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双减政策”落地以来,义务教育领域就出现了“快乐教育”的不良现象。

特别是在一些禁止公布学生成绩的地区,有关部门不仅无法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且还缺乏评价学校教育工作的客观依据。

即将于今年5月下旬启动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就能为有关部门摸排义务教育工作的宝贵机会。

然而,在各个学校都在认真准备“国测”考核的同时,竟然有很多家长认为这是“没事找事”的面子工程,“国测”究竟有没有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熟悉而又陌生的“国测”

“国测”并不是一个今年才出现的新政策,早在2015年颁布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中,教育部门就确定了“三年一周期,每周期测两科”的“国测”基本原则。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测”制度已经具备了三大特点。

第一,“德智体美劳心”全面监测。最初版本的“国测方案”中,只有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德育六大监测领域,并且其中的体育监测还只重视学生的体育测试项目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平台”的官网介绍,即将启动的“2024年国测工作”,新增了心理健康、劳动和英语三个监测领域。

为了在三年监测周期内顺利完成“国测”工作,有关部门将原本的“每周期测两科”,调整为“每周期测三科”。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今年的测科目为数学、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

新增的“体育与健康”,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体育测试。这个新监测项目不仅会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监测,还会采集视力、心率等方面的信息。

就算学校通过灰色手段修改学生的体育测试成绩,也很难瞒得过专业体检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监测方式全面“在线化”。和大多数统计工作一样,“国测”最关键的工作就是确保监测数据不受人为干扰,特别是对于那些进入“样本库”的学校来说,必须确保有关部门的领导不会为了政绩修改或者人为影响国测结果。

过去大多数地区的学科监测成绩都需要通过层层上报的方式,通过纸质材料汇总到有关部门。这不仅大幅降低了“国测”的准确度,还增加了“国测”的实施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组建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平台”,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全国样本学校纳入国家在线监测系统。

无论是数学测试的考试成绩,还是体育测试的相关数据,都必须通过该平台上报有关部门。凭借先进的大数据手段,我们完全可以揪出那些“美容数据”。

三,监测体系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