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来啊,你多少年没回家了?”1964年的某天,毛主席从文件中抬起头,向坐在对面和他一样正在办公的周总理问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见毛主席的问话,周总理笔尖一顿,愣在那儿几秒,然后慢慢抬起头看向窗外的一棵老树,眼神里映着一些让人看不懂的思绪,似怀念,似纠结,又似带有一丝释然。

很久之后,房间里响起了一声很轻的回答:“很久了……主席!

接着,周总理又满怀叹息地说道:“我不能回去啊!主席。

听见周总理的话语,毛主席很是诧异,再加上看见了周总理眼底复杂的情绪,更是焦急地追问道:“怎么了?家怎么回不去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啊,周总理为何说自己回不去家乡了呢?革命已经成功,还有什么能阻碍总理回家的脚步?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隐情?

虽革命已成,但仍须努力

周总理少年时期投身革命,在南征北战中不惧艰辛坚持信仰,在战火纷飞的战场里不畏牺牲勇往直前,无数的艰难险阻将周总理淬炼成了钢筋铁骨,使其最终成长为我党革命隐秘战线不可替代的总舵手,成为我党革命成功功不可没的领导者。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更是孜孜不倦、强大自身,在看不见硝烟的外交战场上,睿智应对、以理服人,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外交灵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有人将周总理的工作时间进行了汇总,发现周总理每天的日程安排满到令人无法想象,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高强度工作!

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尤其这个国家才刚刚从风雨中走出来,周总理明白自己身上的担子更为艰难,也更为沉重。

所以周总理从不敢轻易懈怠每一分钟,常常不顾自己身体状况,昼夜连续办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周总理的工作台历中,大家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到总理到底有多繁忙,有时一天内需要主持三场大型我党重要会议,有时需要在繁杂工作中还要抽出时间会见外交使者,工作已经将总理的时间占得满满的,根本分不出一丝的空余给私人的感情。

所以,这也是周总理不能回到家乡的原因之一,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周总理,有太多的群众需要周总理。

虽然中国革命已经成功,但是随之而来的国外国内新征程,仍然需要周总理把握新方向,指引新道路。

周总理时时刻刻心里都在记挂人民群众,把老百姓的温饱放在首位,共情人民的辛酸与欢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真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因为这样,周总理回家的道路永远走不到尽头,他,永远也回不去家乡,因为前面站着的是周总理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为之拼搏的老百姓!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也是他不太想拿出来说的!

杜绝亲戚享受特权照顾

1963年,周总理在参加北京市的一次学生毕业报告时,曾经和同学们笑着说道:

“我早年参加革命的时候啊,一个亲戚也没来找过我,解放后,我当上了总理,亲戚都来了,可足足有一百多人呢!”

话音一落,周总理自己就不禁低头先笑了起来,笑容里满含着让人看不懂的深意。

其实周总理也知道,这些人找上门来,无非都是想借着总理亲戚的名头,走走后门谋些好处。

也正因为周总理明白他们的心理,才更加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身为一国总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身作则,坚决杜绝这种走后门寻求特殊照顾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不能大开特开权利待遇之门,更是从根源上就要消灭这种歪风邪气。 所以周总理在另一次报告会上,对亲戚的有关话题再一次做出了明确的回应。

周总理表示,他不仅不能见亲戚,家乡也暂时不能回去,因为回去了,就算闭门不出,也会有人借着周总理回去的事情做文章,把总理家乡,总理亲戚作为获取利益的敲门砖,这种事情在他有生之年绝不能发生。

当然,周总理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坚守。

曾经,周总理住在家乡的八婶母重病复发,被家乡政府的工作人员紧急送往了县城医院,期间,周总理得知此事,特地连写两封书信,向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说明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在第一封信中,写道:

“前几日收到县委的来信,才知晓八婶母病重入院的事情,后来陶华也写信说你们一直去医院关怀八婶母,在此非常感谢县委工作人员对家人的照顾和关心。”

并且在信的末尾着重嘱咐道:

“自己知晓八婶母的病已经无法治愈,以后一切治疗就全部麻烦县医院了,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浪费人力物力再到外地转院治疗。”

而且周总理表示如若八婶母去世,后事就先麻烦政府的人多加帮助了,但是要秉持简约朴素的原则,信中多次强调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对葬礼之事铺张浪费大讲排场。

随着信封寄去的还有周总理的二百元钱,周总理告诉县委的工作人员先用着这二百块钱,如果钱不够的话请先垫付,他后续一定补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八婶母去世以后,周总理又写了第二封信,信里说道:

“我八婶母已经去世,虽然家中还有陶华等人,但是以后她的生活费用均由我来负担,请当地政府不要对她再给予特殊照顾。”

这次跟随信封来的,还有之前政府垫付的25元丧葬费!

