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栏的话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检察机关大兴调查研究既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最高检党组聚焦检察机关主责主业,聚焦人民群众法治所需,聚焦基层工作实际,率先垂范,通过大兴调查研究解新题、破难题,为推动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聚合力、谋实策,纵深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检察日报》今起推出“与最高检调研组同行·一线探访”专栏,围绕最高检调研组深入检察一线的关注和指导,持续跟进挖掘、鲜活呈现,为各级检察机关提供学习借鉴,一体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以高质量检察履职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走精兵路 办精品案 建精进院

北京市检四分院:

走出高质量发展特色路

丰宜门外丰台路,花担平明尽入城。坐落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北京市检察院第四分院(下称北京市检四分院),是北京市检察院四个分院中最年轻的院,人少、案少一直是制约北京市检四分院发展的难题。

不久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率最高检调研组走进北京市检四分院,就该院高质效办案工作进行深入了解,并就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提出具体要求。

北京市检四分院在推进高质效办案中有哪些好的做法?记者日前来到该院一探究竟。“就在去年,我院不仅办案总量大幅提升,办案质效更是明显提高,全年共有10件案件获评省级以上典型案例。”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田向红一见面就和记者说起了“变化”。

是什么让这个年轻院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牢牢牵住‘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这个‘牛鼻子’,着眼自身特点,以‘走精兵路、办精品案、建精进院’的建院方针,不断推动‘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为以首都检察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积极贡献力量。”曾在公诉岗位上历练多年的田向红回答得干净利落、一语中的。

走精兵路

缺人不能缺精气神

基业长青,人才为本。

曾几何时,北京市检四分院在北京市检察机关中的“位置”不言而明——办案人员少,专业人才更是稀缺。

如何解决案少人少的突出矛盾,破解发展难题?自从接到来北京市检四分院担任检察长的任命后,田向红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凭借多年基层检察院政治处主任、副检察长以及二十余年“老公诉人”的工作经历,田向红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必须紧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履行首都检察职责要求,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促进高质量发展,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检察工作现代化”。

与全院干警逐一谈话,全面了解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人员的思想和工作情况,是田向红来到该院后做的第一件事。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总结,田向红意识到,“要想实现党建与业务双促进、共发展,当务之急是提升干警的‘精气神’,缺人但绝不能缺精气神!”

于是,经过党组会13次研讨,一场场素能提升行动在全院拉开帷幕:

全力实施铸魂、头雁、堡垒、先锋、塑能、清风“六项工程”,聚焦政治学习、人才培养、勤政廉洁等领域,助推全方位提升检察干警政治素能;

创建党建特色品牌,开展“示范党支部”和“党员示范岗”争创活动,以从支部到党员的模范叠加效应,引导干警自觉向先进看齐,锤炼高素质检察队伍;

启动“一馆三基地”建设,通过建设院史馆、反走私宣传教育基地、公益诉讼检察办案基地、党建实训基地,让优秀检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扎根在每位干警心中。

“对于我们这个年轻院来说,人才培养尤为重要。院党组多次研究队伍建设工作,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优机制培育人才。”该院政治部主任王志民介绍。

除此之外,该院还开办了“跨区划名师讲坛”,致力于培育干警的超前眼光和开阔视野;与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聘任教授担任青年人才“一对一”培养导师。

如此密集的举措,不仅调动了干警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带来了明显的成效。王志民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院已有7人入选全国经济犯罪、知识产权、公益诉讼等人才库,22人获评北京市检察业务专家、骨干人才,44人获得“初级大数据分析师”资格,该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获评“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田向红并没有止步于此。今年,她提出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围绕我院打击走私、检察侦查、金融、知识产权、互联网、涉外民商事、公益诉讼、数字检察八个重点工作领域,启动全院所有干警人人皆可成才,每个领域培养至少3名市级人才、1名全国性人才的‘彩虹计划’。”

办精品案

案少精品不能少

走进北京市检四分院,记者的目光不自觉地被两侧的照片墙吸引。照片墙上,32名检察官身着检服,精神饱满。记者注意到,不少检察官照片下方都有星星,最多的一位检察官有6颗。

