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一个惊人的抓捕计划在湖南省警察厅逐渐成型。

赵恒惕一拍桌子,怒气冲冠地盯着众人,大声呵斥道:

“这两篇文章到底是谁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恒惕所说的两篇文章分别是《省宪下之湖南》《省宪经与赵恒惕》,它们深刻揭露了赵恒惕想要专制独裁的野心。

座下一人回复道:

“是一个叫做毛泽东的青年。”
“捉住他,我要亲自审问!”

赵恒惕气得脸都变成猪肝色。

这种情形,让在场的另一个人内心焦灼不安,听到要被抓捕的人是毛主席时,他的手藏在桌下,紧紧掐着自己的大腿,一个劲地默念要冷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我去,我是警察厅厅长,这件事情我应该负责。”

这句话响彻会议室,赵恒惕看了一眼站起来的人,原来是刘策成,他点点头,同意让刘策成负责此次行动。

刘策成不仅是警察厅厅长,他还曾是毛主席的历史老师。

他为什么会毛遂自荐去抓捕毛主席?这件事情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这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这个故事,由一位有志青年目睹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决心背上行囊,远赴日本留学,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开始。

举旗反袁

当年甲午中日战争惨败,使无数青年学子目睹国家腐化懦弱的一面,新一轮留学热潮席卷中华大地,学子们纷纷前往日本,找寻救亡图存的道路。

刘策成就在这一批学子的队列之中。

在日本留学的这段时间内,刘策成与黄兴孙中山等人相识,在这里,刘策成度过一段快乐的学生时光,他们相聚在一起,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刘策成还与孙中山等人一起积极建立同盟会,是早期同盟会成员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段时光很快过去,怀着对祖国深沉而忧伤的爱,刘策成又带着行囊回到千疮百孔的祖国。

1913年,刘策成担任湖南驻省绍阳中学校长,虽然身处教坛,但是他也关注国家大事,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

1914年,听到袁世凯试图复辟称帝的消息,刘策成怒不可遏,他找到自己的好友李洞天和学生匡互生,对着他们说:

“袁世凯想要称帝的消息,你们知不知道?”

“我们知道。”两人齐声回答。

“我们要不要做些什么?”刘策成故意保持冷静,试探他们二人。

“实话说,我早就想要冲破这样的局面,只是苦于没有计划。”两人回答。

看到他们二人心意坚决,刘策成也放下防备,开始与他们一起制定反抗袁世凯的计划。

他们三人先是蓄藏许多枪支,以备有朝一日,需要武力反抗袁世凯。

同时积极鼓吹革命,用尽全力发动群众,联系有志之士,势必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袁世凯复辟称帝的局面出现。

但很可惜的是,这次行动走漏消息,三人被湘督汤芗铭抓捕,李洞天就这样死在监狱里,本来刘策成也要命丧于此,好在蔡锷力保刘策成,才让他免于遭受此次灾祸。

直到袁世凯死后,刘策成才被放出监狱,虽然丧失一段时间的自由身,但好在保住了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世凯

经此一役后,刘策成又回到校园。

在这里,刘策成和毛主席的故事正式展开。

师生结缘

1916年,刘策成得到学监主任方维夏的推荐,接受孔昭绶校长的招聘,来到湖南第一师范,成为一名历史教员。

学校里新来了一名历史教员的事情,传得沸沸扬扬。大家都想亲自见一见这位敢于反抗袁世凯的勇士。

刘策成给大家留下的第一印象,却并不是一个五大三粗,肌肉发达,脸上写着勇猛,脑袋里装着智慧的壮汉形象。

在上第一堂课时,刘策成身着一袭粗布长衫,腰间系着一条布带,他将头发剃成平头,脚上穿着一双布鞋,就像农村里的农民。

但是他一开口,一种独特的、忧伤的、坚定的语调传进大家的耳中:

“吾叫刘武,字策成也。”

刘策成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姓名,随后就转身面向黑板,在绿墨色的黑板上写下一行笔直的粉笔字,他开始上课了。

这一堂课可谓是酣畅淋漓,刘策成凭借扎实的知识基础,让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都紧紧抓住黑板。

这时的毛主席,还是一名普通学生,坐在教室中,一节课上完,他的本子上记满密密麻麻的笔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策成——博学多识,记忆力超群,上课不用带教本,活历史在世,他的名气就这样渐渐传开。

当时的刘策成,是学校中的风云人物,有许多学生向他请教问题。但最令刘策成印象深刻的,还是毛主席。

当年毛主席经常向刘策成请教问题,只是往往从毛主席自己的嘴中,就能得到更加新颖的答案,这让刘策成感到十分佩服。

所以师生两人常常聚在一起,共同讨论历史,评说当代人物,刘策成也不止一次夸赞毛主席,认为他日后必成大才,以后必定会有一番惊天动地的成就。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策成意识到在学校中做一名普通教员,他能发挥的作用实在太小,他的力量是多么地无奈和微弱。

