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9月15日,周总理自北京乘飞机飞往浙江杭州,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前往杭州西湖进行参观访问。

当晚,周总理与蓬皮杜总统抵达西湖国宾馆,一进到会客厅,周总理扫视了一下这里的布置,眉梢细不可察的微微抬了一下,跟蓬皮杜说自己和国宾馆的负责人还有一些事情要交代,客人可以先暂时去休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蓬皮杜点点头,客随主便,也不再推辞,径直上了楼。眼见客人离开,周总理立刻找来负责人,指着会客厅中间悬挂的毛主席画像下令道:“你现在立即把这幅画像换掉。”

那么周总理为什么要让人换掉会客厅里毛主席的画像?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深意呢?

情系浙江

蓬皮杜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他在第一任总统戴高乐将军身边,做了将近20年的辅助工作,政绩斐然。并且,蓬皮杜在戴高乐将军辞任总统后,以接近6成的高票数当选第二任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在法国人眼里,戴高乐将军执政期间与蓬皮杜的关系,就如同中国的毛主席和周总理,而作为同一时代与相似背景下的两人,周总理和蓬皮杜在外交中也一定有着更多趋同的见解和话题。

1973年9月15日当晚,周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自北京飞抵浙江杭州,在进入西湖国宾馆后,周总理让蓬皮杜暂歇,自己则是找来了会客厅的负责人跟他提了一条意见:“你现在立即把这幅画像换掉。”

说着,会客厅负责人朝周总理手指的地方看过去,他指的竟然是悬挂在大厅正中的毛主席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理,您的意思是……换成其他的?”

周总理几乎是一瞬间就判断出了他的想法,连忙笑着说:“不是让你换其他的,是让你换一幅大一点的主席画像来。主席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领袖,一定要让他的形象醒目起来,你们看到之后也要时刻勉励自己,要努力工作,为社会和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之后,周总理才和蓬皮杜总统一起外出欣赏了西湖夜景。并在回来之后,听取了浙江省委负责人关于工农渔业生产情况的诸多报告。周总理当即传达了“加强团结、发展生产”的八字方针,并提出重点是如何改善广大浙江人民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次日,周总理在陪同蓬皮杜总统游览西湖时,跟当地负责人反馈了他在游览过程中湖面出现油污的问题。他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提出了要保护环境的思想,建议西湖的管理部门以后少用游艇,降低湖水遭到的污染,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永远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

当晚,周总理与蓬皮杜总统结束了西湖的行程,飞离杭州往上海而去。这一天是1973年9月16日,同时,这也是周总理最后一次出现在浙江的土地上。

在周总理主政期间,他在国务院会议上制定了建设新安江水电站项目的计划,着重指出浙江应该重拾地方的饮食、古迹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教育,将浙江大学建立成全国重点的综合性理工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浙江地区各个方面的事业周总理几乎都一一研讨过,浙江人民的生活始终是他最挂心的重点。也正因为如此,后来周总理的逝世才让浙江人民悲痛异常,而后也自然的感念至今。

高山流水

周总理和毛主席共事半个世纪,两人自1924年于广州相识开始,到1976年在同一年相继去世,可以说人生的大半时光几乎都在一起共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是党、军队、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之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周总理比起毛主席来说也丝毫不逊色。伟人,终究只是一个人罢了,能够长久的站立在伟人身侧的人,也是十分杰出且伟大的。

就好比毛主席和周总理一个是“擎天白玉柱”,一个是“架海紫金梁”,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少了谁其实这都是无法想象的。

1924年1月,国共第一次合作达成,当时的周总理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参加北伐的过程中创立了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制度,这个模版被一直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此时的毛主席是国民党的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在广州国民党宣传部工作,是当时《政治周报》的主编。两人做的都是政治工作,但其重点却分别放在了传播思想与军队建设上。

在这个时期,周总理的地位是要高于毛主席的,两人之间的初遇也让周总理对他,以及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逐渐熟络的过程中,两人都发现对方跟自己极为类似,都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民族崛起为己任,既有知识分子一腔热血的书卷气,又有革命党人英勇无畏的气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个即将彻底改变中国面貌的年轻人,就这样在对话中互相达成了默契,决定一起改变这个国家的未来。

