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的全貌,除了自己,没人能看到。

——女同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赞、在看,顺便★标俺们

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

“现实一地鸡毛,朋友圈岁月静好。”

这年头,很多人在朋友圈cosplay“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在海边拍照,冷到肚子疼,但朋友圈要发“向往的大海”;爬雪山气温零下感冒发烧高反,朋友圈文案“小小雪山,拿下”;旅游看海鸥,现场人挤人,朋友圈充满诗意“天高任鸟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抖音@不值得.✨、pring-bx

网友直呼,“苦了什么都不能苦了朋友圈”

有人诙谐地称之为“毛坯房精装修”,人前光鲜亮丽,人后不堪一击。但在这种幽默的背后或许要考量,我们要建设怎样的人生。

01

在朋友圈“编辑”生活

朋友圈的美颜和精修,就像给平凡的生活套上了一层梦幻的面纱。

比如,你可能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推荐“人生必爬之山”的帖子,配着一组美图,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可能会有一句悄悄话:“这座山真的必须爬吗?”镜头里展现的是山水风光、享受人生,而现实中却可能是满身疲惫、艰难跋涉。

“我这个emoji合适吗?”“文案这样写可以吗?”“这个点发有没有人看?”很多网友在发朋友圈之前会再三确认这些问题,反复修改发布后,还要翻来覆去小心谨慎回复评论。甚至,有人发帖说,“发朋友圈是人生最紧张的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是芝士麻薯耶

看到这些情况后,有人在线上教学“朋友圈文案怎么写”“朋友圈怎么排版”,有人还在豆瓣成立了“朋友圈经营指南小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小诚の朋友圈美学

在这些“经营门道”的潜移默化中,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的目的似乎变得不那么纯粹了,生活被重新“编辑”,从映照现实发展到美化现实,甚至于扭曲现实,而“分享”的内容变成了“二改二创”。

大家展示出来的,多是“美好”的一面。定位在全世界飞,照片里都是美丽惊艳的自己,偶尔和朋友小酌一杯彰显一下都市丽人的松弛......

虚假繁荣的朋友圈,似乎与真实生活脱节了,但很多朋友圈的原住民们信以为真,开始了“朋辈焦虑”。

发朋友圈的人焦虑“为什么这条点赞量这么少,大家都不关注我吗?”“照片要精修,要让大家夸我美”,看的人更焦虑“是不是只有我的生活这么无聊和平庸”。于是,一种暗流涌动的恶性竞争开始在朋友圈循环。

“朋友圈人设不能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抖音@阿妍

为了应对这种焦虑,有人选择关闭朋友圈,主打“与世无争”,落得清闲自在,但这种“夫唯不争,莫能与之争”的“水型”人格毕竟是少数。有些人处于一种“仰卧起坐”的状态,装又装不像,躺又躺不平。

还有人“打不过就加入”,不就是“装”吗,没在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似乎变得愈发疏离。我们迫切地需要从网络中汲取基本的情感支持,填补心灵的空缺。

朋友圈作为一个重要的虚拟社交空间,点赞和评论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成为我们情感互动的重要方式。然而,这种情感代偿却模糊了朋友圈和现实生活的界限,我们常常把朋友圈中的内容当成了真实生活的全部。

其实,朋友圈“积极阳光自信开朗”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人设可能是“焦虑暴躁阴暗爬行”的打工人;而那些在旅行中拍到的“人生照片”,也可能只是“人从众”的景点中的冰山一角。

生活的全貌,除了自己,没人能看到。

02

真实自我vs理想自我

尽管“精装”朋友圈的行为引起广泛讨论,但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对于新朋友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于朋友圈。

新加好友后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打开朋友圈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尽管基于朋友圈的判断不一定准确,甚至有时候还会闹出一些幺蛾子,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社交形象正在被朋友圈塑造。

意识到这种新型社交形式的人们,开始用心打造自己在朋友圈中的形象和IP。他们展示给大家的,是经过仔细挑选的一面,也是他们希望观众看到的形象。

朋友圈设“仅三天可见”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了。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人们担心展示过去的自己会与当前的形象产生冲突。他们内心可能无法承受自己形象受损的风险,因此选择控制展示的时间,不愿意过多地暴露自己的“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一只酱猪蹄

