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

“明年或许会有更多大熊猫现身……”最近,林丽红看到了疑似大熊猫留下的咬食痕迹,这在绵竹片区鲜少出现。

这里,是正在建设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九顶山-土地岭”大熊猫种群交流廊道,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大熊猫“间接偶遇”,让林丽红格外惊喜。

大熊猫生态走廊是啥?因何而建?又如何建呢?5月22日,在国际生物多样日到来之际,封面新闻记者对话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管理总站副站长林丽红,以及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师巫林。

廊道建设现场 疑似发现“熊出没”

今年4月12日,在德阳绵竹广济镇龙宝坪管护站内,几位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中发现了一些异常——这里的竹子有疑似被大熊猫啃食的痕迹。

得知消息后,正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片区巡查的林丽红迅速赶到,经过现场查看,一共发现了疑似大熊猫的取食痕迹点三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廊道内,出现了疑似为大熊猫啃食的痕迹

林丽红介绍,因暂未发现粪便,仅凭咬食痕迹,无法完全断定就是大熊猫留下的,“也可能是此处大熊猫的可食竹稀少,无法吸引大熊猫较长停留,才没有产生粪便。”

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大熊猫“间接偶遇”,同样让林丽红格外惊喜。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统计,绵竹片区境内有野生大熊猫5只,“大熊猫一般是生活在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的高山里,这一次发现的地点是在一般控制区,和它们原来的活动点相距5公里左右。”林丽红说。

与此同时,绵竹片区“九顶山-土地岭”廊道建设一期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疑似为大熊猫留下的啃咬痕迹所在区域就在廊道规划区域之内,林丽红觉得这并非巧合,未来,廊道全面建设完成之后,这里或许会有更多“熊出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廊道内,出现了疑似为大熊猫啃食的痕迹

大熊猫种群交流廊道因何而建?

据了解,绵竹片区的“九顶山-土地岭”廊道项目自去年开始规划、设计,并在今年初正式进场作业,历时约3个月,完成了廊道的“一期工作”——生态修复。

什么是大熊猫种群生态廊道?又为何要建?对此,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师巫林告诉记者,这与野外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部分种群存在灭绝风险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廊道建设项目与大熊猫栖息地位置关系图

“目前野外大熊猫栖息地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被分割成了13块。由于人为和自然阻隔等因素,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大熊猫栖息地仍然存在破碎化、孤岛化,导致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巫林介绍,其中24个种群因熊猫数量少,存在灭绝风险。

有专家曾表示,长此以往可能会存在小种群内部的近亲繁殖,这个种群或许更容易因为一次自然灾害、一次疾病永远消失掉。最直接、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大熊猫的走廊带,让这些“孤岛”上的熊猫进行交流。

因此,大熊猫种群生态走廊的建设格外重要。那又该如何建?巫林介绍,“建设大熊猫廊道就是通过植被修复、‘闲置’阻挡大熊猫不同种群间来往的公路、减少人为干扰等方式,将‘孤岛’连接成片,让大熊猫的家园连接成片,使不同种群的大熊猫互相‘串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廊道建设项目与土地岭廊道位置关系图

直线距离8.37km

这两个种群有望实现基因交流

“九顶山-土地岭”廊道连接着大熊猫的两个家族——虎牙种群和九顶山种群。据了解,虎牙种群主要分布的平武县是岷山山系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大和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而九顶山种群关键区域的什邡市则是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少,种群密度最低的区域。

“九顶山种群与虎牙种群直线距离仅为8.37km,是与相邻种群直线距离最近的局域小种群,也是岷山山系大熊猫小种群中最有希望实现与相邻种群间实现基因交流的种群。”巫林说,若能通过土地岭廊道实现虎牙种群和九顶山种群的基因交流,将能有效复壮九顶山小种群。

巫林介绍,绵竹九顶山片区是“九顶山-土地岭”廊道的门户区域,来自虎牙种群的大熊猫自土地岭廊道通过,首先进入的便是绵竹的九顶山片区,因此,在绵竹区域内对接茂县土地岭廊道,建设好“九顶山—土地岭”廊道区域显得尤为关键,扩大廊道面积,提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可有效促进虎牙种群扩散进入绵竹片区,进而扩散至绵阳安州及什邡大熊猫活动区域,对有效促进虎牙种群对九顶山种群的基因交流,从根本上降低九顶山局域种群的灭绝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廊道修复现场

生境改造300亩

建设生态功能良好的适宜栖息地

建设廊道,也并非真正去修走廊。

“可以理解为是走廊带内因地震或人为干扰等受损的大熊猫栖息地,目前不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区域进行改造。”林丽红解释,廊道的建设在核心保护区是以自然修复为主,在一般控制区则会根据受损栖息地类型辅以适当的人工改造。

绵竹片区在“九顶山-土地岭”廊道项目前期调查期间,选定了龙宝坪区域因地震等造成部分林木受损的区域1600亩及以杂灌灌丛为主的难以被大熊猫所利用的次生森林300亩进行生态修复工作,以此提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修复工作历时约3个月,共完成封育作业1600亩,生境改造300亩,林区便道建设4.2公里。

然而,生境修复种树是关键。

据了解,项目共栽植白夹竹21630株,水青冈8700株,糙花箭竹18750株,桤木7060株。巫林说,这些都是栖息地适生植物,“通过栽植树种,增加生物多样性,人为干预改造其结构和组成,能够恢复和改造植被生态系统,有效改善大熊猫适宜栖息地质量,促进九顶山—土地岭大熊猫交流廊道逐步连通,最终为虎牙种群与九顶山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奠定基础,实现九顶山大熊猫小种群复壮和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稳定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使用无人机运送物资

廊道变身“鹊桥”

还成了野生动物南北往来的生命走廊

“目前绵竹片区种群交流廊道的一期的生态修复工作已经完成,竹子长一长,或许明年能在廊道附近看到更多大熊猫的踪迹!”林丽红说,也希望“鹊桥”能促进虎牙种群和九顶山种群两个家族大熊猫之间的基因交流,让绵竹九顶山野外大熊猫数量得以增长。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鹊桥”不止这一条。

巫林说,截至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从北到南已规划建设了黄土梁廊道、九顶山-土地岭廊道、喇叭河廊道、小相岭廊道等11条生态廊道。

省熊猫研究院生态修复专家林琦介绍,近年来,四川重点建设的拖乌山、泥巴山、二郞山等7处生态廊道,发现熊猫的频率越来越高,这表明不同的野生大熊猫小种群试图通过“鹊桥”串门交流,甚至跨种群繁衍。这些“鹊桥”亦通过大熊猫的伞护作用,让这里成为野生动物南北往来的生命走廊。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