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宝法说法》普法手册蛮实用的嘛!”“‘枫桥e站’,具体能做些什么?”5月21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高院”)打卡“沪尚新‘枫’景”系列活动第二站来到了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宝山法院”)月浦人民法庭,10余名各行各业的“法治观察团”成员先后参观了月浦人民法庭的诉源治理工作站、家庭教育指导站,以及设立在沈家桥村的“枫桥e站”等地,沉浸式感受“田间地头”的调解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打卡“沪尚新‘枫’景”系列活动第二站 上海宝山法院供图(下同)

体验角色扮演 现场演绎纠纷调解

“现在我们开始分配角色,谁来扮演当事人老倪和邻居老朱?”“枫桥e站”内,月浦人民法庭法官苏东东话音刚落,就得到了观察员们的积极响应,一场由真实案例改编的纠纷调解“剧本杀”开始上演。

原来,刚搬进新农村改建的新楼房不久,老倪家中便发生漏水,他怀疑跟楼上老朱家有关,沟通中双方争执不下,便来到村委“说理”。

看到老倪和老朱二人你一言我一语,法官苏东东说:“法院可以帮忙联系鉴定机构,但……”一听到帮忙找鉴定机构,心急的老倪没等法官把话说完便问:“周期长吗?多久能鉴定好?”

“过来申请鉴定是很快的,但如果要打官司时间可能稍长些。”“而且,到时候鉴定出谁家的问题,谁家要出鉴定费的,你们看怎么样?”

见双方此时都有所犹豫,人民调解员适时开口:“老倪、老朱,你们都是老邻居了,今天也都是带着诚意来的,考虑到鉴定费也确实可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不如心平气和坐下来聊聊……”在法官和人民调解员的步步引导下,这场模拟调解以双方达成和解而告终。

月浦人民法庭庭长张继峰介绍,实际上,这起真实纠纷在当时,双方当事人并没有接受调解,后来经历鉴定、一审、二审,时间长达一年多。更让人唏嘘的是,最终鉴定下来,损失金额19300元,然而鉴定费就另花了19000元。“这个案件让我们看到了调解及时有效化解矛盾、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的意义。”

“老倪”的扮演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皑体验结束后表示,通过这种方式,能让更多老百姓知法、懂法,进而能够用法,培养更多的法律明白人,基层矛盾自然能有效“就地”化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卡月浦“枫”景 探访诉源治理新路径

“事实上,很多纠纷在早期村居发现后,在诉前化解,是最佳时机。”“法治观察团”成员、月浦司法所人民调解员周晓燕说。

一直以来,月浦人民法庭坚持把纠纷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并非易事。据了解,月浦人民法庭所在辖区有月浦、罗泾、罗店3个镇近80个社区和56个村200余名人民调解员。而人民法庭共有法官7人、法官助理5人,年均结案2100余件。

法官如何指导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发挥调解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的作用?如何更好形成诉源治理社会合力?

月浦人民法庭与上海市首个面向社区的实体化社区治理学院达成合作,由人民法庭提供真实案例创作课件,到村居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培训。像打卡活动中这样沉浸式的案例场景,正不断被运用在人民调解员的实训课程中。

此外,月浦人民法庭进一步延伸职能触角,把治理的“目光”聚焦到一个个小家庭。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关于少年儿童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月浦人民法庭秉持人文主义家事审判理念,专门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站,并依托指导站,协同各方力量,致力于推动家事审判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切实加强对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这里不仅是一个静态的调解室,也是一个动态的集家庭问题咨询、案例教学、法治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站。”月浦人民法庭法官叶骄凌介绍,家庭教育指导站日常除了参加诉前联调、应邀到各社区和学校开展讲座外,还注重与公安、检察院、妇联、民政、教育等职能部门和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机构的协作配合,努力在社会的“最小单元”推进婚姻家庭纠纷的诉源治理。

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陈佳琳 通讯员 胡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