所以他决定离开学校,踏入政坛,为老百姓做更多的实事。

1920年,在学生们的挽留声中,刘策成离开湖南第一师范,踏上人生的另一条道路。他担任过浏阳县长、郴县县长、衡阳县长,他到任的地方,民心齐归。

当刘策成担任衡山县长时,他听闻毛主席在长沙募股创办文化书社,立马积极响应入股,支持毛主席创办书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在刘策成担任衡山县长时,由于他廉政爱民,与民众鱼水交融,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个好官,当时有这么一首民谣形容刘策成:

“登上祝融峰,水秀山也青;来个好清官,就是刘策成。”

当刘策成离开衡山时,民众们还自发送给他两把“万民伞”,亲切地称呼他为“刘青天”。

离开衡山后,刘策成转头来到湖南省警察厅做厅长,当时湖南省正在修复长沙天心阁,许多人前去观看。

看着喧闹的人群,刘策成以“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不飞”向众人征求下联。这一上联贴出,众人称奇,但是并没有人能够对出合适的下联。

刘策成淡雅一笑,将自己手中的下联贴出,大家一看,更是拍手称妙——“水陆洲,洲泊舟,舟流洲不流。”

除了这些趣闻轶事之外,刘策成在就任湖南省警察厅厅长时,还曾救过毛主席的命。

当时湖南省有两股力量,一方面是以军阀赵恒惕为首的“军阀自治”,一面是毛主席所倡导的“民办自治”。

在这混乱的世道中,哪有什么军阀自治?赵恒惕的野心人尽皆知。

随后毛主席发表的两篇文章,彻底将这两股力量的斗争推向高潮,这两篇文章分别是《省宪下之湖南》和《省宪经与赵恒惕》。

看了这两篇文章后,赵恒惕正式下令抓捕毛主席。

可谁知坐在这警察厅内的不只有军阀,还有一个刘策成。

他自请其命,要求把抓捕毛主席的任务派在他身上。在接到命令的当晚,刘策成就把自己的亲信王建屏叫到房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面要求抓捕毛泽东,这个人是我的学生,我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他不应该交代在这里。这件事情我必须帮他,你去通知他离开,然后明天我再进行抓捕,这样两方都不耽搁。”

刘策成吩咐亲信去办这件事。

得到消息的毛主席连夜离开,等到第二天刘策成张开天罗地网去抓捕毛主席时,他的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次脱险,毛主席虽然没有亲眼见到自己的老师,但是这份救命的恩情,已经深深埋在毛主席的心中。

这件事情过去很久之后,有一位台湾记者曾经采访过刘策成,问他为什么不遵循长官的命令,将毛泽东困死在湖南?

刘策成笑了笑,平静地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因为他的能量太大了。”

师生之情

1939年4月,中国被卷入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这一名字渐渐走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刘策成得知周总理来到南岳衡山进行游击干部训练班的视察工作,他亲自来到山上拜访周总理,周总理也热情接待了他。

“我听毛泽东同志说过你和他的故事,老师援救学生,真是一段佳话啊!”周总理带着感激的情绪说。

也是在这一年的春天,刘策成拜访了居住在邵阳双坡岭五井塘旁边的一个人——八路军驻湘代表徐特立。

“我知道你们在干的事,这是好事,也是对国家最重要的事,我支持你们的抗日主张,希望你能把我的话转交给毛泽东同志。

刘策成紧紧握住徐特立的手,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当抗日战争结束后,刘策成前去参加国大会议,之后才明白国大会议完全是假民主,它是被国民党一手包办的政治剧本,根本没有民意可言。

所以刘策成将自己埋在故纸堆中,择居在图书馆里完成了《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当新中国成立后,刘策成曾写信给毛主席,希望能够获得一个文史类的工作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本刘策成以为毛主席已经将他抛之脑后,自己的信件根本不会收到任何回复。可谁知,就在他的信投寄出去不久,就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

毛主席的第1次回信是在1950年8月16日。

“策成先生:来信收阅,甚悉。家庭土地财产,一切交农会处理。至于你要工作,不需来京找我,我跟湖南有关同志打了招呼,你可去长沙找省长程潜即可。”

在收到这封信后,刘策成来到长沙找到程潜,虽然他把刘策成安排进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任参事,这份工作的待遇比文史研究馆的工作人员高得多,但是刘策成一心想要进入文史馆工作,所以又给毛主席写了信。

毛主席的第2次回信是在1950年8月29日。

“策成先生:惠书敬悉,甚为感激。先生欲为人民事业有所贡献,极为钦佩。地点拟以在长沙为宜。那里熟悉先生的人较多,商筹较为便利,尚祈斟酌。”

毛主席的第3封回信是在1951年2月7日。

“策成先生:大示及所为《齐物论集解补正》收到,甚谢。工作一事,已函告统一战线部李维汉部长,请与该部接洽为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此,刘策成如愿来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成为一名馆员,全家也在1951年7月份迁居北京。

刘策成对自己最终能够留在北京,能够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工作十分感激,他没想到如今已经日理万机的毛主席还能照顾到他的需求。

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毛主席那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忘记老师刘策成对自己的救命之恩,在老师有困难时,毛主席没有因为身份差距而对老师置之不顾。

两个人都是善良的,像这样的真挚感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