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校里的“水课”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在“水课”上,学生们上课不带教材、不做笔记、不提问题。放眼望去,诺大的教室里前排空落落,学生们三五成群的挤在后排或者边角位,埋头做自己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全国多地高校开展了学风建设活动,考察点包括到课率、前排就坐率、抬头率、提问率、互动率。

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干部以身作则,上课提前10分钟到教室做好课前准备,并主动坐前排;还有高校明确若前排未坐满则记最后一排违规,学生多次犯规则可能需要家长来校“陪读”。

学生不愿在前排落座,不愿积极上“水课”,这背后原因很复杂。

其中之一就和大学的考核机制相关,众所周知,现在的高校普遍实行量化管理,学生要量化考察绩效,老师每年需要完成特定的“课时量”。

在这样考核模式下,部分老师重科研、轻教学也在情理之中。大学生讨厌的“水课”,老师其实也无奈。

而与多地高校开展学风建设活动相对应的,是近日,北京大学校报发文《放弃绩点——成绩评定改革在“生科”》。

为改变学生陷入不必要内卷的现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展开试点改革,放弃GPA排名,实行以自由性、综合性为导向的“等级制”评定方式,让学生有精力进行素质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多所高校也尝试取消绩点。除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也采取了等级制的评定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让天下“苦绩点久矣”的大学生们拍手称快,一位学生坦言:“不是我要超过我自己,而是我要超越他人的这种竞争太可怕了”。

确实,水课现象背后的大学课堂存在问题,我们的大学需要告别卷绩点,需要避免沦为“绩效导向”的场域,成为大学真正该有的样子。

1

我们的大学课堂到底怎么了?

现在的大学课堂无人听讲,除了学生“心不在焉”,更有老师“联袂出演”,选课季上演“水课争夺战”。

NO.1

大学课堂有多少水分?

课堂上无人听讲,并不代表学生们不认真学,反而很多人下了课还要自己找网课学。

知乎上就有这样一则提问,“如何看待大学生不喜欢听自己老师上课,而喜欢看网课的现象?”

一些答主从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不符合学生实际听课期待的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知乎用户@佛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知乎用户@Brellalove

此前有调查就显示,学生不愿坐前排的理由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某些大学老师上课严重“划水”,不是照本宣科念PPT,就是放视频,学生即使想积极参与课堂,也很难找到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华中师大教授戴建业等名师的课堂上,非但前排座位抢不到,经常连教室都进不去。这表明,激发学生上课听讲的主动性,显然需要更加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

除了授课方式的吸引力不高,部分教师对待选修课的态度也不够认真,因人设课、从简开课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老师的教学PPT多年如一日,所讲内容甚至早已和现实脱节,导致学生不愿意学。

还有的教师为吸引学生选课,给分随意,只为了应付考核。而这种没有标准的课程考核显然会挫伤认真上课的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如果一堂课很少有学生认真听,那么一定不是学生单方面的责任。更普遍的情况是,讲台下是“摸鱼”的学生,讲台上是“划水”的老师,彼此间心照不宣。

NO.2

课业压力大背后的逃课

如今的大学生选课,是一场需要提前做足功课和准备的“战役”。

“几乎每所大学都会流传一本‘水课大全’,我这41个学分的选课关键就是看好不好过、给分高不高、老师点不点名。”一大学生如此说。

符合上述要求的课程同学们都需要拼网速、拼手速才能抢到,而对于那种要求多、作业多、给分严格的选修课,大多备受冷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学通史’平时不点名,考试划重点,分数还好;‘体育欣赏’节节点名,上课看电影,期末交论文……”登录一些高校论坛会发现,这些在学生间流传、更新的“水课大全”对上课内容、给分情况等都有细致详尽的描述,有的甚至长达几十页。

中国青年报校媒联盟曾面向全国100余所高校的532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选修课不只为学分,教师授课水平、考试的难易程度、作业量、课程的实用性都成为影响学生选课的重要因素。

“平时的课业压力已经很大了,选修课能轻松过关就好。”有学生坦言。

NO.3

师生间难挤出的沟通时间

老师和同学们联合“水课”,学生除了上课之外很少与老师接触,一个学期下来,双方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这就造成了学生和老师下课后形同陌路的尴尬局面。

“每到考试季,网上都会冒出一些搞笑图片,比如考试时问你授课老师叫什么,放4张图让你选老师的样子等等。”有大学生分享。

上课时,老师在台上讲课,有的学生听,有的学生玩手机、睡觉;一下课,老师大都提包就走,师生间基本形同陌路,成为普遍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师生之间保持这样的状态,是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的。

大学教育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而应当是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教师之于学生的意义,也不仅是授业解惑,还在于思想引导、人格培养、心灵关怀等方面。

2

为什么大学课堂会变成这样?

