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太太来到了山东青岛的一个小村庄里,打扮得体老太太走在青岛乡间的小道上,颇为引人注目。

但老太太并没有关注周围的目光,也没有停下自己急切的脚步,因为她打听到,阔别了四十载的儿子,很可能就在这个村子里生活。

顺着好心人的指引,这位名叫张彩霞的老太太来到了一位中年汉子的跟前,只一眼,老太太便泪如雨下,无他,只因这个四十岁的汉子和自己已逝的丈夫施宫存实在太像了!

在看清他面容的这一瞬间,张彩霞就确定,他一定是自己的儿子宫金成。

“我的儿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太太拉着宫金成,哭得不能自已,但宫金成看向张彩霞的目光却尤为冷漠,他说:“我不缺娘!你坐,我该干活去了。”说着,便扛起锄头下地干活去了。

泪眼朦胧的张彩霞还没从儿子的冷漠中回神,就又在宫金成离开的背影中出了神,因为他走路的姿态,像足了自己已逝的丈夫施宫存。

看着张彩霞伤心怅然的模样,宫金成的养母深深的叹了口气,她比张彩霞大了差不多十岁,也知道宫金成有一对远在台湾的父母,只是她没想过,那么多年过去,张彩霞还能回来找宫金成。

作为同样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妇女,她知道张彩霞当年的不得已,但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劝慰张彩霞。

儿子有自己的主见和立场,作为养母,她总不能压着人到中年的儿子与生母相认。

如今她能为张彩霞母子做的,也就是把宫金成是如何来到自己膝下,又是如何长大成人的过程娓娓道来,或许,听完了宫金成的成长历程,张彩霞会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认她这个生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宫金成的第一任养母名叫刘翠兰,她曾是施宫存家的帮佣,也就是俗称的奶娘,当年施宫存夫妻跟随部队奔赴台湾时,宫金成才三个月大,而且身患疾病,不宜远行。

为了免去孩子的奔波之苦,张彩霞夫妻在刘翠兰那句只要有她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宫金成的保证下,狠心将宫金成留在大陆,由刘翠兰照顾。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张彩霞夫妻走了没多久,刘翠兰就生了一场大病,苦熬了一段日子后,她知道,她的身体撑不住了,自己死后,丈夫一定会续娶,自家的三个孩儿她不担心,毕竟他们是丈夫的亲生孩子,但宫金成要怎么办呢?

因此,在刘翠兰弥留之际,她将宫金成托付给了同村的一位大嫂,这位大嫂,就是宫金成现在的养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母说,当年她也才生下儿子没多久,但她的亲生儿子命薄,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刘翠兰抱着孩子找到她时,因为她和丈夫都觉得,是老天爷不忍他们沉湎于丧子之痛,特意将宫金成送到了他们的跟前。

“你也别怪刘妹子,她对孩子是尽了心的!”

养母说,刘翠兰当年就说过,在她死后,丈夫是肯定会续娶的,她怕自己死后,没人护着宫金成,让宫金成白白受了继母的气,还没个人撑腰。

而他们夫妻也真是把宫金成当成自家亲生孩子的,只可惜宫金成来到他们家没多久,她的丈夫就因战乱而意外去世。

此后,就剩下她和尚在襁褓的宫金成相依为命,最艰难的时候,她靠着给别人洗衣服糊口,年幼的宫金成跟着她,着实没过上什么好日子。

后来,全国解放了,她就带着宫金成回到了青岛老家,她没想过找人再婚,只是一门心思的靠着务农养大了宫金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从宫金成记事起,他就过着和养母一起上山下田,干着农活的日子,而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十四年……

