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斌国

美国对华征收关税的底层逻辑,实则是试图把控“定价权”这把利剑。美国之所以拥有贸易定价权,不仅源于美元的国际地位所赋予的特权,更得益于其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所带来的丰厚附加值。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仿佛是一场马拉松的“最后一公里”,艰难而漫长。然而,这段路的坎坷并非全由我们自身造成,很大程度上,我们还要为祖辈们在工业化道路上所犯的错误买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我们常常看到人们自豪地宣称:“美国人负责发明,我们负责实现”。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能否走完这“最后一公里”,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思维方式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全面升级。

那么,问题犹如悬而未决的谜团般萦绕在我们心头:我们是否具备实现这一创新发明的实力呢?这并非一个可以轻松解答的问题,但也不是无法跨越的障碍。只要我们敢于直面挑战,积极拥抱时代的变革,持续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够在这“最后一公里”的冲刺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那就是几乎所有的教育博主、大学教授以及专家们都在对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问题提出批评。固然,中小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远非他们口中所描绘的那般严重。真正的教育问题,其实更多地出现在大学阶段。中国的顶尖大学难以培养出顶尖的创新人才,而中等和底层的职业学院也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些人才往往需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再培养。

钱老曾疑惑地询问,为何中国难以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菲尔兹数学奖得主和图灵奖得主这样的顶尖人才。时至今日,我们在这方面的成就仍然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连印度都未能超越。

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在于,它如同一个巨大的“工厂”,将所有孩子置于同一生产线上,每年上千万的孩子都在文化课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中国真的没有天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问题在于,我们往往将天才们束缚在90%以上毫无意义的学习时间里,而那些所谓的“差学生”,即便学校投入再多的资源也难以取得显著的进步。而那些注重孩子教育的家庭,也往往被淹没在题海的汪洋大海之中。

更令人担忧的是,小学生的近视率已经超过一半,作业量异常庞大,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重复学习。而最让人痛心的是,我们教育的重点并非是否学习英语,而是语文作业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语文课设置过于繁琐,导致孩子们在大学阶段甚至不知道如何撰写论文。这难道就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初衷吗?

我们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存在偏差。在知识量爆炸的今天,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学完所有知识。然而,我们却仍然坚持“全才”的培养理念,让孩子们学习各种课程,结果却往往是什么都学不好。那些所谓的“好学生”,也只是在班内、校内或县市内表现出色,一旦放眼全国,他们往往因为过度用眼或精神压力过大而显得疲惫不堪。这与国外那些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的大学生相比,岂不是一种悲哀?

第一,从小学起始实施分班制无疑是一项明智之举,或许学习表现欠佳的孩子们的家长们,此刻正心怀不满。然而,您可曾想过,当您的孩子与那些学习优异的同窗共处一室,他们是否真的感到快乐?听不懂课堂内容,无法完成作业,考试差距如同鸿沟,这些难道不会让孩子承受莫大的痛苦吗?其实,文化课并非唯一的道路,您可以为孩子选择更为适合的赛道,让他们在其他领域绽放光彩。

第二,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可以考虑调整课程设置。上午专注于文化课学习,而下午则转为体育、音乐、美术等多元化的课程。并且,这些课程也需要进一步细分,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赋和兴趣进行选择,而非一刀切地全学。这样一来,音体美专业的毕业生们自然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校外培训机构也会因此失去大部分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毕业后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就业市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探讨的焦点乃是教育的根基问题,亦即大学如何与社会及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的议题。大学的教学培养方向,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园内的自我循环,而应积极与整个社会乃至全球市场形成深度的联动。当这样的对接机制得以妥善构建,仿佛设置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关卡与门槛,中小学的教育自然会在无形中引导孩子们如何去挑战、去突破这些关卡,如同玩转一场精彩纷呈的闯关游戏。

此外,国家亦需审视并放宽考试制度的束缚,让教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按部就班,而是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唯有如此,方能打通教育精准培养人才的任督二脉,让文化课与音体美等科目一样,拥有自由高考的权利。特别是文化课,对于那些既有能力培养孩子,又有能力自我学习的孩子来说,他们无需非得按照传统的12年制教育模式走完所有历程。这类孩子往往是最有可能涌现出天才的群体,正如中国历史上不乏4年便完成高中学业的杰出少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我们呼吁教育界的同仁们,要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让教育真正成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摇篮。

第四,我们应当致力于改革语文教材,而非一味地追求取消英语。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它的学习应当伴随着我们的终身成长,而非仅仅局限于全民强化教育的范畴。许多人在步入中年,事业有成,甚至退休后,都愿意投入大量时间,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或是挥毫泼墨,练习毛笔字。

然而,当前的教育机制似乎更倾向于将孩子们培养成为古诗词家和书法家,但几十年过去了,这样的培养方式真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为此,我们可以在学校设置选修型的古文课、文学课以及书法课,让那些对此有兴趣的孩子能够自主选择学习,这样既能尊重他们的个人兴趣,又能让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同时,学校应当更加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而非过分强调死记硬背。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虽然源自我们祖先数千年的传统,但在今天看来,它是否还适用呢?古人之所以要求学子们死记硬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那时候,造纸和印刷技术相对落后,书本价格昂贵,且缺乏便捷的文字工具书可供参考。因此,老师们不得不采取这种方法来确保学生们能够掌握足够的知识。
然而,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拥有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却仍然沿用着这种陈旧的学习方法,这不禁让人怀疑:我们是否过于愚蠢或无知?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求改革与创新,让语文学习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语文,作为我们华夏儿女的母语,其真正的学习之旅应当铺设在我们生活的后半程。届时,岁月沉淀,人们拥有了充裕的闲暇时光,可以悠然自得地沉浸于字句的海洋中,汲取智慧,修炼内心,从而学得更为深入与扎实。而非将孩子们最宝贵的年华耗费在“铁杵磨成针”的艰苦过程中,使其在机械重复中失去了对语文的热爱与兴趣。
否则,我们不禁要质疑,这些年来,我们的学校究竟培养出了多少真正的文学家、书画家和书法家?事实是,大多数人一旦离开了学堂的束缚,便如同脱缰的野马,对曾经学过的知识逐渐遗忘,甚至遗忘得干干净净。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语文学习的时间安排,让它在人生的后半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那时,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品味每一篇经典之作,感悟每一个字句背后的深意,让语文的魅力真正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犹如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竞赛,更是这场马拉松中最为激烈、最为精彩的一段。这最后的一公里,不仅考验着各国的耐力与毅力,更彰显着各自的智慧与底蕴,无疑是整条赛道上含金量最高、最为璀璨的一段。
在这场文明的角逐中,我们的根基必须从娃娃抓起,更准确地说,是从娃娃的心灵深处开始雕琢。因为孩子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东西方文明传承与发扬的接力者。他们的思维如同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用智慧的笔触描绘出五彩斑斓的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孩子们的知识教育,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国际视野。只有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能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风采,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核子猎潜艇评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