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曾发表过一篇论文《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是中风!

中风,又叫脑卒中,它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脑卒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的发生是由生活方式、环境、遗传、慢性病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其中有8个高危因素,如果有其中3个,就要高度警惕中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高血压

引起脑出血的原因有很多,但高血压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中风患者当中的30%都是由于高血压所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高血压导致脑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或者脑动脉本身存在着动脉瘤,高血压的波动导致脑动脉的破裂或者是脑动脉瘤的破裂。

2. 房颤

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房颤相关的卒中与无房颤者相比,其病死率、致残率均显著升高。房颤会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或丧失,心功能受损,血流流速变慢、发生瘀滞,易形成血栓,刚形成的血栓易脱落,如果血栓脱落堵塞了脑部动脉,则导致中风。

3. 吸烟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包括尼古丁、烟焦油和一氧化碳,这些物质造成对血管壁的损伤,易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甚至血管闭塞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高血脂

研究表明,总胆固醇每升高1mmol/L,脑卒中发生率就会增加25%。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如果某一条或多条血管管壁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可能顺着血流进入脑动脉造成脑梗死。即使这些斑块很稳定不会掉落,但随着斑块的进展,管腔就会狭窄,血流量减少,远端局部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供就会发生梗死。

5. 糖尿病

国际权威专业期刊《Stroke》刊文:糖尿病患者是中风的高危人群,其发生中风的危险是普通人的2~4倍。糖尿病患者因长期的高血糖水平、高胰岛素血症、血黏度高等,导致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或者血管破裂,从而引起脑血管病变。

6. 肥胖

在我国的调查发现,肥胖导致中风率明显上升。肥胖者往往其体内的血脂水平较高,极易堆积在血管壁上,加快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管的弹性,发生高血压、脑卒中等血管性疾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增加。肥胖的人血糖调节水平也会下降,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会明显上升,对血管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加速中风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 缺乏运动

研究表明,缺少运动与59.7%的卒中相关,经常运动的人患脑卒中的几率明显减少,据统计,40岁后的男性积极运动比不活动的同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低30%。

8. 遗传

有卒中家族史的人群发生中风的概率远大于普通人群。

中风发生后,患者即使是经过治疗后,也常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因此,中风的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1.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病、肥胖病等。

2.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注意休息,不熬夜,保证睡眠,保持心态平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坚持适度锻炼:运动能促进胆固醇分解,从而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并能解除精神紧张和疲劳。

4.饮食结构合理:以低盐、低脂防、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烟、限酒。

5.注意气候变化:中风患者在气候变化时应当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严寒的刺激。一旦发现中风先兆应及时治疗,往往就可能避免发生中风。

中风发生前往往会有眼底或鼻子反复性的出血、语言障碍、疲倦嗜睡、视力突然下降、单侧肢体麻木、乏力、单侧流口水、血压异常等征兆,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