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是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嘉兴作为最早倡议和推动建设G60科创走廊的城市,将G60科创走廊建设作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之一。

近年来,嘉兴坚定围绕建设“示范引领走廊”的定位,在规划引领、合作交流、区域协同等方面集成发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高质量一体化融合发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2023年,嘉兴全社会R&D投入强度预计达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2110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1.93%,居浙江省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达817.3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6.01%,居浙江省第2位。

活力蓬勃

注重顶层设计和布局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区域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共同体活力奔涌,蕴藏着经济最广阔最深沉的力量。

在距离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桐乡乌镇仅20分钟车程的墨卓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实验室里,MobiNova-100高通量单细胞多组学测序建库系统正在高效地进行样本分析。一个单细胞测序样本包含近万个细胞遗传信息,存在1500亿个碱基,相当于生成一份1500亿个字母的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乌镇)中心(周佩佳/摄)

巨大的计算量,当然无法依靠人力甚至普通计算机来实现,这场“头脑风暴”就要依靠浙江省(长三角)新一代全功能智能超算中心——“乌镇之光”的算力。墨卓生物与“乌镇之光”超算中心之间,仅相隔100多米,在看不见的地方有一条高速光纤专线飞速传输着数据。

去年,乌镇之光超级计算机中心以每秒18亿亿次计算的“成绩”,纳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序列管理,填补了浙江省国家超算中心空白。

科技创新带来的奔涌活力,是这片土地积蓄的厚积薄发。

2019年3月,嘉兴在浙江首率先出台了《嘉兴G60科创走廊建设规划》,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谋求与上海、杭州等核心城市的深度融合,确定“一城两带”的总体定位,“一核引领、两翼联动、多点支撑”的科创平台空间布局以及“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依托G60高速和沪苏湖高铁等交通大动脉,串联起包括嘉兴在内的九地,密集布局一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让科创要素在九城之间自由流动,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创造力成就生产力,嘉兴拿出时不我待的姿势。2021年9月,在《嘉兴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集聚全市科创资源集成打造嘉兴G60科创走廊创新轴,高水平建设嘉兴G60科创走廊核心区。2023年以来,嘉兴进一步在中心城区重点规划G60科创走廊南湖区亚太路科创带、秀洲区运河湾科创带建设,加强中心城区科创廊道的建设的顶层设计,赋能支撑全市科创走廊建设和发展。

创新活跃

科研平台集聚效应凸显

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日前在瑞士日内瓦闭幕,从展会上传来消息,由乌镇实验室先进功能陶瓷材料研究中心参展的“发声/触觉反馈用无铅多层压电陶瓷模组”项目荣获金奖。

创办于1973年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与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并称为全球三大发明展,是全球举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发明展之一,奖项含金量自然可想。可喜的是,作为由桐乡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三方共同发起成立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乌镇实验室已经连续三年斩获金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周明/摄)

乌镇实验室是嘉兴近年来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的缩影,这些“科技小巨人”蕴藏着无限的“科创大能量”。

色泽乳白、质地弹软、味道微腥……在嘉善祥符荡科创湖区的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实验室里,经过10多天“长”成的细胞培养鱼肉与同类自然鱼肉十分相似。正是在“生物合成细胞培养鱼肉的关键技术”的应用下,这一新型动物蛋白产品才得以问世。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未来食品实验室主任刘东红认为,优质的替代蛋白正逐渐成为未来研究热点,建立高通量、低成本、可再生鱼肉细胞工厂及规模化生产模式至关重要,是缓解我国优质海洋鱼类蛋白资源短缺及营养保障的重要途径与策略之一。

因为成功研制国内首例细胞培养黄鱼肉,建成国内首条食品柔性智能绿色提取中试生产线、世界首套无人化中药组分分析及智能筛选平台,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也顺利成为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参建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湖实验室(徐志达/摄)

无独有偶,在今年2月底公布的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榜单上,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和南湖实验室共同完成的“发现大脑‘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成果登榜。中国科学院王以政院士评价道,该成果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有形”生物钟的存在,改变了人们以往对昼夜节律的认知,是我国脑科学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为节律调控新药研发开辟了全新路径。

截至目前,嘉兴全市入库培育44家政府共建类新型研发机构,其中包括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据统计,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已累计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0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6个。

合抱发力

跨区域协作效益明显提升

一花独放不是春。嘉兴大力发展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等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与沪苏产业跨区域协同,更好承接产业转移。

其中,嘉善县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上海市青浦区、苏州市吴江区共同揭牌成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总部经济、绿色科创服务两大特色产业。

同时,嘉兴还在上海等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积极布局了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海盐国际(上海)创新中心、平湖(上海)人才服务飞地等一批域外孵化器,架起人才、技术、项目团队在“飞出地”孵化与“飞入地”产业化联动发展的通道。

特别是推动科技创与产业创新协同方面,嘉兴先行先试,在本地优势产业上频频发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汽车产业整零对接会

在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协同上,嘉兴市连续两年牵头举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汽车产业整零对接会”,吸引了39家整车企业、35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参加活动,推动19个院企、银企优质项目签约,并发布了嘉兴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资源图谱和25项在汽车领域应用的最新科技成果,助推九城市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

在推动光伏产业协同上,嘉兴市牵头成立了G60光伏协同创新产业联盟,共同发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倡议》,搭建“政、产、学、研”为一体的高端交流平台,促进九城市光伏产业链合作交流与协同创新的良性行业生态。

在推动科创项目协同上,嘉兴牵头成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路演中心联合体”,打造永不落幕的科创路演品牌,已举办30多场跨区域路演活动。嘉兴认缴出资1亿元参与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目前该基金成功返投我市凯晟动力、致瑞新材料和富瑞邦新材料三家企业,总投资额6300万元。

优化便捷

服务体系联动一体

长三角地区便捷的交通,让“双城”甚至“三城”通勤都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但对于企业办事来说,行政壁垒成为政务服务通办的阻碍。随着2018年9月28日,首批异地办理的11张营业执照和1张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诞生,2023年6月6日长三角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上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更加可见可感。

在嘉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工作持续推进,各县(市、区)政务服务大厅同步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窗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全市各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一网通办”服务专窗覆盖面。

目前,嘉兴市共设置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窗28个,并规范按照《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专窗管理规范》实施管理,拓展政务服务“异地代收代办”,优化“多地联办”。截至2023年底,嘉兴市G60“一网通办”服务专窗累计为沪苏皖等省市多个城市的群众和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等2600余件,提供咨询服务3100余次。

同时,嘉兴大力推进团体标准跨省域互认共享,联合青浦、吴江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企业首席质量官管理通则》,制定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域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团体标准、全国首个加油站计量管理类团体标准,在劳动争议、河流洪水预警方面制定两个示范区内统一实施的地方标准。

嘉兴与浙江股权服务集团共建长三角(嘉兴)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创新设立“金南翼科技创新板”特色板块,围绕嘉兴的重点培育产业,遴选出71家创新、创业型优质中小企业进行线上金南翼科技创新板挂牌展示。组织上交所专家常态化开展“闭门会诊”“上市加速营”等活动,加强对企业上市的“一对一”指导,帮助企业合理规划上市路径,2023年全年累计开展交易所上市问诊活动15次,走访服务企业82家次,推动中润光学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文字、图片:嘉兴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薛亮亮 周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