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出版业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近日,一场由电商平台引发的图书价格战,让出版界的良性发展之路变得愈加崎岖。北京8家出版社和上海出版经营管理协会代表上海46家出版单位发出联合声明,不参加京东618图书大促,即618期间累计8天以全品种图书价保2-3折进行促销,这一行动无疑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这并非出版社和电商平台的首次冲突。早在2013年,北京8大出版社就曾发布联合声明,抵制电商平台的“逆价销售”.。2021年,某大V一场长达16个小时的图书专场直播,“50万册书破价到10元以下”“10万册1元书”,价格“比盗版、比纸浆还便宜”,这一突破行业价格底线的做法,引来业内吐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价格战背后,是出版行业与电商平台之间长期的利益博弈。出版社认为,电商平台的低价促销已触及图书出版成本底线,甚至有些书“卖一本亏一本”,这种压价行为让出版行业陷入了低价的恶性竞争。在此次事件中,却分成了两队意见,在此次事件中,一队是消费者阵营,消费者支持平台打折的理由,是“图书定价太高”。的确,近十年来图书定价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一本书动辄五六十元,也形成了许多人“非大促不买书”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队是出版社阵营,出版社方面则认为,图书涨价是电商动辄打折促销之下,出版行业不得已做出的应对措施。有出版社编辑对澎湃新闻记者直言,现在图书几乎不可能以定价售出。换言之,如今图书的定价,除了要考虑作者版权费、封面设计费、纸张印刷等成本,还要考虑打折的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商平台兴起之后,图书打折成为常态化,折扣成为引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早在2011年6月18日,京东商城就以一场疯狂的促销拉开了图书价格战的序幕:凡是在当天购买的图书,无论价值多少,结算时一律在已经打过折扣的网络售价基础上减半。这意味着,大多数图书都能以定价4折左右的价格入手。当时,出版社给经销商的进货价都高于这个价格,在6折左右。

10余年过去,电商图书大促折扣越来越大。在活动期间,叠加优惠券后,图书折扣甚至可以低至2-3折。在直播间中,头部主播则推出“1元书”等促销方式,令从业者一片哗然。对于出版社而言,无法拒绝平台流量时,提价就成了为数不多的应对方式。出版业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随着电子书和网络文学的兴起,传统图书的销量受到了冲击。出版社为了生存,不得不提高图书定价,以应对电商平台的折扣战。然而,这种做法反而进一步挤压了出版社的定价空间,盈利面临更大压力。实体书店在这场价格战中也被挤压生存空间,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网上购书,实体书店的生存情况日益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业内人士呼吁推动图书价格立法。此前,日本、德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等地区对图书售价的保护政策曾被业内广泛讨论。德国法国将图书和电子书纳入“定价法”,规定书籍在所有渠道内都应该依照出版商制定的价格,新书出版的18个月内,零售商都不可以用优惠券、买一赠一、买书抽奖、捐款等各种方式对书变相打折。香港实体书也几乎没有折扣,香港书展7-8折的价格已经足以吸引消费者带着行李箱前往疯狂采购。我国也应该考虑类似的政策,以平衡出版商、消费者和电商之间的利益,让图书行业走向更健康的发展。

面对当前的困境,出版业需要与时俱进,寻找新的生存之道。电商平台的流量虽然巨大,但出版社不能完全依赖其促销活动。出版社应该加强与读者的直接联系,探索多元化的销售渠道,提高图书质量,以内容取胜。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出版业的良性发展。

图书价格战的再次爆发,是对出版行业的一次严峻考验。出版社、电商平台和消费者需要共同努力,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出版业才能在数字化时代中继续繁荣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