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20日,北京机场。

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洁缓缓走出飞机的那一刻,迎接他们的是一片热烈的掌声,周总理亲自来到机场,和李宗仁亲切握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刻,李宗仁持续了近二十年的归乡夙愿终于得以实现,而随着这位“末代总统”回到大陆,身在台湾的国民党将领们,也纷纷有着归乡的念头,其中也包括蒋介石

故此,借着李宗仁回大陆的时机,毛主席向蒋介石发去书信,表达了中央政府诚挚欢迎蒋介石回归大陆的态度。

面对毛主席的劝说,思乡心切的蒋介石并没有立刻同意,而是提出了六个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政府考虑后,接受了全部的条件,然而蒋介石回大陆一事,却并没有随着条件的达成而顺利实现。

蒋介石的六个条件

当年,李宗仁回到大陆的消息传到台湾后,在岛内引发了强烈震动,特别是在国民党内部,这个消息不亚于“火山爆发”。

与此同时,无数人的视线都集中在了李宗仁身上,比起他回归大陆一事,人们更为关注的,是中央政府将会给予他怎样的待遇,是软禁在家?还是以礼相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证明,我党是极为宽宏大量的,不仅没有对李宗仁进行“清算”,反而高度赞扬了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所作出的贡献,之后毛主席更是热情接待了李宗仁。

这样的消息传到台湾后,许多国民党将领都放下了悬着的心,因为他们看到了大陆对他们的态度,而眼下阻碍他们回大陆的因素,就是在于国民党内部了。

就在这时,毛主席邀请蒋介石回大陆的书信抵达了台湾,蒋介石何尝不想回到大陆?但是身为国民党主席和台湾地区的领导人,他需要考虑得太多太多。

思虑了许久之后,蒋介石决定和北京进行谈判,他向北京提出了六个条件,作为他回归大陆的前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个条件是:蒋介石希望能够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回到大陆。

显然,蒋介石提出这一点,是要保证自己回到大陆后的待遇,虽说李宗仁受到了大陆方面的礼遇,但是他蒋介石可以说是我党多年以来的“头号敌人”,如果回到大陆未必也会被北京以礼相待。

对于这个条件,毛主席在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商讨后,决定同意蒋介石的条件,并且为了表达中央的诚意,毛主席还特别向蒋介石表示,愿意将庐山赠送给蒋介石,作为他回归大陆后的住所。

之所以会选择庐山,是因为蒋介石在大陆期间,有十几年的时间都住在庐山。毛主席此举,让蒋介石颇为感动,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我党的诚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毛主席也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在回归大陆后,蒋介石和一些旧部,不得选择浙江省作为定居地。

这是因为浙江是蒋介石的老家,如果让蒋介石和他的旧部回到浙江的话,恐怕会引发不可预估的麻烦。

对于这个要求,蒋介石虽然有些不悦,但看在我党十足的诚意上,还是勉为其难地同意了。

第二个条件是:台湾省的省长,必须由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担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的这个条件,是为了保障蒋家在台湾的势力和地位在他回归大陆之后不受影响,当然这或许也有着“留个退路”的打算。

在这个条件上,毛主席没有犹豫多久便欣然同意了,因为台湾已经在蒋家的经营下发展了十几年,蒋经国作为蒋介石的接班人,早已经对台湾的方方面面都了熟于心

让他担任省长,一来利于台湾未来的发展,二来有利于蒋介石回归大陆后,台湾局势的稳定。因此,这个条件我党自然而然地同意了。

第三个条件:厦门和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两岸联系的地区,且市长由台湾在金门市的市长兼任。

中央政府经充分考虑后,同意了该条件,但也附加了一个前提,即新成立的自由市,市长的人选必须经由中央同意方可就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来,两岸均实现了自身的利益,可谓是“双赢”。

第四个条件是:台湾的军权和外交权由北京接管,台湾的陆军改编为四个师,其中三个留守台湾,另一个驻守厦门和金门,此外台湾的其他事务需保持一定的自由度。

这个条件也比较合理,军权和外交权由北京接管后,也就意味着台湾将彻底成为中国的一个省,不再作为一个“主权地区”存在。

其次厦门和金门合并后,也需要部队驻守。

最后一点,由于两岸的发展水平不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同,因此大陆方面的习俗或一些政策并不符合台湾发展的需求,保持一定的自治也无可厚非,这一点有些像如今的“一国两制”。毛主席自然深知其中的利害,也同意了这个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五个条件是:台湾回归后会放弃美国的一切援助,但若台湾遇到财政困难,中央政府应向台湾提供不低于美国标准的援助。

这个条件在中央内部引发了一些讨论,有人认为眼下国内自身发展情况还不理想,若再为台湾拨付大量援助,势必会影响国内的发展。

不过毛主席提出,台湾放弃美国的一切援助,就意味着台湾和美国划清界限,美国政府企图分裂中国的野心也会随之破裂,这一点正是我党所迫切看到的。故此,毛主席也同意了这个条件。

最后一个条件是:台湾在回归后,所有政府官员的职位和福利待遇不得降低,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得降低。

这一个条件也是最没有异议的一个,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当下的地位和所受到的待遇降低,就算换成我们的同志们,想必也会有这个要求,因此毛主席毫无意外地同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便是蒋介石向北京提出的六个条件,而这些条件,中央政府全部同意,然而蒋介石回大陆和台湾回归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推进。

原本来说,在我党宣布同意蒋介石的六个条件后,不说台湾立刻回归,至少蒋介石回大陆一事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就在翌年,国内的形势风云突变,深刻影响着方方面面。

