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23日),《解放日报》特24版“打造科创‘核爆点’ 培育新质生产力”,用一整个版面报道了崇明在发展现代化农业方面的积极探索,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崇明数字化育供秧服务中心

分盘、铺土、播种、二次覆土、叠盘、运输至暗化室……不到1分钟,位于崇明区三星镇的一家新建成的数字化育供秧服务中心便能完成水稻秧盘出盘的所有流程,与传统模式相比,不仅大大缩短了育秧周期,还能有效节省人工和时间成本,提升秧苗品质。育秧是水稻生产的关键环节,科技力量的注入为崇明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开了崭新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地丰收

崇明作为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多年来聚焦现代农业领域,积极主动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大局,加快汇聚科技创新要素,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示范引领。随着崇明去年明确提出打造“长三角农业硅谷”,一张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蓝图正在崇明慢慢铺开。

落子长三角拥抱新科技

开启现代农业新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航拍崇明

自2001年生态岛建设启动以来,崇明始终坚持生态立岛不动摇,持续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立足“拥有全市最好、最大、最多农业资源”的先天优势,崇明把现代农业作为最重要的发力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攀高,农业产业韧性不断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多年位列全国第一。

如何进一步打造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与世界级生态岛相契合的现代农业,唯有发挥科技创新的第一驱动力,加快推动崇明农业向更高能级、更高水平跃升。“我们趁势而起、顺势而为,因地制宜推动农业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主动运用上海的资本、人才、科研、市场等综合优势,加快打造‘长三角农业硅谷’。”崇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域,崇明按照“立足长三角,服务全中国”的功能定位,规划形成了“一核一带两区”的总体布局,致力于将“长三角农业硅谷”打造成为激活现代农业的动力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三角农业硅谷中入驻的企业上海恒泽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核”即一个核心区,位于陈家镇智慧岛产业园,包括农业硅谷总部园、农业科创企业孵化园、科技成果示范展示园和崇明农业种业创新中心,主要承担企业落地、学术研讨、技术攻关、试验示范、人才培养等工作。“一带”即沿陈海公路、生态大道纵向打造一批创新要素集聚、高端人才汇集、新兴产业密集的高科技农业发展带,形成农业创新发展的展示窗口。“两区”即崇明高端设施农业片区和崇明现代畜禽养殖片区,集中建设连栋温室、育苗设备,大力发展工厂化、立体化新型养殖设施,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此前,崇明联合市农科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组建了崇明农业科创联盟,共同运行20个科技平台和5个科技服务项目,通过多年滚动实施农业科创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引入了韩斌、张福锁等院士领衔的高层次专家团队,不断夯实科技攻关和产业化示范的技术支撑。如今,伴随“长三角农业硅谷”的诞生,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将进一步延伸,能级也将进一步扩大。

持续招大引强

农业头部企业“接踵而至”

去年年中举办的首届崇明农业高质量发展招商大会拉开了“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的序幕。崇明推出百余块30亩以上的待招商地块,面向全球广发“英雄帖”,诚邀各路“大咖”进行农业投资与发展。经过近一年的多方对接,崇明与山东水发、潍柴雷沃、中集集团等60多家优质企业开展了合作,近30家企业在崇明完成注册,包括国内领先的RNAi农药、体外合成生物肥料、优势发酵菌群种质资源、生物合成蛋白等产业陆续落户。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长三角农业硅谷’就像是崇明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台‘发动机’,我们希望以此为牵引,推动崇明农业朝着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方向加速前进。”崇明区委书记缪京表示。

中国“芯”无人工厂

创造新型利润空间

蘑菇是人力采摘快,还是机械臂采摘来得快?一只“眼”准确定位成熟的褐菇,一只“手”柔性抓取菇伞,放入筐中。在“长三角农业硅谷”孵化园内,上海恒泽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文峰展示着褐菇采收机器臂的“智慧大脑”。“从采摘一个蘑菇的时间来看,机器人比人力差了一点;但从长期来看,机器人效率稳定,可以适应持续的高强度工作以及工厂化高密度的菇房环境。”朱文峰说。

褐菇,又称洋松茸,因其菌肉肥厚、口感细嫩鲜美、营养价值极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上海恒泽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褐菇生产企业,其现代化菌菇种植基地运用菌菇人工智能生产系统“ZEN”,确保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多维度、全方位智能化管理,实现高效率、高品质齐头并进。企业自主研发、具备核心专利的褐菇采摘机器臂,生产价格已经完全覆盖人力支出,机械臂装备订单已经走向海外。

