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鲜花”潮剧

和“中华战舞”英歌舞

都是潮汕优秀传统文化

和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柔一刚的非遗文化

不仅在汕头有着扎实且广泛的群众基础

更在接续传承中不断推陈出新

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中

升腾起浓浓“烟火气”

5月18日,首届粤港澳(第十五届广东省)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总决赛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剧场精彩开幕,在个人专业组总决赛中,来自汕头的潮剧好苗子表现亮眼,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入选总决赛的10名学生全部获奖,6名学生获得“金花十佳”称号, 4名学生获“金花”称号。这也是历届以来成绩最好的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准备这一次比赛,学生们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准备。“这次的剧目《昭君出塞》,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因为这个剧目的服装很重,包括头盔、披风、水袖等等,走步的时候要干脆利落。”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潮剧专业学生彭婵琴告诉记者,为了把动作做好,即便是平时排练,她也会绑着头饰和披风,就是希望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不出差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潮剧专业学生陈韵菲也在比赛中获得“金花十佳”称号,这是她最后一次参赛了。“我学潮剧已经7年了,参加了三次‘小梅花’比赛,第一年表演的是剧目《晨钟惊梦》,当时饰演的是闺门旦,那会刚入学第二年,身段和情绪都欠缺很多,感觉今年比之前进步了很多。”陈韵菲告诉记者,毕业之后,她希望能够进入国戏或上戏等更高的戏剧学府,努力成为一名潮剧接班人。

作为培养潮剧艺术人才的专门学校,近年来,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深入实施潮剧“小梅花”培育工程,推动潮剧艺术教学和人才培养。“学校给我们搭建了平台,不时都会有潮剧名家‘手把手’教我们潮剧,也给了我们很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些都非常难得。”潮剧专业学生林沛儒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统计,2021-2023年,潮剧表演专业学生共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称号5个、广东省戏剧“小梅花”称号20个。“我们每一年都有招生,有这样的生源很难得,而且这些人才大部分毕业后也从事这一行,储备了潮剧人才,也推动了潮剧可持续发展。”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潮剧教研组组长张树桐介绍。

今年,潮剧首次亮相央视春晚舞台

让海内外潮人倍感振奋

而“中华战舞”英歌舞

则在新华社、人民网等

中央级主流媒体平台上持续火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歌舞是传承数百年的古老非遗。在汕头,不少学校都成立了英歌队,开展“非遗从娃娃抓起”的具体实践。

“之前妈妈带我一起去看英歌,我觉得他们很帅,我想跟他们一起在马路上表演。”今年7岁的小女孩张艺浠,是潮南区美星幼儿园的其中一名英歌队队员。2023年,幼儿园自发成立了一支幼儿英歌队,如今已有20多名“小小好汉”。潮南区美星幼儿园成立这支英歌队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潮汕文化的魅力,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豪感。“其实我们并非一定要让孩子学得多厉害,技能多了不得,只是希望他们的幼小心灵能够种下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这就足够了。”幼儿园园长吴楚璇告诉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天,是幼儿园每周一次的英歌课,眼前这名5岁的小男孩周扬,学习英歌只有一年,但舞起动作来技巧娴熟。“我从4岁开始学英歌,我扮演的角色是太子,我已经学会了‘燕子翻身’和‘走三步’这些动作。”周扬一边跳着英歌一边介绍。而担任起英歌队教练的,正是周扬的父亲,也是潮南英歌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厚财。目前,周厚财不仅在3支英歌队担任教练,还常态化走进潮南区多所学校,开展英歌舞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前人们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跳英歌的小孩可能都比较调皮捣蛋,但我们一个队里有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更令我惊讶的是,他们的毅力一点不比大人差,有些时候练得特别疲惫,甚至练哭了,但是他们都能坚持下来。”周厚财表示,未来他计划培养更多的教练,打造一个团队,以点带面推动英歌文化传承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