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治通鉴》周纪

周赧王五年(辛亥,公元前310年)

张仪归报,未至咸阳,秦惠王薨,子武王立。
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毁短之。
诸侯闻仪与秦王有隙,皆畔衡,复合从。
张仪说秦武王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齐必伐之。臣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齐必伐梁,齐、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王许之。
齐王果伐梁,梁王恐。
张仪曰:“王勿患也。请令齐罢兵。”
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谓齐王曰:“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
齐王曰:“何故?”
楚使者曰:“张仪之去秦也,固与秦王谋矣,欲齐、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
齐王乃解兵还。
张仪相魏一岁,卒。
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
又有魏人公孙衍者,号曰犀首,亦以谈说显名。
其余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徒,纷纷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
而仪、秦、衍最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史料故事

张仪奔波六国,终于说服了他们连横,功成名就。

可惜的是,他还未抵达咸阳,便传来了秦惠王驾崩的消息。

于是,太子嬴荡继位,也就是后来的秦武王。

这位新君,早在太子时期,他就对张仪没有太多好感。

他一上位,朝廷里的大臣们也都纷纷说张仪的坏话。

六国得知张仪和秦武王关系紧张,便纷纷背弃了与秦的连横之约,重新合纵。

张仪无奈了,他开始为自己找后路。

于是,他向秦武王提出了一个计划:

“如今天下大势已变,这正是大王扩张领土的绝佳时机。

我听说齐王最看我不顺眼,可以说是我到哪儿,他就打到哪儿。

因此,我愿意去一趟魏国的大梁,相信我一到那儿,齐国肯定会出兵攻梁。

等他们两国打得难解难分时,大王您就可以趁机攻打韩国,占据三川,挟持天子,进而一统天下,成就帝王之业!”

秦王听后,觉得这个计划可行,便同意了。

果然,张仪一到大梁,齐王就立马出兵攻梁。

魏王得知消息后,忧心忡忡。

但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大王莫慌,我自有妙计让齐国退兵。”

于是,他派人前往楚国,想请楚国派使者到齐国游说。

因为他觉得自己直接派人去,可能会被齐国斩杀,再说齐王也未必会信他的话。

所以,他决定“借嘴说话”。

楚国的使者到了齐国,便开始忽悠齐王:“大王,您可是上了张仪的当!他这一招是让您帮他,现在,秦王更看重张仪了!”

齐王:“此话怎讲?”

楚使解释:“张仪离开秦国,其实是和秦王商量好的计策,就是为了让您和魏国开战,然后秦国就可以趁火打劫,占领三川。

现在您真的攻打魏国了,这不仅会让齐国疲惫不堪,还会让您背上攻打盟友的骂名,而张仪在秦王心中的地位却会因此而提高!”

齐王听后,如梦初醒,立刻下令撤兵回国。

而张仪呢?

他在魏国当上了宰相,安享晚年,一年后安详离世。

张仪和苏秦,都是以纵横之术游说诸侯的高手,都因此取得了富贵。

他们的励志故事,基本是那个时代士子的榜样,大家纷纷效仿。

比如说,有位叫公孙衍的魏国人,也被称为犀首,他同样以游说而声名远扬。

此外,还有苏代、苏厉、楼缓等人,都是靠辩术争名夺利的高手。

但在这群人中,张仪、苏秦和公孙衍无疑是最出名的三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解析

张仪的结局,算是非常完美的。

功成身退,实在是让人佩服。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句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明白月满盈亏的道理,确实是相当重要。

什么都想要,但最后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多不如少,手里拿了太多的东西,实际上会更难带走。

试图紧紧地抓着一把沙子,但它一定会从指缝中逐渐滑落,倒不如只抓半把。

用盆子去接水,如果接得太满,水就会在盆里来回晃动,甚至溅出,结果水和盆边上的水渍会弄得到处都是。

所以,接个七八分满的水,或许是个更好的选择。

从历史来看,痴迷于权贵,不懂进退的人,一般都没有好下场。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商鞅。

赵良曾提醒过他,但商鞅不以为然,觉得自己不会出事。

结果呢?

被秦惠文王五马分尸。

道理很简单,当你因为做出成就而声威大震时,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会因为你的威望而感到威胁。

你的成就,无形中挑战了他们的地位,他们自然会开始戒备你,甚至可能会暗中削弱你的影响力。

而且,当你站在高处,也意味着你挡住了别人的路。

那些渴望升迁的人,看到你的位置,说不嫉妒,那都是假的。

君子可能不会,但小人们,一定会联合起来,设法除掉你这个强大的对手。

另外,因为人性的弱点,当人立下大功时,天性就会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如果没有自控意识,就会不由自主的目中无人。

慢慢的,会得罪很多人,让他们对你心生怨恨。

这些人如果联合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反对力量。

对你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威胁。

所以,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什么时候该退后一步,这是相当重要的自保能力。

适时的退让,不是软弱,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为了更长远的未来打算。

当然,有一点也要强调。

功成身退,首先,你得“功成”,然后才能“身退”。

人活一辈子,还是要做出自己的成就。

当然,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不必模仿别人。

《明朝那些事儿》里有句话,非常赞成。

“成功只有一个,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所以,在达到我们的人生目标前,不该总想着身退。

一味地强调“身退”,只能是偷懒的借口。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周亦见圈子”,送你一本价值500元的《资治通鉴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