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山西省沁源县16000余人被转移到了山沟里。在这里百姓们的生活可谓是非常艰苦,100多人挤在一个房间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粮食紧缺的问题,百姓们每天都只能靠挖野菜为生,很多人甚至直接吃树皮。

而就在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中,百姓们却没有一个喊着回家,硬是在洞里与日军僵持了883天!

因为大家都知道,倘若谁在这个时候回去了,那么,抗日游击队的围困战术就会功亏一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扫荡岳北地区

1942年10月,日军带着2万余人来到了岳北地区,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

他们准备在沁源这个地方建设“山岳剿共实验区。”这一做法的目的,就是想从内部将我方分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沁源这个地方,正处于我方太岳根据地,和太行根据地的中间位置。

说白了,沁源的所在位置就相当于,我方根据地的心脏。

若这个地方真的被敌人成功占领的话,对于我军来说将面临着一场巨大的灾难。

然而,日军很快就在沁源境内建立了15个根据点。面对这个情况,我军当然不能坐以待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方明白,敌军的野心绝不会止步于此,如果他们成功稳定占领此地之后。

到时候他们肯定会继续扩大自己的领土,向陕北延安一带进攻。所以,我方马上采取了一系列作战计划。

经过太岳党委区的一系列商讨之后,我方决定采取长期围困敌人的作战方案,然而这一方案就必须动员当地的百姓配合。

随后我方决定让当地百姓加入这场持久的围困战中,展开一系列的游击战,地雷战和麻雀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上方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的批准,我方最终在1942年11月11日,对日军开启了长期的围困战术。

1942年11月18日,我方成立了围剿斗争指挥部。

在这次计划作战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断绝敌人一切粮食来源。

所以村民们听从指挥,把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出一部分自己吃,剩下的统统藏了起来,有的把粮食藏在了家里的磨盘下面,有的挖坑将粮食埋了起来。

其次,我方开始组织百姓游击队,在敌人周围进行干扰工作。既然是干扰,就一定不会是硬碰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敌军火力弹药比我方要充足得多,如果这个时候我方和敌军硬碰硬,肯定会有很大的风险和损失。

而且当时大部分百姓,没有使用过枪支弹药,在技术上也不是十分娴熟。

再者,我党肯定会将人民的生命放在首位,绝对不会拿着人民的生命去轻易做赌注。

我方游击队的工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敌人的火力,浪费敌人的枪支弹药,以及削弱对方气势。

我方的这项作战计划本着一个原则,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绝对不要在那里和敌人周旋太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方要将村子里作战区十里以内的村民16000余人,在一个星期以内全部都转移进附近的山沟里去。

这样一是为了保护村民们的安全,二是日军找不到当地的百姓,自然没办法让人向他们提供粮食。

不过要动员16000余人,从自己生活了这么久的土地上搬走这件事情谈何容易?

特别是一些年龄大的老人,以及当地的一些妇女们都有非常严重的恋家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要想让这16000余人成功转移,是一项极为艰巨和困难的任务。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党人员,便加强了对村民们的教育工作,因为共产党员明白想要彻底地让百姓从内心同意转移,就应该抓住根本,从他们的思想上进行改变。

于是我党人员积极地向百姓们传播了大量的革命事迹,而且会经常来到村民家中,给他们提供帮助,与他们谈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得到了百姓们内心的认可,大家都心甘情愿为此战役作出贡献,一切听从组织安排。

最终在规定的时间内,我方成功地完成了转移任务。

转移深山遇难题

在决死第一旅第三十八团团长蔡爱卿,和中共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的带领下,16000多百姓成功转移到了附近的山沟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爱卿、刘开基

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又出现了,16000多人的住处是一大难题。

许多百姓和山上的村民住在了一起,100多人挤在一个屋子里。

但是,山里的住所毕竟有限,对于容纳16000余人,是远远不够的,许多人没有房间可住,就在山上随便找一个位置睡下。

夜晚山上的气候难免有些寒冷,更何况现在的气温一天比一天低,眼看就要入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百姓们的身体考虑,蔡爱卿、刘开基便带领着百姓们在山上修建窑洞,为了让所有人都有一个遮风蔽雨的地方,大家每天都团结一心,辛勤劳作,没有一人在这个节骨眼上偷懒。

蔡爱卿一直处于担忧中,他总是害怕在冬季的第一场雪来临前,这些窑洞还没打造好,那么百姓们肯定又要在外面挨冻,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

然而蔡爱卿也没有想到,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打造了5000多个窑洞。这下子百姓们终于都有了一个容身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百姓们如此积极与团结,这让蔡爱卿和刘开基,内心感到无比的感动与欣慰。

不过,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流逝,有不少百姓内心开始有些动摇了。

在这里的日子虽然艰苦不说,更重要的是,日子过久了之后,他们也难免想念自己的家。

就在此时,日军又上来横插一脚,他们派了几个伪军在山头喊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告诉百姓们,日军并不会伤害百姓,而且他们很欢迎百姓们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们一向秉持着对人民有爱的原则,建造属于东亚地区的和谐共荣圈。

听到日军的话,本就想念家乡的百姓们,此刻更加有了动身回家的想法。

这场战争必将是一场持久战,察觉到百姓内心的这种想法时,蔡爱卿便又一次的加强了百姓们的思想教育工作。

他告诉百姓们,那些只不过是日军欺骗他们的手段,利用他们想家的心理,表面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为了引诱大家下山。

