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江西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一名女生穿着单薄登山,因山上天气变化,导致失温去世。

据红星新闻,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遇难者走的是非景区开发的户外穿越线路,在景区管辖范围之外。遇难者为1997年生,完全没有户外经验。

另外,该负责人也否认了遇难女子“队友抛下她跑了”的说法。他介绍,是三人相约19日爬山,在山下会合,没有向导。据了解,这三人以前是同学。晚上九点到十点钟,同伴报了警。专业救援人员晚上出发到山顶要三四个小时,凌晨找到女子并送往山下医院。但该女子最终不治,具体死亡原因还待查明。其家属已到当地处理相关事宜,相关部门也在进一步调查此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5月21日下午,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宣传部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5月19日-20日,景区没有接到有极端天气的通知,“只是局部有一些小雨小风”。至于死因,他表示不便透露。

这名工作人员透露,该女生并非像网传的那样,她还穿了长裙和冲锋衣。但她未购票,也未通过景区的核心区上山,走的是户外徒步路线。他称,实际上,景区禁止通过这些户外徒步路线上山,“走这些路线肯定要具备充足的户外知识”。

据红星新闻,武功山一家山顶住宿的工作人员表示,经常碰到冻得哭的年轻人寻求一顶便宜的帐篷。网上流行的“反穿”,这是景区难以顾及的区域。记者注意到,景区线上线下都会提示不要随意走景区未开发路线和区域,路口有提示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天气都好,就那一天天气突然变了。”5月21日,兼职在武功山带户外团的皮皮告诉红星新闻,最近,山下温度在二三十度,晚上山顶气温八九度;但前两天山上天气突变,刮大风、下大雨,“白天天都是黑的。”皮皮称,雨季武功山的天气易变,因为风险太高,他近期已不带“小白团”,或者只带白天的团。

据萍乡市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网站介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中西部,萍乡、宜春、吉安三市交界处,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北段,主峰白鹤峰海拔1918.3米。

失温很可怕!这些知识能救命

2021年5月22日,甘肃白银举办的一场马拉松比赛遭遇极端天气侵袭,局地出现冰雹、冻雨等灾害性天气。在172人参加的百公里越野赛中,21人不幸遇难,其中包括多名国内越野跑顶尖选手。

据媒体报道,选手遇难都与气温骤降、身体失温有关,那么何为失温?参加高强度比赛的选手或户外运动的普通人应如何避免失温?

1.何为失温?

据“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介绍,失温症又称低体温症,描述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0℃时的现象(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37℃)。失温症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期。其中第二期中度失温时,体温降至28℃~32℃,肌肉不协调更明显,人的行动更迟缓、困难,伴有步伐不稳、方向感混乱,还会出现反常脱衣现象,这是身体自身调节机制失衡,原来始终收缩的周围血管扩张,导致短暂“热起来”的错觉。

2.导致失温的因素有哪些?

温度、湿度、风力三要素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出现状况,就有可能导致人体失温。

3.如何避免失温?

参与户外运动时,人们应根据温度变化调节穿搭,必要时随身携带保温衣物;参与高强度户外拉练时,人们应选择合适的帽子、手套、袜子、冲锋衣等装备;无论何时,都应注意保留体能,防止过度疲劳、脱水,及时补充能量。

4.失温时如何自救?

首先,转移到无风、干燥区域,远离冷空气。

其次,补充流质食物、含糖食物。

第三,将热水袋包裹在手套、袜子中,放置于腋下、颈部、腹沟处。

最后,为以防万一,提前与同伴沟通,如果自身处于重度失温状态,脉搏和心跳停止,应让其果断采取心肺复苏的方式急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众登山吸引年轻人眼球

近年来,徒步风、爬山潮在大学圈里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爬山,登山渐渐成了一种潮流。据小红书《2023户外生活趋势报告》显示,登山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户外运动。浏览相关笔记发现,不少登山爱好者自行开发了自己的小众登山路线,并通过短视频方式向众多登山爱好者进行分享。

“超小众的原始登山道”“这些小众山峰,去过一半以上才称得上登山达人”“户外登山还可以这么玩?带你找回自己的时间”……社交媒体上,带有“小众”“野爬”“探险”等相关词汇的登山帖多达数千篇,吸引着无数登山爱好者的眼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反穿”“夜爬”等也是备受登山者喜爱的徒步方式。“反穿”指的是走不同的路线,通常难度增加,也是景区难以顾及的区域。在众多推荐“反穿”的文章里,武功山成为许多登山者的首位推荐地。有网友表示,反穿才是武功山正确的打开方式;也有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劝诫,新手一定不要尝试反穿,还是从步栈道上山更为稳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登山项目占探险事故数量最多

随着户外探险成为一种大众参与的新生活方式和潮流,我们不乏看到许多民众由于户外安全意识、技能不足等原因,导致户外探险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据中国探险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统计,2023年国内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425起,其中登山项目占事故数量最多、涉及人员最多,高达545人,占总事故涉及人数的40.3%。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惨痛的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以来,又先后有多起登山事故发生。1月14日,5名“驴友”自行攀登岷山最高峰雪宝顶,导致2人失联,3人被困海拔4800米区域;2月29日,西安两名女士登秦岭,失联5天后被找到,一人获救一人遇难;3月24日,夜游峨眉山失联近46天的女大学生被当地警方在山崖下找到,已无生命体征……

《事故报告》分析称,登山和徒步穿越事故较多的原因受参与者户外安全保护意识低、盲目冒险行为、技能不规范等影响较大。如青年探险家姜野穿越新疆博格达大环线事故中,当同伴出现高反等身体不适情况时,他没有结伴同行下山,而是单独行动,后遭遇意外。此次“反穿”武功山失温去世的女生,也是完全没有户外经验的“小白”。

事故频发,“极限挑战”该如何挑战?

此次遇险事件再次引起了公众对登山的关注和讨论。事故频发,“极限挑战”到底该不该挑战?又该如何“挑战”呢?

毫无疑问,户外运动既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也是一种享受大自然美景的方式。对于爱好者来说,挑战极限带给他们快乐、生机与活力。拥有近30年户外探险经验的樊黔认为,极限运动不应因个别意外事故而停止脚步,加快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登山专家指出,在生命面前,任何极限挑战都是次要的。违规登山不但会给遇险遇难者家庭带来重创,救援人员也不得不克服艰苦条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搜救,耗费大量公共资源。因此在追求激情与挑战的同时,挑战者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对于户外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要有足够的认知和准备。

登山前,要事先了解登山路线、气候、地势,最好有向导带路或结伴同行,尽量不独行,绝不盲行。登山时,要严格执行既定计划,看清警示标识,手机保存电量,不进入未开发开放区域,不随意探险、冒进。一旦身体不适或迷路,应立即报警求助,并在原地等待救援。

安全爬山注意事项

山里情况复杂,生存环境恶劣,各种灾难会不期而至,万一遇险不能及时被发现,没有经验还是不要轻易上山,那么正确爬山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红星新闻、 、光明网、海报新闻、“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人民网、嘉兴消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