大学课堂变成如今这般模样,并不是学生和老师有意为之,需要从制度根源上探寻原因。

NO.1

课程安排背后

学生为卷绩点“选择性懈怠”

相较于中学而言,大学的课程深度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学生想要把一门理论课或者技能课吃透,必须在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读文献、练习各类硬件软件。

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本科课程大纲设置贪大求全,学生疲于在各个教室间奔走,被各类小组作业、期中测验、期末大作业压得焦头烂额,很少能有时间深入自学研究。

再加上攒综测成绩要参加很多学生活动和竞赛,时间就更不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天津某高校学生完成147个学分才能毕业,除了校院两级的公共必修课程73个学分、专业必修课程33个学分外,他还需要完成26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和15个学分的任选课程。

而这些课程往往需要在前三年完成,因为最后一年大多数学生还需要完成毕业论文、实习、找工作或者考研、考公、留学等各项重要任务。

而想要在学校里拿到各类奖项,或者在毕业后能有好“出路”,学生们不得不重视“绩点”这个硬指标,因此必须在选课上权衡,那些给分不高,要求还严格的课程,自然没什么人愿意选择。

面对繁重的课程与有限的精力之间的冲突,大多数学生不得不采取这样一种策略:在精力允许的前提下选择几门有干货的“虐课”,再搭配一些要求少、给分高的“ 水课”。

一位学生直言道:“我为什么要选水课?一个学期那么多门课,有水课,我们才能活下来。”

毕竟大学似乎沦为“绩效导向”的场域,大家在绩点计算公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NO.2

考核制度不合理

除了学生,大学的老师也在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中饱受折磨。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政策以出科研成果为中心。

再加上最近几年多数高校实施所谓“非升即走”的考核政策,青年教师们的科研压力巨大,教学投入太多无疑占用自己的科研精力。

知乎上有位答主讲述了自身经历,感叹高校教师科研任务的完成度才是考核最看重的指标,认真上课反而很难有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在课程评价方面,大多高校主要采用学生评教,那些要求严格、难度较大的课程往往会被学生打低分,老师的教学活动评价受影响,自然不愿严格要求学生,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例如,有的学生根据课程给的分高不高来给教师评分,学生一旦不满意在该课程上取得的分数,任课教师就会遭遇“差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知乎用户@iwjt3F

3

该如何让真知与文化回归大学课堂?

大学课堂变“水”的问题成因复杂,想要为大学课堂“挤水分”就不能只对其中一方下手,而是要多管齐下,从制度上着手调整。

NO.1

调整师生考核制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奇表示:“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改变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方式,使教学成为探索、发现、思想碰撞和分享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搬运过程和监督搬运的过程。”

因此,高校应该调整对老师的考核标准、对课堂设计的要求标准,给老师们减压,让老师们在达成科研任务外有“育人”的余力;以及调整对学生的考核标准。

北大取消绩点考核制,正是要从学生考核制度层面将学生从“内卷”中解放出来,将时间精力花在综合素质的提升上。

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在教师打分过程中制定出更加详细的标准,杜绝教师为了在学生评教环节中拿高分,进而随意给学生打分的行为。

这不仅需要加强对老师打分标准和打分工作的监督,还需要对学生的课程作业、试卷进行留档,定期抽查。

这对于大学课程评价体系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变动和进步,长期执行定然需要花费大力气。但这些措施可以鼓励同学们通过努力学习,而不是投机取巧获得好成绩,增加了学生得分的公平感。

NO.2

开课环节严格把关

建立课程监督、评价和退出机制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认为,消灭“水课”必须要在如何开课、开哪些课上下功夫。而决定一门课是否应该开,需要实证调查与科学评估。

为此,在复旦大学,专门研制了对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测量评估的调查工具。

该调查工具设计了十一项核心指标,能够从多个角度刻画出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调查后会基于指标数据生成“吹水指数”和“刻苦指数”,直观地反映出哪些是学生老师都满意的高质量“金课”,哪些是低质量抵效能的“水课”,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鼓励教师精心开课,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对于新开高质量课程的教师,还将予以最高可能达数十万元的重奖。

复旦大学的做法提示我们,课程的设置也是一门需要经过严谨的实证研究与科学评估的工作,只有做到严格把关、优胜劣汰,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大学课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O.3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完善学生人格培养

当今的大学课堂会出现“水课”现象,与高校普遍不重视通识教育有一定关系。

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通晓各类学科知识、真正全身心发展的学生。

像北京大学有很多非常重要、优质的教育资源,有著名的科学家,更有人文学科的大师,每一位老师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学术造诣,然而过度追求高绩点的同学们被捆绑在考试分数的“战车”上,便无暇领略那些“无用之用”的魅力。

大学的教育本应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心灵上的关怀,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知乎用户@奶黄大包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我们追求“绩点优秀”“综测优秀”等以数字为标识的优秀,教育就会沦为就业升学的工具,催生“平庸的优秀”、“无效内卷”。

如果说大学有一节必修课,那或许首先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些课堂;

可以追求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再困在绩点评价体系中,成为多向度的独立个体。

参考资料:

[1]北京大学校报-放弃绩点 ——成绩评定改革在“生科”

[2]光明日报大学课堂该如何消灭“水课”

[3]南方周末-我旁听了半年大学“水课”,终于明白师生的苦衷

[4]刘云杉-自由选择与制度选拔: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精英培养

[5]中青在线-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表示选修课不只为学分

[6]中国教育报道—记者调查:选修课变“水课” 大学课堂怎么了?

[7]胡守强-“中国大学80%的课堂是水课”,根源到底在哪里?

[8]督促大学生“坐前排”,也要为“水课”挤水分 | 新京报快评

[9]光明日报-聚焦高校师生关系难以言说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