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十几个心怀伟大理想的年轻人,秘密召开了一次会议,宣布了一个伟大政党的成立。但此后二十多年的革命历程,能够一直坚守信仰,无论艰难困苦一直走下去的,也只有毛主席和董必武两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老不但是我党的创始人之一,也在革命事业发展过程中做出巨大的贡献,他的家乡黄安,在他的引导影响下,成为当时全国最早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的区域之一,这里成为革命发祥地,以及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更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而今天的主人公,也是董老的老乡,来自黄安的詹才芳将军。

抗战时期,日寇与一些对我军不怀好意的国军将领,称八路军各级军官都是“泥腿子”出身,虽然这话不太好听,但也是事实,开国将帅中大多都是农民出身,但就是这些“泥腿子”,打败了拥有数百万大军,背后还有美帝支持的南京蒋政府。

我军开国将领虽然大都是农民出身,但各自家境也不一样,出身贫寒的就有不少,比如秦基伟将军,因为灾荒全家人先后去世,只有他孤身一人在艰难中求生,后来投身革命队伍才改变了人生。

而詹才芳幼年的遭遇也令人同情,因为家里没钱,他还没有十岁,母亲就在病痛中去世,不久之后一场灾难又降临到他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粮食太少,父亲就经常采摘些野菜与粮食混在一起煮,有一次父亲不小心采了些有毒的野菜,那天詹才芳因为不舒服就没吃饭,却逃过一劫。因为第一次吃这种不认识的野菜,父亲和二姐觉得味道不错,吃了不少,没想到过了不到半个时辰,两个人就毒发了,因为没钱请大夫,詹才芳也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两个亲人惨死在面前。

料理完后事后,出嫁的大姐心疼弟弟,就把他接回自己家生活。姐夫余楚臣对此没有怨言,还抽空叫妻弟读书识字,让詹才芳过了一段幸福安定的生活。

16岁那年,詹才芳觉得自己长大了,也想出去闯荡闯荡,在姐夫介绍下,他跟随余义民来到武汉,见到了武汉中学创始人董必武,也就是姐夫的舅舅。董老事先从外甥那里听说詹才芳的遭遇,见面之后又觉得这孩子实诚,看起来还不错,就留他在学校当校工,还可以当旁听生学习知识。

在这所学校,詹才芳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后来受董老影响,投身革命事业,并在1926年加入了我党。

不久,他听从董老指示,回家乡黄安开展农民运动,姐夫余楚臣此时也是一位党员,两人商议,将余楚臣家一间房收拾出来,建成农民夜校,免费给贫民百姓教书识字,同时利用时机向大家宣传革命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群众中有一定思想基础后,在筹办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创办农民赤卫队,很快农运活动就在黄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后来董老回家乡视察,对两人的工作成绩赞不绝口。

同时在詹才芳的影响下,他的大哥詹才华以及孪生弟弟詹才选也投身革命事业,甚至詹才华后来当选为高桥区的农协主席,但在惨烈的革命斗争中,两个兄弟先后为革命献身,詹家男丁最后只剩下了詹才芳一人。

无论革命道路危险有多大,詹才芳都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当年黄麻起义爆发时,他就亲率30人的突击队,一举攻下县城南门,协助起义军成功攻入黄安县城,成立黄安农民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鄂东军成立时,詹才芳还当选为特务营营长。只是这次起义影响太大,惊动武汉反动当局,直接派重兵进行镇压,敌我实力悬殊,鄂东军只能撤离黄安。战斗中潘忠汝为掩护部下撤离中弹牺牲,其余人在吴光浩带领下,突破敌军层层封锁,好不容易逃了出来。

经过商议一部分人留在当地继续坚持斗争,这其中就有詹才芳的部下李先念,他在地方坚持斗争数年,才带着数百人重新加入红军。而詹才芳一部共72人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坚持游击战争,队伍改编为黄陂游击队,游击队长就是詹才芳。

正是这些人的坚持,革命队伍越来越壮大,革命形势有所好转,最后才有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及囊括数万人的红四方面军。

作为鄂豫皖红军的创始人之一,詹才芳在军中的地位不一般,当初红四军成立时,他就担任红30团的团长,团长就是开国大将王树声。两人都是出生入死,共同经历生死考验的老战友,合作配合自然没得说,反“围剿”中的很多经典战役,他们不但参加,也创造出辉煌的战果。

后来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地区,粉碎敌军两次进攻后,部队进一步扩张,红九军成立时,詹才芳提升为军政委。在军中詹才芳功勋赫赫,打起敌军毫不手软,但对待自己人却是一副慈悲胸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因为张国焘的原因,部队开始了一轮新的“肃反”。有一次15岁的谭知耕与班长刘义生、战士冯瑞山一起吃了一只在土豪家抓的鸡。过后刘义生向连长开玩笑,说自己有个“吃喝委员会”,却引来祸端,被保卫局关进监狱,说不定还会被处决。

这事让詹才芳知道了,直接去找保密局的人,怒斥他们:“你们这是搞什么名堂”,不顾他们反对,将三个人直接带走,怕他们再被抓,就安排自己的警卫部队。在那个特殊时期,詹才芳利用各种机会将一些部下从死亡线上救下来,时间长了自己都不知道救了多少人。

后来光是成了开国将军的就有谭知耕、甘思和、邓越、张志勇,还有当过他警卫员的陈锡联上将。

后来长征过草地时,他偶然遇到几个战士将一个奄奄一息的大个子士兵丢在一旁。他看不下去,下马过去看看,看大个子还能勉强走路,就说“给他一个马尾巴,这么好的战士,真死在这草地上,多可惜。”

后来这个大个子就是拉着詹才芳坐骑的尾巴,坚持走出草地,多年后此人成了开国少将,他就是88年上将尤太忠。

詹才芳不但为人善,还有不吃肉的生活习惯,这或许与童年的贫困生活有关系。建国后他在广州军区担任副司令员期间,因为家属院家家养鸡,弄得又脏又乱,军区司令员吴克华受不了了,直接下达通知规定,以后不准在军区大院养鸡,还在下面加了一条,副司令员詹才芳家除外,他不吃肉,只吃鸡蛋。

将军心善,有菩萨心肠,对待所有人都非常好,特别是家乡来的人找他。不管因为什么,他都是以最高礼节相待,好吃好喝,临走还要把家里的好衣物、粮食让他们带走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军曾有一个双筒猎枪,儿子挺眼馋,一直想要去,但都被父亲拒绝。但有一次老家来人,儿子亲眼看到父亲将枪赠送出去。事后儿子问为什么,将军说:“老家日子过得苦,这枪到你手里就是个玩物,但送给他,就能用枪打些猎物,可以解决人的吃饭问题,说不定能救很多人”。

因为将军一生行善事,做善事,所以他曾经的老部下,老战友、老领导都对他很尊重,如今成了主席的李先念,在将军生病住院看望他时,都还敬称“老班长”。徐向前元帅直接叫他老战友。

有一次,将军去陈锡联家坐坐,正赶上陈司令员不在家,陈夫人边笑着相陪,一边安排警卫员赶快去把丈夫叫来“快去通知首长,就说是首长的首长来看首长了”,说完这绕口令的话,詹老和陈夫人都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军为革命贡献一生,建国后只授中将衔,一些老部下都成了上将,对授衔一事,将军从没有提及,只是对夫人说过:“咱干革命可不是为了这个,当年枪林弹雨中,我亲眼见过多少战友、部下死在眼前,他们该授什么衔呢?”。

如此朴素的一段话,或许是将军的一种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