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三门峡大坝究竟是利国利民的壮举,还是一个危害一方的败笔?

关于它的争议自建成起就从没有停歇,有人说它守护了黄河下游百姓的安全。

有人却说它是渭河流域洪灾的罪恶之源。

很多人包括专家与干部都主张停用三门峡大坝,甚至西安市民更是直呼:它早该直接炸掉!

那么,为什么我国第一座黄河大型水利工程大坝却遭到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呢它到底是功还是过,该去或是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三门峡大坝争议不断·】——»

2003年,一场特大洪灾突袭陕西上游地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灾后,西安等地民众群情激愤,指责黄河三门峡大坝的存在加剧了洪水的破坏力。

“三门峡大坝早该炸掉了!”这样的怨声四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世纪工程”,但其建设从一开始就饱受争议,支持者认为,大坝不仅能有效防洪,还可发电、灌溉、改善航运等。

反对者则担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位上涨导致大量移民,随着时间推移,争议并未平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专家指出,大坝影响了河床冲刷,使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严重淤积,反而加剧了洪水风险。

另有观点认为,即使拆除三门峡大坝,上游泥沙和河床环境早已遭到破坏,恢复自然状态并不容易。

面对舆论批评,三门峡管理局多次为大坝辩护,官方数据显示,三门峡大坝可拦洪近80亿立方米,使下游免受大面积淹没。

2003年洪峰过后,三门峡水库疏导了洪水,避免了更大灾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质疑的声音并未止息,有学者提出,三门峡等大型水利工程缺乏全面评估,工期赶工和运行模式存在隐患。

他们呼吁,未来应更加重视生态平衡,采取“适度开发”理念,追求人水和谐相处。

至今,三门峡大坝的功过是非仍在持续,当年的狂欢和质疑如今重现舞台,这段历史或许还将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河频繁改道·】——»

黄河之所以被誉为“母亲河”,不仅因为它滋养了华夏文明,更因为这条水道孕育了无数生命,但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灾祸。

这条全长5464公里的大河,历经万年川流不息,却也刻下了数不清的沧桑和哀伤,在漫长的岁月中,黄河水患严重,改道频繁成为沿岸居民的噩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史料记载,从古至建国前,黄河曾决堤1600余次,主流更是改迁26次,如此惊人的数字,意味着无数生灵涂炭,也将两岸百姓推向绝境。

黄河之所以如此“暴戾”,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本身的特性,作为一条泥沙河,黄河所经之处沙石纷飞,在水流的冲刷下,河床不断抬高,堤坝难以负荷,一旦暴雨来袭,便可能酿成溃堤大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年,那场被称为“世纪洪灾”的花园口决堤就是最好的注脚,为了阻挡日军西进,蒋介石亲自下令炸毁黄河花园口堤垣。

泥石瞬间决口,滚滚洪水滔天而下,重创华北平原,仅在河南一省,就有90余万人罹难、流离失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人们不断寻求治理黄河的良方,黄河上中游的三门峡、龙羊峡等大型水利工程应运而生,试图遏制黄河的“暴虐”。

但和平年代的大坝建设,同样引发了激烈的生态争议和移民问题。

百年来,黄河智治的道路曲折重重,道路虽艰,但人们从未止步,毕竟,这条母亲河承载了太多生机和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治理黄河·】——»

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成为当务之急,这条滋养民族的母亲河,曾多次爆发惊天动地的洪灾,给沿岸带来无穷灾难。

毛泽东主席指出,把黄河事情办好是一件重大的国家大事,1954年,中央专门召开会议,全面研讨黄河治理方案。

在几经争论后,当时的水利部长刘光斗提议在三门峡峡谷修建大坝拦河,理由是这一地点狭窄,工程量小且自然条件优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黄河上游的“拦河之坝”,三门峡大坝的首要功能自然是防洪,借助坝身及库区的拦蓄作用,巨大的洪量可以被适度调节,从而避免下游遭受洪灾的侵袭。

实际运行表明,大坝对削减洪峰、延长洪程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沿黄地区解除了洪患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三门峡大坝还能有效遏制凌汛灾害,由于水库的存在,冬季结冰便不会再形成严重的“水上加冰”状况,大坝还可通过适时调节出库流量,防止下游出现凌汛决口。

