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双非高校的王同学挂科14门却考研上岸某985高校的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

最初,多数网友对此觉得很励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很快,事件出现了反转。

有网友指出,王同学的爸爸是某985高校的教授,从高中开始王同学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发表数篇论文。

哪怕后面出国失败、高考失利、大学还挂科,王同学仍然在客观打分的公共课成绩排名倒数,主观打分的专业课获得最高分的情况下,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研上岸某985。

网友:可真是“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的典中典;

多少学碎了才换来一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大学生流下了“羡慕”的泪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曝出“学二代”(指在高校及研究院所工作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人员的下一代),依靠父母的资源,在升学深造上谋求利益的事件了。

除了前几天我们提到的,某高校学生家长,自称是某研究院的研究员,威胁老师改孩子成绩(点击蓝字可查看文章);

今年4月,曾数次登上热搜的北京邮电大学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事件里,23页举报材料中提到导师在女儿中考前,先后派遣两位研究生为其女儿的科研创新比赛出谋划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以上事件屡屡发生、以及每次都被热议,反映出学二代父母扶娃,其实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反映出大众对程序正义、考核和选拔的公平性、教育公平的呼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学二代”现象或已成常态

李祥云等学者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我国高等教育代际传递程度较高,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父代可以显著提高其子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即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明显的“学二代”获益现象。

而“学二代”引发社会关注,让大家担心高等教育的代际传递现象,是否暗藏着教育的不公平与社会资源的垄断;

“学二代”所获得的各种优于普通人的资源,究竟是不是靠公平竞争的手段获得的。

而结果,往往令人唏嘘。

近年来,国内的学术界曾多次发生高校学者利用手中资源为子女铺路的案例;

更有甚者,会通过手中的权力,直接剥夺普通人的劳动“硕果”而将其放在“学二代”身上。

前几年,一研究生实名举报其原导师大量学术造假,并多次帮助其女儿发表论文。

据举报信,导师在女儿本科就读期间,便与其共同署名发表6篇有抄袭嫌疑的论文,女儿也正是凭着这些论文保研至天津大学。同时导师多次把其研究生的实验成果、论文内容,稍作修改,署上其女儿的名字发表出来。

还有高中一年级就以一作身份,发表论文的某985学生。其父在985学校居高位。

网友:这些“学二代”,可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普通人永远也赶不上的“后浪”。

而这类“学二代”父母扶娃事件,既给“被内卷”的学术圈旁人带来了伤害,也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学二代”不分国界,这一现象在国外的高校也很常见。

美国大部分顶尖私校普遍实行的一种招生政策——传承录取,即校友、教职工的子女或亲属会被大学优先录取。例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都会在录取时考虑此因素。

此前,哈佛大学校报发布的一个新生背景调查结果也显示:高达46%的人来自超级富豪家庭;近30%的人,其父母或亲戚是哈佛校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2023届哈佛新生数据报告

去年,韩国法务部长的女儿,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录取。消息公布后,便有人在美国最大的请愿网站上爆料该生涉嫌学术造假,指出她的论文都是花钱找人代笔的,要求MIT重新考虑其录取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学二代”父母损害教育公平的扶娃成为常态,当“学二代”原本就拥有普通人难及的教育资源,在本就内卷严重、名额机会缺少的当下:

这让那些普通学生去往何处呢?这将大学考核和选拔的公平性、教育的公平性置于何处呢?

2

学二代”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究竟是什么导致“学二代”父母损害教育公平的扶娃现象,频繁出现、屡禁不止?