因此,蒋介石回大陆一事也被搁置,况且在那个时期里,身为国民党主席的蒋介石若回到大陆,还不知道要掀起多大的波涛。

当时谁也不会料到,这件事会一直搁置下去,蒋介石直到去世,都没能实现回到大陆的夙愿。

十年之后,当时间来到1975年,此时的蒋介石已经88岁高龄且身患疾病多年,自感时日不多的他意识到可能无法活着回到大陆,便打算邀请毛主席前往台湾访问,为两岸的统一再出一把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毛主席此时也已经是耄耋之年,而且患病卧床多年,完全无法远赴千里之外的台湾访问。

即便如此,在得知蒋介石邀请自己前往台湾访问时,毛主席依然表示,可以让邓小平同志代替他前往台湾访问。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指示,特赦了一些在大陆关押的国民党战犯,并为他们安排工作或提供去台湾的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憾的是,就在两位老人再度为祖国统一点燃希望的火苗后不久,蒋介石于4月5日去世,原本达成的六个条件和台湾回归相关的事务也再度搁置。

蒋介石逝世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毛主席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地抽着手中的烟,许久后才重重地说:知道了

毛主席知道,蒋介石的去世,意味着一次祖国和平统一的机会就此流失,因为蒋介石虽然和我党斗了几十年,但在祖国统一上却是异常地坚决,他曾经说:谁敢搞“台独”,我就搞谁的脑袋!

在蒋介石去世之后的一年半里,周总理、朱总司令、毛主席先后离世,两岸统一之事也被彻底延后,而这一延后,便到了今天。

大陆对台湾回归的诚意

实际上,除了这次答应蒋介石的六个条件外,我党在台湾回归一事上,早在1956年便对外表达了十足的诚意。

1956年,周总理就台湾问题表态道: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蒋介石父子在台湾回归后,中央政府将会为他们安排职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在同年年底,周总理在加尔各答出席活动时,曾对记者表示:如果蒋介石带着台湾回归,中央政府将会为蒋介石提供一个不会低于国务院总理的身份和地位。

这个表态要比前文提到的六个条件早九年,此时李宗仁也尚未回归大陆,所以周总理的这个表态,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诚意。

还是在1956年,周总理在西花厅与教育家章士钊会面,就台湾回归问题沟通了许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席间章士钊突然表示,他正打算前往台湾,去探望多年未曾谋面的妻子殷德珍,可以想办法和蒋介石见一面,将中央政府的诚意传达。

周总理听闻十分高兴,还将这个消息告知了毛主席。毛主席得知后特地接见了章士钊,将一封亲笔手写的信件交给了他,希望他能够转交给蒋介石。

但是毛主席转念一想,章士钊的身份是政协主席,即便是前往台湾探亲,但碍于这重身份很有可能见不到蒋介石,这就需要一个人来将这封信交到蒋介石手上。

章士钊立刻想到了一个名为许孝炎的人,并将毛主席的亲笔信交到了他的手中。许孝严接过信后,立刻前往台北面见蒋介石,将信件交到了蒋介石的手上。

蒋介石拆开信件,毛主席在信中写道:欢迎蒋中正回归大陆,希望国共有机会再次合作,共同为祖国和平统一努力。

毛主席还特地在末尾写道: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奉化之墓”指的是蒋介石母亲的墓,“溪口”是蒋介石老家。主席此举,意在告知蒋介石“故乡一切无恙”。

看到这句话后,蒋介石久久无言,只是眼神中的思乡之情怎么也无法遮掩。

不过,蒋介石并没有对毛主席的这封亲笔信进行回复,但他以另一种方式做出了“回信”。

1957年,在收到毛主席亲笔信的次年,蒋介石派遣学生宋宜山来到北京,就台湾问题和我党进行磋商。

宋宜山一见到周总理便说:我是代表老师来寻求国共再次合作的,希望这次会晤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周总理畅快地一笑:台湾和大陆自古就是一家人,随时都可以合作!哈哈哈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的几天里,宋宜山和周总理等领导同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议上,周总理向宋宜山传达了中央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诚意并将具体政策总结为四点,这便是后来的“一纲四目”

第一点是台湾回归之后,除特定事务,如外交事务等,其他事务仍由蒋介石掌管。

第二点是共产党主张通过两党和平、对等谈判,实现祖国统一。

第三点为台湾回归后,将成为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自治区。

最后一点为美国必须撤离台湾,并且自此之后不再插手与台湾相关的一切事务。

从这四点就能看出,我党向台湾方面所展现出的诚意,完全是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了全中华人民的福祉着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双方也无法彻底达成统一意见,自然也就无法得出一个结果。

会谈结束后,宋宜山在大陆游览了许多地方,并将一路的所见所闻写成报告,回到台湾后呈交给了蒋介石。

通过宋宜山的报告,蒋介石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八年以来所发生的变化,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诚意,更是让蒋介石惊讶不已。

不过,在国共再次合作一事上,蒋介石的心里像是有块石头一样,久久无法放下,以至于他对合作之事避而不谈,也导致两党合作一事流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又过了几年,便到了李宗仁回归大陆的时间,并由此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事情。

遗憾的是,尽管自从建国以来,大陆始终致力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迟迟无法实现,而随着两岸第一代领导人的去世,这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也由下一代肩负、传承、实现。

参考资料:

1、凤凰资讯-1965年国共秘谈内幕:蒋介石已同意统一的六条件
2、央视网-1965年国共秘谈内幕:蒋介石已同意统一的六条件
3、中国新闻网-65年国共三次密谈 蒋介石曾同意携旧部回大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