高效率育种技术

突破传统扩繁桎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园都白山羊保种场

崇明白山羊是全国重点保护和发展的家畜品种,是崇明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特色种源之一。其肉质细腻、味美不膻,但由于生长较慢、体型较小,目前崇明白山羊品种杂乱、品质参差不齐,纯种数量甚至不足1000只。受条件限制,崇明白山羊一般采用常规的自然繁殖方式进行扩繁,饲养5年也仅能得到12只左右的后代。纯种羊如何高效扩繁,一直是崇明面临的困境。

入驻“长三角农业硅谷”的上海六骥元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了破解崇明白山羊保种扩繁难题的关键“钥匙”。该公司引进、研发和集成基因组检测、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现代繁育生物技术体系,率先在国内建立了优种家畜精准筛选机制,能够依靠生物技术对性能特别优异的纯种个体快速扩繁,提高优秀种质资源遗传水平和群体数量。

在崇明区农业农村委的牵线搭桥下,六骥元支公司与崇明白山羊集团万禾基地深度合作,建立了白山羊活体采卵手术室及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实验室,开展白山羊体外胚胎发育技术研究,形成具备年产万枚胚胎生产能力的白山羊LOPU-IVEP技术平台。“未来,一头白山羊母羊5年能有120胎,相对于之前足足翻了10倍!”六骥元支董事长邓克路说。

数字化农业升级

蔬菜种植如此简单

从卖产品走向卖技术、卖服务,现代农业企业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在我们的农业智慧系统里,根据鸡毛菜的生长情况,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收获,什么样的温湿度最适宜,一目了然。”上海微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之兵手捧平板电脑,轻松调取了清美智能蔬菜基地的实时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崇明区现代农业设施植物工厂果实累累

上海微滴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聚焦农业设施、装备、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数字化应用的设施农业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作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在农业设施装备研发与智能控制方面卓有成就。自从入驻“长三角农业硅谷”,微滴科技针对崇明农业特征,广泛收集叶菜、瓜果等种植数据,研发适应崇明当地生产实际的智慧农业系统,以数字技术赋能,调试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最优解”。“农业服务不仅在于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更要走向个性化、定制化。以前的农业,是年纪大的庄稼汉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崇明的农业,是年轻人拿着手机、平板电脑来种地。”郭之兵说。

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

激活农业科创内生动力

要实现生态增绿、产业添金,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长三角农业硅谷”发展蓝图中的核心问题。“政府既是服务员,也是联络官,更是引导者。”崇明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龚霞作出判断。

“长三角农业硅谷”引入的科创企业来自五湖四海,对崇明往往有不熟悉的地方,做好服务便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崇明设立了企业服务专员,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对接,清单式收集企业需求和发展困难,为意向入驻及已入驻企业提供精准而高效的服务,持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避免企业进入发展初期“人生地不熟”的困境。

同时,崇明目前已在研究制定“长三角农业硅谷”专项政策,将聚焦企业入驻、科研试验、成果转化、生产销售、项目扶持、人才保障等方面,全周期、全链条覆盖企业成长轨迹,实现普惠性与竞争性并存、集成性与创新性并存。此外,崇明农业科创基金也在筹备中,未来将通过引导基金搭建企业融资服务平台,重点聚焦种源、绿色、低碳、智能、循环等战略性科技领域,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超前孵化,进一步为农业科技企业赋能。“设立农业科创基金,政府资金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市场上各类资金纷至沓来,为科创企业赋能。”崇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崇明还积极联动长三角区域的农业高校、科研机构,汇聚众多院士、杰青研究团队,吸纳长三角优秀的种质资源,致力于打造集科研、交易、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人才从哪儿来?依托农业科创联盟,崇明持续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加快推进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农业与生态学院落地,与长三角多所知名涉农高校及科研院所达成合作意向,引导核心技术来崇转化,进一步促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目前,哈工大马军院士团队、中国科学院武爱波杰青团队、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已筹备在崇落地项目。

在“长三角农业硅谷”内,一个由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式建成。其中,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在这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迅速达成,合作机会多如雨后春笋,高科技农业发展带的项目成片孵化落地。

面向未来,崇明将继续锚定“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目标,坚持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加强统筹布局、精准招商、主体培育,加快引入更多科技创新能力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创企业,不断提升崇明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贡献崇明力量。

编辑:焦倩倩

责编:李琳、焦倩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