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贾贺辉 | 编辑:葛伟炜

“‘背刺’年轻人,音乐节被乐迷们踩下急刹车。”

好文3458字 | 6分钟阅读

题图源自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

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武汉草莓音乐节、咪豆音乐节(超级PRO)、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太湖湾音乐节……一个五一小长假,似乎半个音乐圈都躁动了,30+场音乐节在全国各地上演,无数年轻人义无反顾地奔赴这场音乐之旅。

表面的狂欢与喧嚣,却掩盖不了暗地的潮涌。以2024年武汉草莓音乐节为例,早在门票预售期一众乐迷就不断在社交媒体平台吐槽票价太高,号召大家“你不买我不买,明天还能降200”,隐隐有了大家一起抵制的势头。

似乎是迫于外界压力,大麦网官方开启了7折限时抢购模式,使用积分并参与互动即有机会买到折扣票,但考虑到成本,折扣票的数量并不多,截至音乐节开始前,原价票尚未售罄。要知道,往年音乐节门票,都是需要在开票时蹲点抢的。

更令人遗憾的是,飞龙湖迷笛音乐节、温星巢秘境音乐节等皆因“不可抗力”而缺席。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3~5月期间,全国官宣的50多场音乐节中宣布延期或取消的有近10场,占比近五分之一。

看似一路狂飙的音乐节,突然被乐迷们踩住了刹车。究其原因,无外乎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们感到了明显的“背刺”,音乐节与乐迷们正渐行渐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阵容强大,“良心”不行

对于这届打工人来说,音乐节是用来续命的。

音乐节原本是一票乐迷们的狂欢,户外、草地、音乐等元素为乐迷构建起一处精神乌托邦,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能在乐队提供的氛围和情绪下一起宣泄、一起“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在音乐中获得慰藉,从而短暂的逃离现实。

然而,当音乐节从小众走向大众,越办越多,且不断向下线城市渗透时,这种情绪价值却变得愈发“昂贵”。

以武汉草莓音乐节为例,2011年草莓音乐节第一次空降武汉时,现场单日票为100元,学生预售单日票60元;2015年武汉草莓音乐节预售单日票为150元(现场180元),预售两日通票260元;而今年的预售单日票涨到588元,全价单日票658元,PRO单日票758元,同时还取消了两日通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大麦网小程序

据统计,草莓音乐节现在的票价已经涨到最初的5.8倍,五年前的1.6倍。

不可否认,今年的乐队阵容堪称豪华,有陈粒、二手玫瑰、万能青年旅店、告五人、海龟先生、陈绮贞、重塑雕像的权利、康士坦的变化球等高人气乐队和歌手坐镇,不少乐迷更称其为武汉近几年的最佳阵容。但门票售价着实还是有点高了,有乐迷表示:“PRO单日票758元,足够买一张大咖演唱会的内场票了,还是坐着看的那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摩登天空官方微博

举例来说,如果2位南京乐迷想结伴观看5月1日当天的演出,算上往返火车票和食宿及门票,保守估计近3000元,这还不包括可能在现场购买乐队周边的花费。

曾经对大学生友好,令年轻人疯狂的“一起摇滚一起疯”的音乐节,如今已变成了让不少人可望不可及的“土豪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刺破钱包的“乐队们”

音乐节,为何越来越贵?

先从成本谈起,一般来说,一场音乐节的制作成本主要包括硬件成本和艺人出场费两大部分。硬件成本主要有场地、舞台、设备租赁与运输等,不过最近几年硬成本的整体涨幅并不大,变化最大的当属艺人出场费。

对于主办方而言,想要办一场足够有吸引力的音乐节,不仅要邀请到有票房号召力的乐队,更要注意阵容搭配,摇滚、民谣、朋克、嘻哈等风格要全,新面孔要有但不能太多,否则会被乐迷打上“很水”的标签。

有咨询平台数据显示,一场阵容不错的音乐节,艺人成本基本占到整体费用的70%~80%。压轴乐队的演出费用在100万~200万元间,票房号召力更高的乐队费用甚至超过200万元,“腰部乐队”的演出费用约为几十万元,其他艺人的则在几千元至几万元区间不等。

据统计,2024年武汉草莓音乐节,因为有二手玫瑰、赵雷、万能青年旅店、陈粒、告五人、海龟先生、重塑雕像的权利、康士坦的变化球等具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乐队坐镇,两日乐队投入成本已达到2000万元级。

艺人费用上涨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方面是《中国有嘻哈》等节目使说唱歌手和厂牌走到台前,《乐队的夏天》等综艺使地下乐队“重见天日”,随之而来的便是乐队的流量时代,有了热度,出场费用自然水涨船高。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品牌方也想在音乐节上分一杯羹,但是有资本进驻不一定是好事,只想要曝光度的主办方们进一步推高了艺人出场费的上涨。

2019年邀请朴树、二手玫瑰、痛仰等咖位乐队的音乐节,预算在600多万元,如今大约要1700万元左右。中间上涨的千万级开销,几乎都花在了乐队的出场费上。

相应的,艺人咖位越高,越是会反过来要求主办方提供更高规格的音响设备、接待标准、舞台规模等,因为这些都取决于他们的风格、量级,当然也是对乐迷现场体验的负责。

那么,举办音乐节究竟能否盈利呢?