这样的事情周总理还做过很多,他一直都有意避免国家政府对自己的家里亲戚给予特殊照顾,即使政府事先垫付一些费用,周总理也会第一时间就邮寄钱财还给政府,用实际行动以身作则,做到不欠政府一分一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但是周总理却能够为了支持地方工作,主动提出要推平自家祖坟,增加农耕土地面积,甚至还在事后寄来了七十元钱,将其作为参与此次工作人员们的工资。

由此可见,周总理是一位多么大公无私的人,事事考虑在前,绝不沾国家和人民的一分好处。

所以,为了人民,为了国家,周总理只能放下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选择“暂时”不回家!

拒绝衣锦还乡,不为地方工作添麻烦

周总理也表示,这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当属于在有生之年没有回到家乡淮安一次!

周总理可能也没想过,自从自己迈出走向革命的第一步,就再也没能回头,不仅没能回到自己幼时居住的房屋看上一眼,也没能回到自己亲手种过菜的后院再站一站。

难道周总理也不想回到家乡吗?

不是的,周总理从离开家门的那一刻,就一直在努力向着家的方向前进,却总是因为种种的原因没能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革命成功之前,周总理不敢回家乡是因为当时战时情况严峻多变,心中对自己回家探亲一事多有担忧。

周总理一怕国民党反动派因自己出现在淮安的原因,对家乡群众和家里人进行迫害。

二怕自己回去之后,给当时工作在淮安的我党工作人员添麻烦,造成工作上的阻碍。

三怕的是由于自己当时的身份,让家里人受到我党的特殊照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这对于周总理来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总理也依然对自己回乡一事考虑甚多,他总是担忧因为自己的总理身份,回家乡之后给国家和当地政府增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即使是决定推平祖坟这样的大事,周总理都没有让自己回家乡,甚至不同意弟弟周恩寿回去主持这次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认为,周恩寿回乡之后一定会因为总理弟弟的身份,导致当地的县委政府对其优待,那么就一定会影响到省里、市里以及县里的正常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资源浪费。

所以周总理直接下令让侄子周尔萃借着探亲的机会,去办这件事情,这样就不需要惊动任何地方领导,减少了许多麻烦。

这样的事情,周总理干了不止一次,他不仅自己不回家乡,甚至要求弟弟也不要回乡探亲,就怕因自己的原因给地方政府带来任何麻烦。

一次,弟弟周恩寿趁着周总理心情不错的时候,向周总理说道:

“哥哥,前几天家里来信,说是咱家的老宅已经破败不堪,尤其哥哥你以前住过的那个小房,如果再不修整就真的要塌了,尔辉说淮安政府要帮咱们重新修缮一下,要不然我回去一趟,看看怎么个方法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寿

周总理听过之后,直接表明态度,说是不必进行修缮,如果房子要塌就让它塌了,还表示自己平生最恨的就是封建主义那一套: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只要他活着,就不许搞这些!

弟弟听闻,既难过又无奈,他知道哥哥不让他回乡的深层原因,无非就是怕影响当地政府正常工作,也知道哥哥其实很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以及亲朋好友,但是他更理解哥哥作为一国总理担子有多么地重!

所以,不仅周总理这一生没有回到家乡,就连弟弟周恩寿也受哥哥的影响,一生没有回到家乡淮安!

回家的这条路,周总理走得真的太久,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而不能的原因,大家知晓之后全都沉默不已,继而也都更加尊重这位令人敬佩的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那次和毛主席的谈话,距离周总理离乡已有54年之久,而此后也从未回到过家乡。

周总理从12岁开始外出求学,直到1976逝世,整整66年都不曾回乡过!

周总理这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贡献,为国征战不惧牺牲,呕心沥血从不懈怠,为中国革命历史的推进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习新思想,在战斗中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大革命时期,机智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出色领导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之后更是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不仅如此,在各种决定我党生死存亡的抉择点上,周恩来都作出不小的贡献,其中就包括了我们都知晓的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遵义会议确立领导人地位,以及西安事变之后孤身谈判的丰功伟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总理更是呕心沥血,从不懈怠,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自己的力量。

周总理这一生永远把国家放在首位,把人民装进心里,把时间都奉献给工作,把热血都融进这片他深爱的国土,却在没有人知道的地方,把思乡之情深深埋在心底!

即使自己这一生充满遗憾,也不愿因为一己私欲,造成国家的损失,给人民和政府添麻烦。

即使自己不能走上回家的道路,不能在母亲的坟前磕头尽孝,不能再见家乡父老和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周总理也要坚持原则,用自己平凡的身躯树立一座不朽的丰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是一位真正的伟人,他身上所表现出的信仰之坚定,品格之高尚,都是让人望尘莫及的!

参考资料:

1.中国青年网《从周恩来终生不回故乡看信念坚定》

2.中国新闻网《周恩来为何一直没回故乡 平生最恨“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