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女孩在12~14岁月经开始来潮,到50岁左右闭经。期间除妊娠及哺乳期外,正常月经一般是28~30天为一个周期。正常月经持续时间大多为3~7天,少数是3~5天。经期过长和经期过短都不好。如果月经的行经时间超过7天,甚至淋漓不断达半月方净,经量不多或稍多于正常者,称为“经期过长”。经期过长最常见的原因是妇科疾病。因此,应当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切不可粗心大意,以免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引起经期过长的主要疾病

1.子宫内膜异位症。如内膜异位到卵巢,就会形成卵巢内血肿,影响卵巢功能,导致经期延长及月经不调。如异位到子宫肌肉层,易引起子宫增大、内膜增厚、子宫肌层收缩不良,导致经期过长。

2.功能性子宫出血。如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和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症,都会因为内分泌功能出现障碍,导致经期过长。

3.慢性子宫肥大症。由于盆腔出现淤血,引起卵巢雌激素持续增高,从而造成子宫肌层肥厚,容易导致月经过多和经期过长。

4.子宫肌瘤。如子宫黏膜下肌瘤,会导致子宫异常收缩,引发月经量过多,造成经期延长。此外,子宫息肉也容易导致经期出血量多、月经时间延长,且易复发,治疗难度较大。

5.盆腔炎。盆腔炎及黄体萎缩不全、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等,由于盆腔淤血、子宫内膜血液循环不良、退化坏死等原因,容易导致经期延长,或月经过多、下腹疼痛等。

6.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等,都会导致血管壁变得很脆弱、通透性增加,伴随月经的来潮,易出现严重的子宫出血,造成经期延长。

综上所述,一旦出现经期延长就应及早去医院,请医生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以防患于未然。

如果经期过长只是偶尔发生,或医院也没检查出问题,那么可能就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调理。

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经期过长的调理方案

1.饮食调理。要及早改变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食物应多品种、多变化,三餐定时,合理搭配。应少吃动物油,以植物油为主,以获取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日常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禽肉、鱼虾、牛奶、豆制品、鸡蛋等,注意增加营养。不宜吃生冷瓜果,油腻食物,以及辣椒、葱、蒜、韭、姜等刺激性强的食物。经期不吃活血的食物,如红糖、山楂、洋葱、桂圆、咖啡、浓茶、可乐等,以免导致经期过长。

2.排毒调理。注意保持大小便、汗腺的通畅,让机体产生的废物、毒素有通畅排泄通道。月经期肾脏排毒的作用最大,要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多上厕所、不憋尿,有利于排除体内垃圾。还要保持大便通畅,重视防治便秘,可减少盆腔充血,避免经期过长。该出汗时就要出汗,出汗多时应常洗澡,保持汗腺通畅。不要着凉,注意保暖。多吃些黑米、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等黑色食物有利于排毒。

3.日常调理。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特别是外生殖器的清洁,预防感染。宜选棉质、柔软、通风透气性良好的内裤,要勤换勤洗,宜放在阳光下晒干。应做到经期不盆浴,不去游泳,避免细菌感染。尤其是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此外,洗脚水不要过热,经期经常用热水长时间的泡脚,也会导致经期延长。

4.精神调理。女性经期过长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如生活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过分忧伤等,容易导致经期过长。因此,女孩平时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及时释放思想压力,放松心情,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和精神刺激,努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5.运动调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要久坐不动。每坐1个小时应起身活动10分钟。平时应注重户外锻炼,积极参加健身运动。但应避免运动量过大,活动时间过长,尤其是应避免做剧烈的运动。也不要做不适当的按摩或过多捶腰、扭腰。注意不要过度劳累,要做到劳逸结合。日常应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特别是需要控制夜生活,不要熬夜,以免导致经期延长。

文/张宝华 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