除了发挥防洪防凌的主要功能,三门峡大坝还为当地发电事业带来了动力支持,利用黄河狭长的水头,下游可布设多个梯级电站,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大坝还有利于农田灌溉,下游地区可通过枢纽工程适时引水灌溉,从而增加农业产量。

在未来,随着黄河中下游生态治理的进一步深入,三门峡大坝的灌溉效益将更加显著。

此外,三门峡大坝还能有效拦沙,借助水坝和库区的阻沙作用,下游河床冲淤将会大为减轻,从而避免了黄河改道等重大灾祸,实践证明,大坝每年至少能够拦蓄数亿吨泥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的来看,三门峡大坝虽背负重任,但综合效益十分巨大,它不仅帮助新中国解决了黄河治理的根本问题,还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的黄万里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三门峡如未设置泄沙设施,难免重蹈覆辙。

果不其然,数十载后,三门峡大坝的建成虽然减轻了下游洪涝灾害,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坝建成带来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上游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泥沙淤积,作为一座拦沙大坝,三门峡在库区内积聚了大量从上游冲刷而来的泥沙。

库区淤积不断加剧,甚至引发了局部区域的次生洪灾,与此同时,三门峡水库的建立也影响到了渭河的正常泄流。

渭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三门峡水库的蓄水使渭河出现了倒灌的现象,导致沿岸农田大面积遭到盐碱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为棘手的是,三门峡大坝缺乏专门的泄沙设施,无法有效泄洪排沙,大量淤积在库区内的泥沙无法及时排出,堵塞库容,从而制约了大坝的防洪和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发挥。

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国家动员了大批专家学者,对症下药,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上游地区加大了水土保持力度,从源头上减少了泥沙入黄量。

同时,在渭河干流上布设了大量泄洪渠道和引黄入涝工程,有效缓解了渭河入黄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三门峡库区的泥沙问题,工程师们又想出了大规模的人工排沙措施,定期通过大坝底部泄洪口疏浚库底淤泥,以腾挪出库容。

后来,国家又专门在三门峡大坝下游新建了龙羊峡水电站,借助新建电站的泄沙能力,进一步加大了泄沙排沙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应对措施的实施,极大程度上缓解了三门峡水库的环境压力。

但从根本上讲,要彻底解决这一难题,还需在库区周边持续加大生态修复的力度,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扭转水库泥沙入库的被动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结·】——»

三门峡大坝的修建虽然遭遇了重重困难,但其对于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意义绝对是里程碑式的。

作为新中国最早期的重点水利工程,三门峡大坝为后来的一系列大型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比如,三门峡水库的严重淤积问题就警示了工程设计者,在选址和建坝时必须充分考虑入库泥沙的影响,并预留出足够的防范和治理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我国后来兴建的诸如小浪底、溪洛渡等大坝。

在设计和施工时就高度重视了排沙问题,采取了包括增设冲沙洞、引黄入涝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避免了三门峡般的重蹈覆辙。

当然,三门峡大坝本身在防洪、减淤方面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大坝建成以来,黄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有了明显减轻,沿岸农田也远离了严重盐渍化的威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因此获得了重要保障。

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三门峡大坝更是成为了一座防洪减淤的先锋工程,其独特的泄沙体系经过多次完善,已趋于成熟,为后来众多大型水库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三门峡大坝并非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所限,大坝在环境保护、移民安置等方面确实存在不足,引发了一些争议和非议。

但不可否认的是,三门峡大坝对于黄河流域的重大意义。

这座大坝不仅守护了黄河下游广袤平原的家园,更为明晰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方向,为后来者指明了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三门峡大坝在很大程度上肩负着新中国水利事业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未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三门峡大坝必将在防洪减淤等传统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打造出一座集防洪、发电、灌溉、航运于一体的综合利用工程,最大限度发挥其广泛价值,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文献

[1].粉巷财经-2017.07.31《壶口瀑布上游的这个水坝,将携手东庄水库根除三门峡遗祸……》

[2].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官方账号-2023.07.28《“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探源及开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河南省三门峡市走读黄河第三天: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 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 三门峡市博物馆》

[3].山东省人民政府-2016.07.08《《黄河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十三五”治理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众参与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