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良性的城市互动,一定意义上是一面镜子。

14日,“成都发布”发出报道,标题是《施小琳率成都市考察团前往西安学习考察,要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深化两地交流合作,为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贡献更大力量》。

这篇报道的背景是四川省委副书记、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到访西安市,相关报道中有两处明确提及“学习借鉴西安经验”。

在金融棒棒糖看来,媒体热衷的西安与成都“双城记”已经行至全新阶段,即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预期下,有望确立分工优势之际,也形成新的融合。

01

依托国际大通道建设链接全球资源

坦白说,我们误以为第一条为网红文旅。

“成都发布”报道显示,14日上午,施小琳的“第一站”是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分别参观了指挥调度大厅、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和西安爱菊粮油集团。

在经验体会上,该文的表达是:

我们要学习借鉴西安依托国际大通道建设链接全球资源的经验做法,深度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做优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做强“两场两港”国际门户枢纽,在更高层面优化配置要素资源,推动自贸区、综保区、国别合作园区等开放平台能级提升,抓实抓牢国际航线拓展、中欧班列(成渝)降本增效、赴海外促交流拓市场、稳外资稳外贸等重点工作,实现以大通道、大平台带动大开放、大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参观现场,来源于成都发布

站在西部地区的角度,这种安排与表述涉及到一个核心词:开放型经济,也恰恰是陕西“四个经济”的要义之一。

我们仅以“一般贸易”为题,审视一下“一带一路”在商业上意味着什么?(暂时跳过“资本项下”)

显要事实上,西安持续扮演了全省出口驱动机的角色(2021年度一度占比达98%),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陕西的外贸依存度已从2012年的6.6%上升至2021年的16%。综合这两条信息即可知:在三驾马车拉动经济的过程中,进出口贸易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了。

从更大的数据上看,10年以来,陕西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翻了两番,年均增长18.4%,2022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128.93亿元,同比增长41%。更重要的是,在美国寻求全球脱钩的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的出口战略自然会倾向于一带一路,而作为起点城市的西安,却出了新的积极变化。

有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陕西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集成电路及汽车分别为215亿元和43亿元,其中光伏产品及电动汽车向“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分别达到41.1亿元和8.7亿元,同比增长56.3%和7.7倍。

这是当前美国最为关注的“新三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我们提示大家不用受2023年数据的影响。

如上图所示,2023年多省进出口总值出现下降,其中陕西下降11.5%,四川下降1.3%。但在2024年一季度,中国外贸整体非常惊艳。

如2023年仅增长2.5%的广东,在一季度实现了12%的正增长,陕西的数据也达到了9.7%的正增长,其中出口增速高出全国9.8个百分点(全国增速4.9%)。

02

借鉴西安发展文旅产业先进经验做法

“成都发布”信息显示,施小琳到访了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并了解街区规划、场景打造、园区运营等情况。

实际上,抖音上的“西部三雄”,均有惊异表现,欧维数据统计发现,2023年中国网红城市指数排行中,北京及上海之后,西安、成都、重庆分列3、4、5名,几乎碾压了大部分东部及沿海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发布”对西安经验的表述是:西安以盛唐文化为核心、唐风元素为主线、体验消费为特征,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一站式文旅品牌。但由于西安与成都均在网红时代站上了顶流,因此提及此处时,更多的是对成都提出了要求:

以“三城三都”为抓手,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突出营城兴业惠民,大力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擦亮大熊猫、都江堰、杜甫草堂和三国文化、金沙文化等IP,进一步做优“十二月市”、夜游锦江等特色品牌,创新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文旅产品和消费场景,更好满足市民游客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深度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这种表态的背后,也推动西安在保持优势之时,需要多多借鉴成都的文旅经验,因为公开数据显示:从产业分类上看,“文旅”恐怕是两市最为接近的一项。

2023年,成都接待游客人数为2.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为3700亿元。

2023年,西安接待游客人数为2.7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为3350亿元。

考虑到两市GDP与人口近乎两倍的差距,金融棒棒糖判断,西安文旅的后劲还需各方重视,如何“常来长安”之余,也实现“常来常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盛唐密盒在2023年一度大火

当时我们也察觉:文旅产业的流量变现,已经是西部三雄都在思考的问题,毕竟“淄博现象”的稍纵即逝,对均为“国家中心城市”三地来讲,都是一个需要规避的要点。

03

第三站或最为关键

成都发布信息显示:

施小琳先后来到航空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和西北工业大学,了解西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并指出:

我们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充分发挥在蓉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集聚优势,强化科技攻关,持续完善“科创通+科创岛”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对接,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全力开辟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新赛道,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显然,这是对“西安硬科技”做出的反馈,恰恰在这一点上,西安在城市精神上发生了巨大变革——即2024年正式提出以高质量建设“双中心”为立市之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吴桂英参观调研法士特,来源于法士特

很巧合的是,就在5月13日,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率领长沙市党政代表团赴陕西西安学习考察。

在《长沙晚报》的报道中,以工业为显著特点的长沙,明显将重心放在了先进制造业之上,其参访名单包括:西部超导(688122)、奕斯伟、法士特、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

吴桂英也表示:西安厚重的文化底蕴、蓬勃的创新活力、澎湃的产业动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值得长沙学习借鉴。并直接提出:(希望两地)携手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积极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面对“工业大城”的倾心,我们认为:西安首提“立市之本”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一方面我们有“不沿边不靠海未必是劣势”的自信,另一方面是,西安的硬科技实力确确实实做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至2024年5月15日全国科创板上市公司保有量572家,四川数量为20家、湖南为16家,陕西为14家,三省分列第8、第9和第10。如果以“城市”角度计,西安排名可以更为靠前。

而在GDP上,四川(第5)与湖南(第9)则比陕西(第14)领先了多个身位,同样在万亿之城中,成都(第7)、长沙(第15)也较西安(第22)更为靠前。

从这个角度上说,两个GDP领先的城市,都“发现”了西安创新驱动的潜力,这几乎完全是拜“立市之本”所赐,也是我们一直理解的:西安终于确认了自己最大的“比较优势”。

而站在区域观察者的角度,我们也建议互访之后,各省会之城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安排之中,更好的形成产业互融,各自发挥差异化优势,最终让“二线”的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并带动各省的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