而大家更为恐惧的是朋友圈复杂情境的杂糅——好友列表里不仅有亲朋好友,还有同事、领导、老师等等更为复杂的关系。

当面对多重社交关系时,我们难以确保每一条发布的内容会被谁看到、引发怎样的结果,而“分组”操作的任何失误所带来的后果,都可能难以衡量。

有打工人悄悄吐槽老板而忘记屏蔽同事,受到老板批评教育甚至被开除后偷偷掉小珍珠,悔不当初;有人深夜emo发文,原本想第二天删除当做无事发生,但一早醒来却发现被无数亲朋好友发消息关心,尬到脚趾抠地;还有同学旅游没请假,肆无忌惮地在朋友圈分享精致旅拍,结果被辅导员约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我要做计划

为了避免“表演”误差带来的这种令人极不舒适的尴尬情境,大家开始在“真实生活”与“朋友圈人生”之间进行微妙的衡量,与此同时,纷纷选择建设“积极形象”,让自己看上去更乐观和完美。

有网友发文称,在户外徒步摔破腿只字未提,朋友圈只发美景。毕竟对于观看朋友圈的观众来说,比起充斥着愤怒的抱怨,积极的情绪更能让他们心旷神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大胖阿嘎吖

但强装精神稳定,似乎没那么容易。很多人在朋友圈精致生活,转而在某博、某音、小某书“发疯”。在陌生的社交网络里,人们似乎生活得更从容自在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抖音@柒月

当然,朋友圈是希望别人看到的自己的样子,更是理想中自己的样子。有人说,朋友圈的精致打理,是为了让很久很久以后的自己看的。当我们回顾人生的时候,会想起很多曾经用心倾注的美好回忆。

“精装朋友圈”可以视为一种乌托邦的存在,尽管真实的自己可能狼狈不堪,可能正处在破碎边缘。

但在这个虚拟的乌托邦内,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会在片刻重叠,让我们短暂地相信了那个美好的“我”是真实存在的,也让我们短暂地相信,世界其实也可以是美丽的。

03

面对复杂多变的人生

无论是这个世界,还是我们自己的生活,都无法按照想象中那般精密运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朋友圈为人们提供了赛博“脱轨”的空间,精装朋友圈更是一种对平庸日常的反抗。

因为,我们在朋友圈里只能看到事情被展示出来的一面,各种精心的编织成了我们所以为的“别人的人生”,遮蔽了本真的存在。

就像有人进了众人仰慕的大厂,却只能做一颗螺丝钉,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有人拿着几万的月薪,却也是经常加班到深夜的都市“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似乎永远无法“易如反掌”地将“毛坯房”爆改成高楼大厦,也无法时时刻刻维持精致的妆容和穿着,简单甚至简陋的人生,才是大部分普通人的常态。重要的是接纳自己,接纳本就不完美的人生。

前段时间,“上班比丑穿搭”挂在热搜高居不下。有视频博主发布短视频称,自己因为上班穿得“恶心”而被领导谈话,这并没有让年轻人嗤之以鼻,反而越来越多的人从衣柜里翻出来丑衣服上班穿,并笑称“上班丑,不代表下班不精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抖音@Kendou S-

在全网争议的背后,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人们的自嘲与自愈,是与“不修边幅”的自己的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半刻温柔

就像喜欢穿着睡衣、顶着油头出门吃路边摊的自己,和朋友圈里展精致的自己相比,确实有天壤之别。但无论是精致还是不修边幅,这些都只是我们在面对人生不同时刻的不同状态而已。

人生是复杂多变的,有山谷,也有峰峦。所以,没必要早早地把自己的人生定义为“毛坯房”,因为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建设自己。

尽管在面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当下,我们难免会感到沮丧,会觉得像“精装房”一样的未来遥不可及,甚至更愿意沉浸在朋友圈里那个半真半假的自己中。但朋友圈里的美好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圈外”的故事才是最真实、最动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在此刻,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很遥远,但打好生活的地基,没准在几年后,我们会建造出真正辉煌的大厦。

朴实的日常也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啊~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夜读|“精装修”的朋友圈,真能提高人设?

2、中国青年报:夜思|这个假期,你发精致朋友圈了吗?

3、红辣椒评论:“精装朋友圈”:圈内是童话,圈外才是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日互动

你最近一条的朋友圈

定位在哪里?

评论区告诉我8~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更多好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