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一场自然力量的释放,往往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2023年12月18日发生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的6.2级地震,造成了甘肃、青海两省77.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151人死亡,983人受伤;倒塌房屋7万间,严重损坏房屋9.9万间,一般损坏房屋25.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46.12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12·18积石山地震建筑物典型震害

在应对地震的挑战中,一项关键的任务就是预测地震可能带来的种种破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震害预测”。那么,震害预测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需要进行这样的预测?震害预测又是怎样完成的?本文将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什么是震害预测?

在《地震灾害预测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GB/T 19428-2014)中,给出了地震灾害预测的定义:对未来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做出的估计。估计某一区域在遭遇一定强度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可能发生的破坏程度,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危害程度和社会影响等。但是多年来的用法习惯,震害预测特指对工程结构可能造成的灾害程度的估计,简称震害预测。

为什么要做震害预测?

首先,通过震害预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对不同区域、不同建筑物类型以及人员的影响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其次,我们可以提前预测地震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为震后应急救援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此外,通过了解可能的震害情况,我们可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考虑地震风险,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城市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震害预测是怎样完成的?

在我国震害预测方法研究和实践已经有了40余年的历史,在此期间,震害预测所关注的对象及其服务功能均经历了显著的转变和演进,震害预测的方法也经历了变革。因此,在探讨震害预测是怎样完成的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震害预测的对象和服务功能的演化过程。

震害预测的对象和服务功能的演化

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地震预测的初期工作。这个时期的震害预测工作是以建(构)筑物单体为对象展开的,科研人员通过对重要的单体结构进行分析,以了解其抗震能力,从而为政府对建筑结构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0世纪90年代,建(构)筑物群体和生命线工程的震害预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此时期,美国、日本等国家分别开展了重点城市的“未来地震灾害预测与损失评估”工作,促进了我国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重视。

本世纪前10年,震害预测工作的实施和应用得到了较大的进步。2003年颁布了我国第一版《地震灾害预测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GB/T 19428−2003)。该时期将地理信息系统(GIS)融入到了管理软件平台,能更直观地展示所分析的结果,更好的服务政府、行业的规划和决策。

2010年以来,震害预测针对各种需求以不同精度向区域、城市和乡村等更广阔区域延展。尤其是近几年,群体震害预测和损失评估的结果作为区域灾害风险分析的基础和韧性城市评价的依据之一,展现了其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建筑物震害预测

根据《地震灾害预测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GB/T 19428-2014)的指导,首先我们需要按照规定将预测区域内的建筑物进行分类;然后对建筑物进行基础资料的调查与收集,对重要建筑逐栋进行详细调查和收集,对一般建筑按结构类型进行抽样采集,调查和收集的数据通常包括建造年代、建筑面积、层数、设防标准、地基、基础、墙体、构造措施等;进而按照类比法、经验判断法或群体易损性分析等方法对建筑物进行易损性分析;最后,对区域内各类建筑物抗震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预测出地震高危区域、建筑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抗震薄弱环节等。

震害预测与地震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震害预测的拓展,在不同概率地震危险性作用下,区域的震害预测、经济损失评估和人员伤亡评估结果可作为区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数据。而风险评估源于保险业,直到2018年我国政府提出“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区域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治理才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下图为湖南省地震灾害建筑物直接经济损失分布图(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我国已经有百余个城市或区域开展了震害预测的工作。震害预测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研究,更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实践。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完善预测技术,我们相信震害预测将会变得更加准确和可靠,为我们应对地震灾害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防震减灾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

指导: 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法规司)

作者: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孙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