗”,便接了地气

受到百姓欢迎,参与的人多了

便更有了“人气”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三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浦江二小的青少年来诵读《艺心艺意》。今天,你将听到的《吴侬软语情意长》。

点击收听朗读(音频略有删改)

《吴侬软语情意长》

民国初期,滩簧艺人进入城镇茶馆、娱乐场所演唱,广泛地赢得了观众喜爱。随着文明戏的流行,滩簧演出也开始讲究剧情完整、塑造人物、运用布景、丰富乐器,并雅称为“申曲”。1941年,沪上成立上海沪剧院,正式改称沪剧。

20世纪60年代,闵行(上海县)各乡镇建立文化站,着手组建“业余文艺小分队”,排练演出反映农村面貌的创作节目。

随着农村有线广播的迅速发展,遍及家家户户的“喇叭头”成为人们欣赏和学唱沪剧的主要载体,从而形成无人组织而规模空前的群众性沪剧演唱热潮。

代表人物有马桥乡孙炳祥、虹桥乡民歌手余建光等。

1979年起,各乡镇(公社)文化中心站建立亦工亦艺的“文艺工厂”,掀起排演沪剧大戏和编演沪剧小戏活动高潮。梅陇、塘湾、杜行、曹行、七一、陈行、北桥、马桥、诸翟等公社文艺工厂表现突出。

直至1984年前后,各文艺工厂排演传统沪剧大戏的热情消退,重点创作排演沪剧小戏,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头戏。

自此,沪剧清唱成为中老年人自娱自乐的主要形式之一。戏迷们自发组建“沪剧沙龙”,定点定时聚会交流。

1994年1月8日,上海诞生第一家沪剧沙龙,发起人之一是江川文化馆的郑经祥。此后的近十年间,马桥、梅陇、吴泾等地纷纷成立了沪剧队,莘庄及周边地区更出现了三十多个“沪剧沙龙”,其中近半数每周七天,不少戏迷们天天都可以在家附近找到沪剧沙龙,转场演唱乐此不疲。随着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脚步不断前进,上海方言的渐渐式微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人们重新呼唤“上海乡音”。

为增进市民对闵行城区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让上海本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闵行区文广局决定组织举办“我是明星”电视沪剧大赛。2013年夏季,赛事趁势推开。最终产生了闵行区“12强草根明星”。

“我是明星”电视沪剧大赛带动了沪剧沙龙谋求新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在时任上海沪剧院院长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是娥的推动下,每年举办的“沪剧回娘家”组织专业沪剧演员深入沪郊各地演出,曾广受欢迎。一度中断后,上海沪剧院如今希望利用闵行的沪剧沃土重现其辉煌。

2013年,上海沪剧院演员来到区内部分街镇、沪剧特色学校,与居民和学生互动。同年年底,“沪剧回娘家·走进闵行”暨《戏剧大舞台》开播30周年演出专场在城市剧院举行,上海沪剧院老中青三代沪剧表演者齐出,共有八代、五十多位专业演员来到我区,其中最长者已过古稀之年,有的青年演员则还不满二十岁。

2014年5月12日到6月12日,闵行区以纪念《讲话》发表72周年为契机,做强“百花齐放红五月”系列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人生金秋亦追梦”闵行区优秀沪剧沙龙汇演。

自2014年起,每年举办“浦江沪剧节”,成为闵行群文工作的品牌项目之一,广受市民好评。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三季,我们邀请了 闵行区浦江二小的青少年来诵读《 艺心艺意 》 。

《艺心艺意》是“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民艺乡俗”辑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讲述了流传至今,或渐渐消逝的民间艺术。它们多流传于市郊,在乡镇村宅间互通,带着独特的民间审美和亲切的本土乡音,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渐行渐远。该书的出版,就是希望能成为这些民间艺术曾经存在的佐证,做到有源可溯,有根可循。

2024年5月起,第十三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朗读: 闵行区浦江二小 五(3)班 范正弘

图文:明镜文化

编辑:赵若楠

初审:陈怡婷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