听完宫金成的前半生,张彩霞也知道,宫金成不愿意与她相认是情有可原,如果不是她和丈夫的抛弃,这孩子就不会从小就生活在没有父亲的阴影中。

如今他历尽苦难长大成人了,自己却跑来相认,这事儿放到谁的身上,都不是那么容易过去的。

甚至,张彩霞还很能理解儿子的抗拒,因为她与丈夫施宫存同样不在亲生父母身边长大——施宫存是在孤儿院中长大的,而张彩霞则是被人收养。

在养父母的膝下到了十九岁,也是十九岁那年,张彩霞在旁人的介绍下,认识了已经三十岁,并在国民党军队的船舶上任职的施宫存,相识没多久,她们就在养父母与兄姐的祝福下结为了夫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2月,宫金成在夫妻俩的期待中呱呱坠地,此时,施宫存已经是国民党船舶中的大副,因为时常要领着任务出门,施宫存根本照顾不了老婆孩子,于是,他找到了刘翠兰,雇佣她照顾张彩霞母子的生活。

1949年3月,施宫存带着一身风尘赶回了家,一脸为难地对张彩霞说:“现在战争局势相当紧张,上头说,如果过一段时间,局势还没能扭转的话,我们很可能要到台湾去……”

当时还在坐月子的张彩霞没有把这事儿放在心上,两个月后,施宫存风尘仆仆的赶回家,对她说:“收拾一下,上面命令我们明天一早就登船,去台湾!”

张彩霞当时就懵了,她们的儿子才三个月,还正发着疹子,如果把孩子带上,那孩子能不能活着抵达台湾都是问题。

但若张彩霞不跟着施宫存去台湾,她也没法独自带着孩子在大陆生活,一时间,夫妻俩陷入了两难。

“去了还能回来吗?我们能不去吗?”

对于张彩霞的询问,施宫存保持了沉默,他只接到上面的通知,要求接了老婆孩子上船,但是否还能回来,又是否可以选择不去,他都不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唯一知道的是,当前国内战势对国民党相当不利,即便他们不走,未来也很可能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大副,我们来接您和嫂子了!”

第二天一早,一小队人马就来到施宫存的家门前,就为了帮着施宫存一家搬运行李,一时间,张彩霞夫妻心乱如麻,他们的孩子,究竟要怎么办?

而刘翠兰就是在这时,向他们保证,如果施宫存夫妇决定把孩子留下,她一定会照顾好孩子!

施宫存夫妇知道,刘翠兰家里本就有三个孩子,当初雇佣她给自家当奶妈,也是因为得知刘翠兰是带孩子的好手。

于是,在刘翠兰的保证下,他们怀着没多久就会返回大陆的期待,将孩子和一些钱都交到了刘翠兰的手中。

“孩子就叫宫金成,小名金金吧!”

施宫存匆忙交代了刘翠兰几句,就拉着张彩霞跟着来接人的小队离去,可张彩霞和施宫存却怎么也没想到,此后的几十年,返回青岛竟成为了一种奢望。

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连提起宫金成这个儿子都不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去到台湾后,施宫存就成为了基隆港驻守人员之一,在执行驻守任务之外,施宫存还要担任当地舰艇学校的教师,忙起来时,十天半个月都不着家。

起初,张彩霞还会问施宫存:咱们什么时候能回大陆找孩子?

但当她得知,两岸的基本联系都已经被切断后,张彩霞就不问了,因为她知道,就这样的形势,想回去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又何谈回去找孩子呢?

后来,她和施宫存在台湾陆续生育了三个女儿,三个女儿出生后,施宫存一家的日子变得拮据,要操心三个女儿的学习和生活和的张彩霞,很少有时间去想自己远在大陆的儿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四下无人时,张彩霞也会想:当初那么小,又生着病的金金,是否能活下来?

1962年时,在舰艇上进行实物教学的施宫存被炮弹意外击中双眼,后来虽然得到了及时救治,但他的右眼却再也无法恢复视物,因为眼部受伤,施宫存被迫提前退役。

施宫存一家就拿着部队补助的伤残退役补贴金在台湾买了一套小房子,开始了离开部队的生活。

为了维持家计,张彩霞学会了下地务农,而原本主攻舰艇无线电技术的施宫存,则开始为别人修理起收音机、无线电等电器设备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