不过蒋介石对周总理的能力还是相当认可的,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确劳苦功高,而且还因为他身上黄埔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同样是一杆大旗,这样的人如果不为自己所用,那到最后或许会站到自己的对立面上。

蒋介石一生看走眼了很多人,林彪与徐向前这两位元帅就赫然在列,但周总理的能力实在是太明显了,本就声名在外不说,况且这“盛名”之下还不是“虚士”,那是实打实的给蒋介石的军队和军校做出了贡献。如此说来,蒋介石如此拉拢周总理倒也理所应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高官厚禄无法打动周总理内心的理想,早在1920年的时候,周总理在爱国运动中被捕,但就算是在狱中,周总理都能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继续宣扬马克思主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15个字用在诸多为中国革命牺牲的共产党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但只那么一两个人肯定尚不足够,为了理想倒在半途的共产党人太多了,多到他们的名字在八宝山上漫山遍野,后人再多的纪念也始终不及他们当初坚定的万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为倚仗

有人说毛主席与周总理之间,总是毛主席占主导,其实不然。只能说毛主席和周总理是相辅相成,但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毛主席的特点就是天马行空的创造力,而周总理也愿意配合毛主席的大胆尝试,后果则是他们一起承担。

我们都知道,周总理、叶挺、朱德、贺龙、刘伯承等人一起领导了南昌起义,最终却惨遭失败,兵败后潜退至香港。

而另一边,毛主席则是放弃了去国民党中央机关工作的机会,领导了秋收起义,并精准的根据当下形势,判断出此时不能攻打省城长沙,而是将矛头对准了国民党统治基础极为薄弱的农村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秋收起义的成功,也是后来毛主席的得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参考之一,为中国共产党后面的武装斗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范例。

这段事迹后来在建国后被排成了歌剧《东方红》,周总理提出:一定要以毛主席为主线贯穿始终,突出毛主席的重要作用,让毛主席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艺术创作还是要根据史实,“八一”建军肯定还是要体现的。于是周总理亲自下场,在朗诵词的第一句加上了“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了第一声春雷”,后面又接着写下了“毛泽东亲自领导的秋收起义,点燃了最亮的火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来,问题就被完美解决,既没有违背客观事实,也突出体现了毛主席的重要地位,对于周总理来说,这就是最好的结局。在设计军旗的时候,毛主席也多次强调,一定要加上“八一”二字,这并不是为了纪念成功,而是为了纪念勇气。

1928年,周总理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随后又相继担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等重要职务,在这段时间里,周总理实际上才是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

遵义会议后,周总理率先支持毛主席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讲话精神,坚决确立了以毛主席为中心的正确领导,自己也继续担任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事变时,周总理任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前往与蒋介石谈判,毛主席后来也同样参与进来,共同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经常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每逢此时都是由毛主席亲自指挥部队,这也让他的精神大幅消耗。为了让主席能睡个好觉,周总理让工作人员将紧急文件一律先送到自己这里,等主席醒了再向他汇报。

久而久之,大家也都知道了周总理是绝对不会在主席睡着的时候去惊动他的。这个习惯的其中一次最著名的破例,还是“七一三”事件的当晚,周总理打破了这个“规矩”,力主将毛主席请到人民大会堂坐镇,自己则直接去了最前方进行灵活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的重庆谈判、陕北“五大书记”转战,处处都有周总理为毛主席殚精竭虑的身影。

在刻板印象里,我们认为毛主席是战略的决定者,周总理是细节的执行者,其实不然,毛主席的很多正确决策都是在周总理的协助下完成的,每逢重要细节,也总是毛主席亲自上阵,也并不是完全当“甩手掌柜”。

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毛主席,周总理未必是之后的那个样子,而毛主席也的确离不开周总理,他们在诸多领域都有着令世人惊艳的才华,最后却能达成微妙的平衡而办成一件又一件难事,这是国之大幸,也是民族之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完这段有关73年周总理视察杭州,要求更换毛主席画像的往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