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清朝,戴花翎象征着王公贵族和品官的地位,同时也是人们称呼官员的一种方式。然而,严格来说,戴花翎和顶戴是两种不同级别的身份标志。拥有花翎的人一定会顶戴,但顶戴者未必有花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御史之前曾经涉及花翎的文章不少。最近查阅了清代典章制度的历史资料,发现了许多新信息,因此有必要单独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

清代“翎”的起源和分类

满洲贵族在建立大清后,对服饰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他们将之前朝代的冠制改为礼帽,官员的大帽顶部镶嵌珠宝,并在下方配有羽管,这些羽管根据品级不同,采用了白玉、翡翠、珐琅、花瓷等材质。

翎管的形状一致,长度大约为两寸。它的主要作用是插入翎枝,使用时必须用红丝线将翎枝捆扎在一起,然后插入翎管,以防止它们脱落。

明朝时期也采用了翎,但是与清代不同,明代官员所使用的翎多为靛染的天鹅翎,通常插在帽子上,这种翎多呈蓝色,因而被称为“蓝翎”。需要指出的是,明朝并没有采用孔雀翎制作,因此不存在所谓的花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蓝翎和花翎是清代所使用的两种装饰羽毛,其中蓝翎是由鹖鸟的雉羽(原本呈蓝色)制成的。鹖鸟以其勇敢好战、无惧生死的性格而闻名,将其羽毛制成蓝翎并佩戴于武官身上,能够彰显武士的英勇气概。

因此,在清朝初期,凡是服务于侍卫府、前锋营、护军营、火器营等职务的低级武官,以及銮仪卫的六品以下官员,都被规定统一佩戴蓝色翎羽。大致从雍正年间起,蓝色翎羽开始被用作对地位虽低但有建功立业之人的奖赏,而不再局限于武职官员。

花翎是指孔雀的羽毛,因为孔雀羽毛上带有天然的“眼斑”,形状酷似眼睛,所以有单眼、双眼、三眼之称。羽毛上的眼斑数量代表了严谨的等级体系,通常赐予特殊职位的官员以及地位显赫的文武大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翎的普及和身份地位的象征

最初,花翎的作用仅仅是象征荣誉,没有区分等级的特性,通常是皇帝授予满蒙官员佩戴的。

在顺治十八年,鉴于朝廷内部对花翎的珍视与追逐,开始将其视作一种品级的象征。花翎的数量也成为地位差异的象征,然而在这段时期,赏赐花翎的对象仅限于异姓臣僚以及宗室亲王、郡王、贝勒等高阶王公,而普通臣民并不在受赐范围内。

皇上以为,只有贝子、固伦额驸这些地位较低的宗室贵族,才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以及前锋营、护军营等各统领、参领,才有资格佩戴单眼花翎,而六品以下的则只能佩戴蓝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清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花翎的佩戴范围主要限于宗室王公、满蒙亲贵和内臣,而汉族官员和外廷官员则通常无法享有这一特权。

宗室王公自康熙中期起,普遍觉得帽冠缺少花翎,认为这对外观影响甚巨。于是,他们向康熙帝呈请制作五眼花翎,但遗憾的是,这一建议并未得到康熙帝的采纳。

直到乾隆中期之前,亲王、郡王、贝勒都没有佩戴过花翎。那时,宗室王公对花翎的渴望几乎是难以抑制的,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傅恒代表诸王贝勒上书请求乾隆皇帝赐予花翎,理由十分简单,就是为了增添服饰的美观。

乾隆这一次终于开了口,同意皇子、皇孙戴上三眼花翎,接下来,亲王、郡王以及宗室王公也陆续获准佩戴花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放开花翎的问题。此前的规定是只有贝子级别才可以佩戴三眼花翎,但如果所有诸王都佩戴三眼花翎,那么他们高贵的身份就无法得到充分展现。乾隆晚年,他提出了让五眼花翎成为诸王标配的设想。

然而,乾隆的计划受到了和珅的反对,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和珅的弟弟和琳已经被授予了三眼花翎,而他本人也得到了双眼花翎。如果各位王子都佩戴五眼花翎,那么他和弟弟的特殊身份就会失去独特的意义。

花翎由稀缺转为滥赏

满蒙大臣和内大臣是花翎的受赏对象,汉军旗人却不被允许。康熙年间初期,施琅曾在京中充当内大臣(这实际上是朝廷为了防备施琅而给予的虚衔),依照规定获得了赏赐的花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琅在平定台湾之际,受命担任水师提督,但由于不再担任内大臣一职,他的花翎被剥夺了。后来,由于他在平定台湾的功绩,被封为世袭罔替之靖海侯。然而,施琅向康熙帝上奏,表示愿意以世袭罔替的侯爵之尊,换取戴花翎的荣誉。

康熙帝为此例外开恩,不仅授予施琅侯爵的封号,还额外赏赐他花翎,可见花翎在当时的珍贵程度。

制度只要破例,便会招致众多仿效者。随后,赏戴花翎的资格逐渐放宽,直至乾隆四十年以后,众多绿营将领因卓越的军功而受封花翎。然而,宽松并非等同于滥赏,获取花翎的难度极高,必须有显著的贡献或者卓越的战功,方可获此殊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