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善,高血压患病人群数量逐年攀升。升高的血压会不断损伤靶器官,增加心脏病发作或卒中的几率,久而久之,大脑、肾脏以及视力将造成严重损伤。

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美国高血压新指南,该指南首次将高血压标准由原来的140/90mmHg修改为130/80mmHg,一时间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血压诊断标准降低具有临床意义,但也存在问题。

一篇纳入61项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当血压≥115/75mmHg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将随着血压的增加而增加,当血压≥140/75mmHg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血压在130-139/80-90mmHg的人群比血压<120/80mmHg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升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新指南将降压标准降低,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可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另一方面看,随着标准的降低,高血压的人数将会明显增加,据统计,如果按照这个新标准,我国仅45-75岁人群高血压人数就增加了8300万,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将随之提高,毋庸置疑,服药人数也将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人为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减轻高血压带来的心脑血管风险,但高血压的降压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像对于一些高龄老人(≥65岁)或者身体状况不好的人群,强求降压或许是一种风险,因为老人普遍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如果血压降得太低,就会造成血管末梢血流灌注不足,从而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反而不利于健康。

高血压治疗要关注个体高血压危险分层。

我国专家组在充分分析国际及中国相关疾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血压诊断的标准仍然采用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为标准,对血压在130-139/80-89mmHg的人群需要根据个体的实际病情和危险分层具体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生在评价高血压患者的病情时,经常会写上诸如“3级,高危”的字眼,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专业界为了评估患者血压升高的程度和此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把血压水平进行分级、危险程度进行分层。

1. 高血压分级标准:

  • 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 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
  • 3级高血压:收缩压大于18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

此外,收缩压在120-139/80-89mmHg时,一般不会带来严重的靶器官损伤,医学上称为正常高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医学上,根据研究结果,来推测高血压未来(10年内)发生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并发症的可能性,可能性小的称为低危,中等的称为中危,可能大的称为高危,可能性极大的称为很高危或极高危。具体评估方法可以采用“4636”法评估。

  • 4级血压水平: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高血压。
  • 6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年龄(40岁以上);吸烟史;高血脂患者;高血压家族史;超重;缺乏体育运动。
  • 3种脏器损伤:心脏损伤;动脉粥样硬化;肾脏损伤。
  • 6种并发疾病:糖尿病;脑卒中;心脏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肾脏疾病;外周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可以将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 低危:1级高血压,无其他危险因素者;
  • 中危:1级高血压,存在1-2个危险因素;或2级高血压,存在0-2个其他危险因素;
  • 高危:1级或2级高血压,存在≥3个其他危险因素或脏器损伤;或3级高血压,无其他危险因素;
  • 很高危: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者,或者3级高血压,存在≥1个其他危险因素或脏器损伤。

对于低危患者,虽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小于10%,但要充分认识到高血压的危害,如果改善生活方式1年后仍不能使血压达标,就应该吃药治疗。中高危患者在改善饮食、运动、戒烟戒酒的情况下,应该应用降压药治疗,并养成定期体检、监测血压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