“左侧是精兵墙,右侧是精品案例墙。星星代表检察官办理的精品案例,主办几件精品案例就有几颗星星。”该院副检察长常国锋告诉记者,2022年以来,该院办理的某创业公司侵害商标权纠纷民事检察监督案等4件监督案件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

“我们要求每名检察官落实办案‘第一责任人’职责,牢固树立精品案例意识。只有把每一个小案当成大案办,把每一个普通案件当成精品办,才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新的更高需求。”常国锋介绍。

2022年9月,为落实最高检“七号检察建议”,该院立足公益诉讼集中管辖检察院的职能定位,对北京市快递市场普遍存在快递面单未对用户姓名、电话等个人信息进行隐匿化处理等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快递市场存在泄露公民个人信息重大隐患。

“这起案件看似简单,却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但隐私面单是新鲜事物,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作出明确规定,如果直接制发检察建议,行政机关可能对是否未依法履职存在争议。”该案承办检察官、第四检察部主任王志国告诉记者,办案团队决定通过诉前磋商、公开听证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切实履行快递市场信息安全监管职责。

此外,围绕北京快递市场隐私面单全覆盖存在的技术、配送、标准等关键问题,该院牵头与行政部门、快递公司、电商平台召开个人信息保护专题调研暨公益诉讼推进会,推进协同治理。

在该院的积极推动下,行政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出台《寄递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要求(修订)》,健全完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长效机制。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修订后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中也对保护快递运单信息安全作出明确要求。

如今,北京市辖区内顺丰、京东、德邦等快递公司的隐私面单使用比例达到99%以上,其他主要寄递企业渠道已基本实现隐私面单功能全覆盖。

“除了办好案,我们还注重精品案例成果转化,对相关案件业务、信息、宣传、调研等一体联动,准确把握‘三个善于’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实现办案质效最大化,推动检察工作整体提升。”常国锋说。

建精进院

以专业化发展扛起担当

2014年12月30日,北京市检四分院正式挂牌成立,承担着对北京市第四中级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金融法院管辖案件和北京互联网法院上诉案件的法律监督职责。

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但北京市检四分院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在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中创新发展的定位。这个思路到田向红这里更加清晰,那就是——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断探索构建复合型专门监督工作格局。

2022年,在办理某科技公司涉嫌恶意诉讼商标侵权民事监督案件中,该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通过研发的“知识产权恶意诉讼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对线索抽丝剥茧、精准研判,发现该公司还存在恶意注册、囤积商标等违法行为,遂依法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获法院支持。同时,将该模型数据与法院、行政机关共享,深化诉源治理,实现精准监督。

截至目前,该院已通过此模型发现监督线索并提出再审建议75件,发送社会治理检察建议13件,移送线索500余件。该模型获评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一等奖。

“每一起案件背后都可能暴露某个领域管理的短板或漏洞,特别是当下,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往往与新业态交织,这更加考验我们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因此,我们将数字检察作为‘破题’利器,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监督专业化水平。”该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主任段晓雁说。

立足首都实际,突出检察特色,答好新时代法律监督必答题,北京市检四分院所作的努力与创新远不止于此:

保护大气,严惩违法排污企业——依法办理全市首例大气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创新以“虚拟治理成本法”量化公益损害,获法院支持,并以个案办理为契机,促进相关单位加大对类似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

保护土壤,推动环京绿色生态带建设——以个案办理为契机,构建“违法倾倒建筑垃圾、违法采矿侵害公益监督模型”,同时推动该模型实现跨区划应用,不断探索完善京津冀污染联防联控和生态环境共建机制;

保护河流,守护永定河秀美安澜——持续开展永定河公益诉讼专项监督,牵头京津冀晋蒙五地七院共同构建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协作机制,以检察合力服务保障“流域上的京津冀”;

走出办公大楼,落日的余晖恰好照在门口“北京市检察院第四分院”的牌子上,折射出熠熠光辉。

从大门回望进去,犹能看到检察官们依然忙碌的身影。

(来源:检察日报·要闻版 记者:张子璇 见习记者: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