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董兆瑞)5月22日,北京市召开“两区”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随着北京“两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两区”政策红利不断转化为项目落地实效,今年1至4月,“两区”招商引资累计新增储备项目3098个,累计落地项目1936个,涉及资金8409亿元。

“去年底,国务院批复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两区’建设进入迭代升级的2.0阶段。今年以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以全面实施示范区2.0方案为主线,以进一步提升要素协同效益为目标,全力推进各项任务实施,推动首都开放发展迈出新步伐。”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文杰说。

重点领域开放“含新量”提升

今年以来,北京聚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推动更有力度的开放。郭文杰介绍,在深化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方面,北京揭牌成立了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创新服务聚集区,九合创投、德勤中国等10家机构首批入驻;促进世界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史太白中国总部在京落地;推动P4中英精准医疗(北京)创新中心落地,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建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协作平台;京津冀共建全市首家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主的重大创新平台——朝阳创新中心。

同时,提升金融开放的“含新量”。获批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政策试点;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承建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中心;落地全国首个金融领域ESG数据评价服务标准化试点;推动国内首家新设外资全资控股子公司渣打证券、我国第二家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万事网联正式展业。

在数字经济领域规则探索方面,北京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制定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探索外商投资企业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申报“绿色通道”,已覆盖汽车、医药、民航、零售、人工智能5个行业110余家企业,企业走“绿色通道”,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时长平均缩短50%;发布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监管沙盒,成为我国首例人工智能监管沙盒。

推动形成多元开放格局

郭文杰表示,北京不断巩固多元开放格局,推动更有层次的开放。在科技创新片区,启动建设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在国际商务服务片区,推动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在高端产业片区,开放世界首个联通首都城市机场自动驾驶接驳载人示范场景,大力发展商业航天,落地的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占全国75%以上。

今年一季度,北京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28.5%,较去年底提升9.2个百分点,规上企业实现营收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创新”“数智”“绿色”“便利”“协同”五个自贸品牌成色更足。

同时,持续推动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中关村综保区提前通过正式验收。中关村综保区是全国首个取消物理围网的综保区,在全国率先探索智慧监管模式。天竺综保区加快建设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完成全球首款治疗儿童软骨发育不全等罕见病药品的保税备货及顺利交付,全市首家罕见病专业诊疗机构开业。大兴机场综保区加快推进二期建设。

打造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

北京还围绕企业和人才关切,推动更有温度的开放。郭文杰介绍,在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方面,出台《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若干措施》;实现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在京津冀三地互认互通。实施“合格保证+符合性验证”检验监管模式,实现进口机电设备“分钟通关”;开行天津港—平谷海铁联运班列。

在打造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方面,北京试点实施赴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在北京工作的科研、法律等六类高层次人才可办理有效期1至5年不等的多次赴港澳人才签注,每次在港澳地区停留不超过30天。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内部调动专家的随行配偶和家属享有与该专家相同的入境和临时停留期限,累计提供签证服务3000余次。提升支付服务便利性,在全国率先开展机场支付服务示范区建设。

郭文杰表示,接下来,北京将加速落实示范区2.0方案,力争年底前基本落实各项任务。围绕打造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推进生物医药前沿领域多部门协同监管等集成性制度创新,加强一揽子谋划、一体化推进。同时,加大园区提质升级的力度,统筹抓好自贸组团、“两区”重点园区等各类平台载体建设,以园区评价为抓手,促进园区提质增效,更好吸引产业链上的优质主体落地,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此外,还将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用更多首创性、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激发更大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