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我军两位军事素养出众的高级指挥员,有了近距离共事的机会:彭德怀是志愿军司令员,此前长期担任人民军队的副总司令,军事生涯中纵横捭阖战功赫赫;韩先楚级别不如彭总,只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但熟悉军史的读者都清楚,他是一位战术大师,并且胆色过人,解放战争中指挥的经典战例极多。这两位实力超群的名将搭伙,原本非常令人期待,但事实上二人在朝鲜时相处得并不太融洽,多有意见不合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一个例子。1951年初,结合战场形势韩副司令判断先打砥平里,战果更佳;但彭老总不采纳,决定先打横城。韩先楚不服,几次向上级分析局面晓以利害,指出砥平里的位置更重要,老总都不为所动。结果仗打完了,证明确实是韩先楚的意见更加合理。像这样的情况,在朝鲜战场上发生过多次,彭、韩二人争执多了,关系也就逐渐冷却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韩先楚为避免矛盾,也为了更好地施展拳脚,申请离开志司去指挥前线的19兵团了。其实所谓军事判断,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都有一时的高低之分,很难说到底谁的水准更突出。但作为军史上难得的名将,两人在朝鲜时为何总不合拍呢?相比较而言,彭老总与邓华、洪学智二位将军的关系,就要好得多。彭、韩不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是指挥特点的区别。彭老总长期在军内身居高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和用兵方式,相对稳健成熟。尽管彭德怀打仗大开大合,但他采取的军事博弈不像韩先楚那么多;韩先楚是一名特点鲜明的战将,喜欢长驱直入出奇制胜。在解放战争中,他参与指挥的几次大捷都有这种特点,如鞍海战役、威远堡之战、海南战役等,不光敌人想不到,自己的同僚事先对他的思路也普遍难以接受。胡奇才、罗舜初、邓华等名将都曾与韩先楚有过争执,他的战术跳跃性太大了。就用兵风格而言,韩先楚奇谋善断,似乎很像三野的粟裕,而不像刚毅稳重的彭老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是历史上不够熟悉。作为军队高级指挥员,必要的磨合很重要。从红军到抗战、解放战争,韩先楚几乎没有直接跟彭总并肩作战过,韩不是老中央红军的人,他俩属于人民军队的不同脉络。真正了解韩先楚的上级是林总,尤其在四野时期接触很多,但林帅因伤病原因缺席了抗美援朝,其他首长未必能完全发挥出韩先楚的优势。试想上司不了解下属的特长和风格,对于乍看起来有些“冒险”的打法,如何能轻易接受采纳呢?彭总的顾虑也是有道理的,他毕竟要对战争全局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是志愿军领导机构的组织特点。韩先楚身为志愿军副司令员,但在排序上只是“第三副司令”,比邓华、洪学智的排位都要靠后。陈赓来到朝鲜后,韩先楚的位次进一步下降。而作为毛主席极为信赖的战友,彭总在1950年被直接委任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政一肩挑,对于部队有完全的掌控力和决断之权。这种情况下,韩先楚的话语权并不高,与其说是副司令,他在志司的定位却更像参谋长之类的角色,因此并非所有建议上级都要采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虽如此,两人的品格都很刚正无私。1959年彭德怀就大跃进政策提出合理质疑,意外受到批判。与他私交一般的韩先楚却不愿落井下石,在会上讲老总的“错误”时,他反反复复地说:“彭德怀脾气不好,有时爱骂人”。很显然,韩先楚在避实就虚明批暗保,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帮老上司过关。真正优秀的人民军队将领,不仅军事上突出,人品更是无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