NO.1

可发力的多条升学路径

实际上,“学二代”们并非在所有方面都优于同龄人,不过他们有更多可选择的赛道,父母可为他们规划出更多的升学路径,如自主招生、科技竞赛、保研加分等。

“学二代”父母利用积累的社会资本和在升学渠道上的“信息差”,往往能让孩子获取到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从而有更大可能进入相对优质高校接受优质高等教育。

如上文提到的某高校学生高考成绩仅刚过一本线,却能通过自主招生进入某211就读,直接进入拥有最好师资、先进实验设备的重点实验学院。

某高校教授作为学院资深教授,人脉广,提前获取学院保研加分细则,甚至以学院学术顾问的身份将细则进行定制化更改;

等到自家孩子大三提交保研材料的时候,保研细则上能够加分的项目直接刷满,最终孩子成功保研。

多少普通学生“卷”了三年,可能也就满足保研细则上加分项的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自主招生、科技竞赛、保研加分等这些非传统高考的赛道,评估体系更复杂,获取许多关键材料的机会往往与家庭背景和文化资本密切相关,而这些资源对于弱势家庭来说通常难以获得。

NO.2

家庭教育观念的偏离正轨

“学二代”的父母周围几乎都是高知家庭,对于自己的孩子,觉得一定要上好学校,甚至是名校。

以“学二代”进高校为例,其父母甚至早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为其筹谋,从高考走保送赛道就读985或者211大学;

再到通过保研去往更顶尖的学校获得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最后,将“学二代”们“送”进自己所在的高校或者有着相关人脉关系所在的高校。

过程中的每一步“精打细算”,都和让孩子靠自己考试的正确教育观念相离甚远。

再加上,学霸父母生学渣的现象并不鲜见。“学二代”父母更难接受自己高学历、高社会地位,下一代平庸。

这让许多“学二代”在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影响下,也坦然接受父母采用非正当手段,为自己铺路。

3

他山之石:“程序正义”是社会应有之义

“学二代”父母损害教育公平的扶娃,不断出现的类似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只多不少。

而针对那些侵占资源,靠不正当手段进入名校的“学二代”们,国外高校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2019年,美国联邦检察官披露了一件震惊全球的丑闻,“名校申请咨询师”威廉·里克·辛格(William Rick Singer)长达7年内一直用违法违规手段帮助上层社会家庭的子女获得美国几所著名大学本科录取。

根据进一步调查显示,11所大学相关工作人员参与其中,斯坦福、耶鲁、哈佛大学等世界超一流名校均在其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Netflix官网

事件曝光后,辛格将面临长达65年的监禁和并处125万美元的罚款。相关名校也发布声明,称已将涉事学生开除。

2018年,首尔国立大学的一位学者被发现为一名儿童挂名论文,随后的政府调查揭示,在82篇学术论文中出现了学者将子女或亲戚列为共同作者的情况,而这些所谓的“共同作者”大多数还是初中生或高中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韩剧《天空之城SKY Castle》

后续处理上,韩国教育部承诺,如果署名的学生未参与研究,则学者将面临纪律处分,包括解雇。针对学生,任何未参加科研活动却被列为合著者的学生,都将被取消大学录取资格。

虽然没有绝对的教育公平,但教育公平应是最需要被维护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它承载着无数个普通人、普通家庭“改变命运”的希望。

虽然现实永远更加复杂,貌似合理的程序很可能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主客观因素影响,从而变得复杂化,以致无法正常履行。但“程序正义”是社会应有之义。

当程序正义、教育机会获得与分配机制得到不断完善,促进教育公平,小明和小红才都有光明的未来。

参考资料:

[1]知乎用户Coolthinker:从贾浅浅看“学二代”现象

[2]学术志:研究发现:高校教授子女成为高校教师的机会,是普通人的25倍

[3]中国科学报:“学二代”子承父业,考验大学“程序正义”

[4]知识分子:在中国,“学二代”现象正在蔓延?

[5]喜马拉雅APP:多例“学二代”涉嫌造假,改变命运的是知识还是关系?

[6]文化纵横:被神化的张雪峰背后,是“学二代通吃”的就业市场?

[7]李祥云, &童泽峰.(2022).中国高等教育的代际传递及其内在机制:“学二代”现象存在吗?《大学教育科学》

[8]吴晓刚, &李忠路. (2017).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自主招生与人才选拔:来自北大,清华和人大的发现.社会杂志, 37(5), 13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