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在古代把农历五月称之为“恶月”,而五月份一共有九个“毒日”,其中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就是恶月的毒日,因此在这一天是有许多的忌讳和讲究的。

而今年的端午节就要到来了,这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的传统节日,每年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特别是今年的端午节却显得格外“不一般”,农村的一些老人们就总结了,今年是青龙端午,并且还有三大特点,到底是指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提前感受这个节日的非凡之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我们来说说今年端午节假期的特点。

今年的端午节是在6月10日,但是却是从6月8日就开始放假了,一共也是三天的假期。不过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端午节假期却是货真价实的三天假期,而不是需要通过调休来拼凑的。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在享受连续三天的假期时,不必担心因为调休而打乱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这无疑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愉悦,让人们更加期待这个节日的到来。

其实这也是许多的老百姓期待的,本来放假就是为了放松、休闲的,如果还需要调休而来,这样不仅会让放假大打折扣,而且放假以后还要调休,又要对生活和工作也造成影响。

也难怪有些网友说,放假不能假放,通过调休得来的假期,还不如不放呢。你们赞同这种观点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今年是“早端午”。

端午节也有“早晚”之分吗?确实在过去民间有这种说法,其中就是以夏至节气为分界点,夏至节气之前的端午节是“早端午”。相反,夏至节气之后才迎来端午节,那就是“晚端午”。

今年的端午节(6月10日),恰好在夏至节气(6月21日)之前,因此被称为“早端午”。

关于“早端午”,在我国的民间也流传着一些说法,比如很多地方都有流传的“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说的就是夏至节气在端午节之前,也就是“晚端午”的话,那么当年的粮食收成就不好。

但是如果端午节是在夏至节气之前,那就是好兆头,是丰收的预兆,在民间就有“端午夏至前,注定是丰年”的说法。

这些谚语虽然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但却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现象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朴素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次,除了“早端午”之外,今年端午节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与夏至节气相隔较远。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就是夏至节气和端午节之间相隔时间段长短不同,也有不同的预兆。

比如在民间就有“端午夏至隔得开,三次大水并次来”的说法,意思是说端午节和夏至节气相隔时间较远,那么当年的雨水就很多,至少有三次大的降雨。

类似的农谚还有“端午夏至叉杈开,三潮大水做潮来”的说法。这些说法虽然略显夸张,但却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现象与天气变化之间关系的敏锐观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年的端午节和夏至节气相隔就有10天,也算是比较长的了。因此根据这些说法,我们可以推断出今年的端午节后雨水可能会比较充足。

这既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雨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坏消息是过多的雨水也可能引发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因此,古人的这句谚语,也是在提醒我们也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范自然灾害的准备工作。

除此以外,今年的端午节还有一大特点,只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并不了解了,那就是端午节之后就马上“入梅”了。

在我国古代历法中,梅雨季节始于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自这一天起便算作入梅。今年的芒种是公历6月5日,为庚子日,

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即为公历6月11日,也就是端午节后第一天,因此今年入梅的时间便定于6月11日。这意味着在端午节后不久,我们就将迎来梅雨季节。

综上所述,今年的端午节确实“不一般”。它不仅与夏至、入梅紧密相连,还蕴含着“青龙端午”的称谓和三大独特之处。

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假期三天还不调休,同时后面的雨水充足,粮食会丰收。

而坏消息即是雨水可能偏多,要提防出现洪涝灾害。对此,你们怎么看?认为老祖宗的谚语有道理吗?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