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临危受命

1937年11月16日,蒋介石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商讨如何保卫南京。会场气氛一片沉寂,在座的高级将领谁也不敢表态。唐生智突然站了起来,极其严肃地说:

“南京不仅是我国的首都,而且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如果不战就放弃南京,怎么能对得起国父在天之灵?本人愿意守卫南京,愿意与南京共存亡!”

唐生智的主动表态,让蒋介石喜不自胜,当即就任命他为南京卫戍司令官。老蒋手底下那么多文臣武将,军事才能在唐之上的人有的是,为什么偏偏选择唐生智守南京呢?

蒋介石先后召开3次军事会议上,研究南京的弃守问题。但是没有人主动站出来,因为大家心知肚明——南京守不住!

上海陷落后,南京从军事上来讲属于“绝地”,无险可守,无路可退。国民政府既已决定迁都重庆,南京就失去了防守的战略意义。多数将领主张不守南京,或只以少量部队作象征性防守。

李宗仁认为:“南京在战术上是绝地,敌人可以进行合围,它的后方又阻于长江,根本无路可退,不能坚守。”白崇禧对李宗仁的看法表示支持:“我军经过淞沪战役,部队残破,减员尤其严重,根本无力防守南京。”其他高级将领如何应钦、陈诚等也都主张放弃南京。

蒋介石无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南京外围阵地70多公里,至少需要40万军队才能勉强抵抗来势汹汹的20多万日军精锐。然而,能够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国民党军队仅有15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原会战,国民党军队投入了40余万部队;淞沪会战,国民党军队又投入75万部队,在付出军民30万人的惨重代价后,还是失守。因此,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曾断言:“南京是不设防的城市,如果守,没有重兵集团可用,就算拿出重兵集团来打也必败无疑。”

不战而退,何况丢弃的还是首都,必然落下千古骂名。从战略上来讲,应该放弃南京;但是站在蒋介石的角度,南京必须守!派谁守卫南京呢?蒋介石想到了一直负责筹划抗日准备工作,主持起草了上海、南京抗战计划的唐生智。

根据唐生智后来的回忆,上海撤退前夕,蒋介石召他去谈话。见面后,蒋介石直截了当地对他说:“孟潇兄,守卫南京,要么就是我留下,要么就是你留下。”唐生智说:“您怎能留下呢?与其您留,还不如我留呢!”

蒋介石这是将了唐生智一军,委员长点将,他焉敢不从?蒋介石问:“你看把握怎么样?”唐生智回答:“我只能做到八个字——临危不乱,临难不苟。”

蒋介石选中了唐生智,就是让他替自己背“丢掉南京”的这口黑锅。谁扛下守卫南京的职责,谁就注定是替罪羊。这个道理,唐生智自然也明白,但是他已经是“骑虎难下”。

11月20日,唐生智临危受命,宣誓就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死守南京

南京城要怎么守?蒋介石提出“短期固守”的方针,以一部分兵力守卫南京,尽量拖住日军,以阻止和延缓敌人西进,让国军主力部队转移和集中在适当地方设立战场与日军会战。

因此唐生智守卫南京,便是尽可能拖住日军的大部队。如果能守一两个月,就达到了战略意义。为了表明抗战到底的决心,唐生智向南京全体军民发布公告。在防卫战打响前,他每天到南京周围各设防阵地视察备战状况。唐生智晓谕官兵:

“我们平时常说抗战,难道只是叫人家牺牲的吗?我们作为长官,更应该以身作则。作为军人,守土有责,在敌人的进攻面前,我们应该临危不乱,临难不苟。”

难能可贵的是,在疏散市民时为稳定军心和民心,唐生智决定将家眷留在南京。日军的飞机天天轰炸,炸弹直接落到了唐家的院子里,所幸只是炸死了一条狗,没有伤到人。在这种情况下,唐生智仍不允许妻儿离开南京避难。

11月27日,唐生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重表示:“本人奉命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事最有把握:第一,即本人及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第二,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

但其实在唐生智的心中,也认为南京不易长久坚守。晚年时他曾对人讲,当时川军将领刘湘曾问过他:“你真的要跟南京共存亡?”他说:

“南京我明知不可守,这是任何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会知道的,也有人说我办蠢事,但我觉得世上有些事情也是要蠢人去办的。南京是我们的首都,我们不能够轻易地把它送给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犯南京的日军,兵力约有10万人。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守军,有15万人。从兵力上来讲,国民党军队占据优势。即使军事装备和训练上稍微次了点,但是凭借城墙和防线的掩护,总不至于实力悬殊太大。

淞沪会战,上海没有南京那样的坚固城墙,侵华日军还有来自海军的支援。种种劣势之下,上海保卫战也持续了三个月之久。从南京保卫战的实际情况来看,唐生智有死守南京的本钱。

为了背水一战,断绝一切侥幸心理,做好死守南京的准备,唐生智还调走了南京大多数的运输船,命令第一军驻守浦口,禁止任何部队北渡。

这番破釜沉舟的勇气,一时之间让所有人都相信唐生智的部队会战斗到最后一刻,与南京共存亡。12月初,指挥部的官兵都深感使命的沉重,抱着以死报国的决心提前写好了遗书,大家都做好了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准备。

与此同时,侵华日军朝南京城步步紧逼而来。日军方面的指挥官,是臭名昭著的陆军大将松井石根。在11月下旬,侵华日军突破了有东方“马奇诺”之称的四道防线,进犯到了南京的边上。

唐生智在接下防守南京的任务后,就开始在南京城内外查看地形。经过两天的实地调研,唐生智以南京城为中心,布置了两条防线,用于纵深防御。唐生智的作战计划是:先在外围打,外围防线守不住了,就进外廓。外廓不行了,就退到内廓。内廓还顶不住,就在城里打巷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