如果大家真的在这个时候回去,那无疑就是掉进了敌人的圈套中。

听到蔡爱卿这么说,百姓们又想了想日军曾对同胞们造成的那些惨无人道的伤害。

他们坚定了内心的意志,最终没有掉进日军的这场阴谋中,百姓们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待在山上,没有一个人下山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风波也慢慢平静下来,然而这场战役中的困难远不止于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们带上山的粮食也慢慢见底了。

这个时候他们便在山上,挖野菜,啃树皮,山上周围的树林,每棵树上都变得光秃秃的。

看到这一场面,蔡爱卿和刘开基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们将目光放在了自己的那匹战马身上,两个人瞬间决定,把面前的这匹战马杀死,分给百姓们充饥。

战马在战场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百姓们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他们坚决不同意将战马杀死。

就在蔡爱卿和刘开基要动手的那一刻,百姓们当即纷纷跪在了地上。

“这可是战马呀,不能杀!”

“杀了之后还怎么带兵打仗呀?”

“真的使不得!”

百姓们央求着眼眶里浸满了热泪,看到百姓们一个个长跪不起。蔡爱卿和刘开基两人面面相觑,最终将战马留下了。

1942年12月,陈赓根据上面的指示来到了山上,勘察民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赓看到眼前的百姓们正在吃野菜,啃树皮,甚至啃石头,喝泉水。

虽然在此之前他也曾经听说过,百姓们的各种状态。

但是当,这种景象确确实实呈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

此后,陈赓立即从部队拿出7800多石粮食,分发给山上的百姓。

这下百姓们又有了口粮,百姓们也开始自发地组织起了节约粮食的运动,每天节约上一些口粮,就能多维持一段日子。

不过粮食虽然看上去很多,但是人口毕竟也不少。

没过一段时间,粮食就又出现了匮乏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偷粮计划

直到有一天,蔡爱卿,刘开基看到了一位百姓正在把自己的粮食分给其他人。

但是那个时候,口粮已经极为匮乏了,所以两人并不知道这位百姓为何还会有这么一大袋粮食。

本着内心的疑问,两人便向他询问了原因。

令他们意外的是,这位百姓竟然是在晚上趁着日军睡着的时候,偷偷跑进自己家中,将自己藏起来的粮食悄悄拿了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他百姓听到这里,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纷纷想要去效仿。

蔡爱卿、刘开基两人也同样认为,对于现在而言的状态而言,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于是他们便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准备趁着日军熟睡的时候,偷偷回家拿上自家的粮食,之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山上来。

于是,百姓们借着夜色,来到了自己的家中,在日军的眼皮子底下,将粮食拿走。

因为村子里有些房子,是空出来的,日军虽然驻扎在这里,但是并不是每栋房子里都住着他们的人。

有些百姓的家被日军占领着,所以他们只能来到其他的乡亲家里,寻找粮食。

在他们找到粮食之后,便会在之前的地方藏上一张欠条,便于以后的归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样的次数多了,日军也很快发现了不对劲儿,于是他们便提高了警惕。

有一次夜里,百姓们有组织地偷偷下山。

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进了村子里,动作极为轻巧,生怕惊扰到睡梦中的日军。

然而没想到这一次,日军们并没有睡着,而是在这里悄悄地等待着我方的到来。

当他们观察到我方已经来到了村子里,便马上朝我方开枪。

听到枪声以后,蔡爱卿,刘开基马上派兵保护百姓撤离。

在此之后我方不得不改变作战计划,于是我方便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我军准备在白天和前半夜派出一支部队,来扰乱敌军作息。这样就会大大的减少日军的休息时间,以至于在后半夜疲倦不堪而入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方针也得到了显著的效果。

之后每当到了后半夜,百姓们就明目张胆地来到村子里,不但将自己的粮食拿走,还偷偷拿走了日军的一些军粮,和一些平时用的物品。

只要是可以拿得动的,装得下的,大家都往身上塞。

日子久了以后,日军那边慢慢没有了军粮,这使得他们心急如焚,气急败坏,眼前的发展状态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日军认为如果再这样下去,到时候他们肯定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胜利的曙光将要到来

不过,这个状态正是我方所希望看到的,看到这个场景,我方百姓的心情日益高涨,这一刻大家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这段时间,尝受的那些疾苦,在这一刻即将变为甘甜的露水,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田。

在1943年1月,日军实在忍受不住煎熬,在农民游击队的打击和缺衣少粮的情况下,被迫撤退了阎寨、中峪等外围据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的这一撤退,让我方更加拥有了胜利的信心,我方明白,在这胜利的最后一刻,要站住阵脚,绝不能在此刻过早兴奋。

1944年春天,日军再次被迫撤退到了城外的一处草坡窑洞中,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45年初。

1945年3月,据我方观察现在正是围攻敌人的最好时机,于是在3月11日我方便对日军发起了最后的围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参战的民兵达到4000千余人,我方想尽一切办法围困日军,削弱他们的战斗力。

其实在这段时间内,敌军的内心防线早就崩塌了。

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在战术上,都远输我军。在我军的重重包围中,此次敌军死伤300余人,最终仓皇而逃。

经过了883天的努力,我方最终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应有的胜利!

在沁源这场战役中,我方与敌人先后作战一共2700多次,共歼灭敌人4400多人,200多名日伪军,成为了我方的俘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沁源战役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战役,这场战役需要百姓们与共产党团结一心。

在这场战役中,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身体上,对于百姓和战士们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而这场战役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离不开共产党的深得民心,这使得百姓们心甘情愿听从共产党的指挥!

因为百姓们明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也映照了那句话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