从整个行业来看,草莓音乐节是为数不多在举办多年后实现盈利的音乐节,通过门票、品牌赞助、现场版权分配,衍生品IP等渠道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从摩登天空创始人沈耀辉的采访中能看出,2019年摩登天空现场音乐收入达5亿元,而在2024年之前草莓音乐节已经举办了130多场。

同样以2024年武汉草莓音乐节为例,按照单日人数2万人次计算,588元单日票价可获得1176万元收入,音乐节通常持续两天,两天门票收入预计超过2300万元。

广告招商,是草莓音乐节的另一大收入来源。2021年中国银联曾作为草莓音乐节官方合作支付平台,携手各大银行及携程、去哪儿等线上App,为音乐节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在全国各地景区、酒店、机场商圈、购物商圈等流量集中的地方还推出了优惠活动,提供折扣、满减等多种优惠。2023年,中国银联再度携手草莓音乐节,直接冠名中国银联·广州超级草莓音乐节。

此外,广告还涵盖了舞台冠名、TVC广告展示、现场品牌展位等多个维度的现场广告资源,以提高品牌曝光度和宣传。

除了广告合作外,草莓音乐节还在现场设置草莓生活馆、草莓故事馆、草莓创意集市等市集摊位,邀请文创、潮玩、手作、黑胶、收藏等摊主前来摆摊,摊主缴纳的入场费,也构成了音乐节的一项收入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摩登天空官方微博

作为成熟的音乐节模式,草莓还推出了契合主题的文化周边和礼包套装,如草莓巴士手环、T恤、主题毛巾、毛毯、马克杯、明信片、纹身贴等;PRO单日票758元一档还能获得与艺术家、知名乐队、品牌联合推出的限定周边、收藏品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音乐节上的众生相

然而,无论音乐节如何热闹,面对越来越贵的票价,一身“班味”的乐迷们,开始用消费降级表达自己对音乐节的态度。

如今仍在音乐节狂欢的乐迷,大体可分为三类人。第一种是云观众型。面对越来越贵的门票,他们选择躲在屏幕后看“前线记者”发来的视频,如果不过瘾,再到闲鱼上收一收周边。对这群云观众而言,不是现场去不起,而是社交媒体上的高清视频更有性价比,毕竟,在哪玩音乐不是玩。

第二种是咬牙坚持型。他们一边在线上蹲点抢票,一边赌咒发誓再也不去了。当问到原因时,他们的回答一定是“本来票价太贵了,我也不想去,可没办法,他们请了XX乐队诶”。

第三种是人定胜天型。这一类人用尽各种骚操作节约成本,目的是将闲鱼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把音乐节上花的钱赚回来或是省出来,甚至有乐迷表示:“音乐节火不火,要看闲鱼上门票和周边的流通情况。”

这类人里有人为了赚钱,直接在闲鱼上低价收购他人因时间等因素而无法到场的门票,再以正常价格甚至略微溢价卖给其他乐迷,从中赚取差价;还有人在闲鱼上找音乐节搭子拼单,通过不同时段轮流观演来摊低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闲鱼App

更有乐迷看完演唱会后,在闲鱼挂上地点、帐篷等关键词Tag,将花费重金购买的充气沙发、野餐垫、帐篷、横幅等音乐节必备却不好携带的物资卖掉,试图通过和同好们以物换物的方式尽可能回血。

为了迎合乐迷们的消费趋势,2023年北京MDSK音乐节,闲鱼在现场开设了live流通站,乐迷们参加完音乐节后可直接在现场处理闲置装备、售卖乐队周边。

归根结底,乐迷们变着法儿地在闲鱼赚钱,本质上也是因为音乐节的票价越来越贵。就像今年3月迷笛音乐节上,主办人张帆评价票价过高的那句话:“别动不动当天一场就1000元,年轻人要拿工资的五分之一看音乐节不合理,有点割韭菜的感觉了。”

或许正如刺猬乐队歌词中写的:“一代人总会老去,可总有人正年轻”。热爱音乐的乐迷们一直都在,但当潮水退去,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想要靠赚快钱“收割”乐迷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

在不久的将来,唯有在文化内涵、乐队的诚意度、现场体验感和不再虚高的票价等方面下功夫,音乐节才能成为乐迷们真正的“乌托邦”。否则,抛弃乐迷的音乐节,终将会被乐迷所抛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快来说说,你觉得现在音乐节的票价贵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