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旅游文写道,在云南浪穹县,徐霞客短暂停留后,启程前往大理。传闻中的大理清源洞,钟乳石被采摘、被熏染烟垢,不知是否属实?

(公元1639年)三月初三,尹忠备好坐骑,命四个人领路游览清源洞。

他们翻山越岭,渡过山涧,来到东涧水的上游,只见溪水从壑谷底流出。他们急速下到壑谷底。溪水上方的山崖间有一洞穴,大处仅有二三尺,洞口朝北,上方刻着“清源洞”三个字,是邓川州官绅杨南金的手笔。溪水不是从上洞流出的,他们从洞口下走进入洞中,也不见流水。有人说,要走数里路,才能听到水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洞的地方狭窄倾斜,深深下坠,恰似茶陵后洞。两个导游,一人背着一筐松明,一人点燃松明作火把。

他们进洞向南走数丈,路分两条,从下面穿越过去就是洞穴,往上攀登就是“楼”。“楼”上方再分出两个洞穴。他们穿过右边洞穴进去,下面非常陡削,峡谷下陷很深,因石壁陡削道路险阻不能到达。他们返回,穿过左边洞穴进去,洞穴内曲曲折折,石壁并列相夹,高不到一丈,宽不到一丈。洞中很多直竖的石柱,有的像树枝相连,有的像厅堂前剖开的柱子,有的中间一根大石柱而四周围护着许多草丛似的小石柱,或分或合,间隔交错,或披露出缝隙,或透露出空洞的地方,令人觉得非常神奇怪异。

可是,本应十分晶莹洁白的钟乳石,却被松明火把的黑烟熏染,黑得像烟煤一样。徐霞客伸手触摸,油腻得无法去掉。这个洞并不高大宽广,导致烟雾无法散去,当地人又习惯用松明照明,以便于弯腰曲背行进,从而更加增多了洞内的黑烟腻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有一位有见识的人告诉徐霞客:“这个洞,一定要在年初去游览最妙。过了二月,就被烟火熏黑了。”

徐霞客探问其中缘故,他说:“洞内经过一年的时间,无人进入洞中,旧时熏染上去的黑烟,已逐渐褪色变白,新生长的钟乳石,也渐渐下垂得长长的了。一到新年,人们竞相游洞,洞中光景十分奇异。从新年到二月,游洞的人已经很多了,新生的钟乳石既已被打断、采摘去,再熏染上烟垢,就愈加使人感到热气熏腾、黑暗气闷,只能染脏衣服,再也无法去领略石洞的光彩了。”

徐霞客不以为然。到了这里,他才知道因清源洞低矮的缘故,洞中的钟乳石容易采摘,就都被打断拿走,没有剩余的,松明的火烟容易熏染,于是烟雾升腾,不断积多,那人的话确实没有骗人。

他们穿过石柱间的缝隙朝南深入,渐渐地有水贮存在石柱底部的石盘中。石盘都是石柱底部回环而成,大小像盆,很像粤西石洞里的仙田一类。

他们大约前进半里,又下坠到洞穴中,向西下走。洞深四五尺,石壁相夹又分成南北两条岔路,洞穴底下平坦,上部紧凑,高与宽都不到一丈。他们朝南进去三丈便止步,向北进十多丈,因道路狭窄,受到困迫而紧缩身体,不能再前进。他们这才重新退出,爬上曾坠下来的那个洞穴上方,寻找南面的缝隙,再穿过隘道进去。他们进去数丈,洞逐渐变低,钟乳石柱渐渐逼过来。他们只好曲膝俯身,穿越缝隙,后来连伏地爬行都越来越困难。他们这才再沿原路返回,从像楼的那下面的坑谷中,穿过缝隙朝东转进去数十丈,里面高、宽与从南边进去处相同,而钟乳石柱的优美胜景却不能相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已经走到尽头,这才从西面由下边的坑中穿过洞穴出来。徐霞客从坑中仰头眺望,上方像山洞那样空的地方,就是刚进洞时从像楼的那地方俯视处。

他们从下面洞穴出来,渐渐看见天光,于是爬上石崖走出清源洞,满身上下都被染成黑色蒙上污垢了。他们下山,在水洞口,坐在水边石头上洗脚洗衣。流水从众多散乱的洞穴中泪泊流出,汇成一条大溪向北流去,溪水清澈,寒冷彻骨。

留在洞外的那两个人,已经把黄小米煮熟。他们拿出带来的好酒、肉干,很随意地坐在洞前吃了起来。徐霞客仰望如洗的蓝天,四周群山像城墙一样围护着,十分惬意,使他探幽寻胜的兴致大起。饭后,他们仍然越过西边山坳,转向南沿着通往花甸坝的路前行。

他们涉水横渡中溪,向西爬横亘之山东的山坡,顺着山势登上土陇,五里路后下坡,绕到上驯村西,仍旧顺着西山往北行一里,经过一座村庄,由小路沿西山土陇的半腰上行进,逐一认真搜寻幽奇隐密的胜景。

他们在山冈陡坡间上上下下地行走了十多里,日落时分,返回尹忠宅院。

敬请关注“景致记录”,看古今美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