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五月十二日,在位仅九个多月的明仁宗朱高炽,在钦安殿病逝。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朱高炽是徐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自然便是毋庸置疑的嫡长子,朱棣靖难成功登基后,自然应当将嫡长子封为太子;但是因为朱高炽喜静不喜动,从小身体便偏胖一些,骑射功夫并不好,反观嫡次子朱高煦骑射功夫俱佳,是朱棣最喜欢的一个儿子。再加上靖难期间,朱高煦跟随父皇朱棣一起上战场杀敌,先后三次救了父皇的性命,所以朱高煦在靖难功臣们中的威望极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因为如此,即便是朱棣最终将朱高炽封为太子,朱高煦仍旧不死心,勾结宦官多次陷害太子朱高炽,想要父皇能废掉长兄的太子之位,自己则是取而代之。朱高炽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一直殚精竭虑,韬光养晦,各方面不得不克制。

等到登基后便开始发泄自己的情欲,沉迷于酒色。

不过因为朱高炽在位时间太短,性格上的缺点并没有完全显露出来;而且一如既往的勤政,即便是在自己病逝前的三天朱高炽还在处理朝政事务,从感觉到身体不适开始卧病在床,一直到去世,只有两天而已。

皇太子朱瞻基、成祖眼中的“好圣孙”从南京赶回京城,顺利继位,史称明宣宗,年号宣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好圣孙”

朱瞻基是仁宗朱高炽与诚孝昭皇后张氏所生的嫡长子,而且据说朱棣在孙儿出生那天晚上梦到了一块大圭,而且还是太祖皇帝赏赐的。

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棣醒来后便觉得这个梦十分特殊,没成想有人来跟朱棣报喜:嫡长孙出生。朱棣很是高兴赶紧去看孙子,为其取名为朱瞻基。看着孙儿长得如此像自己,一脸的英气,高兴地说道:这正是我大明王朝的福气啊!

朱棣很喜欢这个孙儿,便让发妻徐皇后亲自抚养,这是其他皇孙都没有的殊荣。

永乐二年,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被封为皇太子。

永乐七年,成祖朱棣便带着皇长孙一起巡幸北京,并且让朱瞻基好好观看农家的耕种生活;

永乐八年,在朱棣北伐时将皇长孙留在了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九年,朱瞻基被正式被封为皇太孙,朱棣此举无疑是巩固了长子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而且从这年开始,朱棣不管是巡幸北京还是北伐蒙古都会带着皇太孙。并且命学士胡广等人跟随一起北伐,专门教导皇太孙读书。如此便可见,朱棣对皇长孙有多重视。

可以说,不得父宠的朱高炽之所以能坐上皇位,跟自己的儿子朱瞻基有分不开的关系。

朱瞻基跟父亲不同,身体健硕,不仅能文还能武,文武全才。

而且朱瞻基还能时常保护自己的父亲,不被两位叔叔陷害打击。

永乐二十二年,成祖病逝。朱高炽登基后,朱瞻基被封为皇太子。

仁宗仅在位10个月便病逝了,朱瞻基自然是毋庸置疑的新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免殉葬的李贤妃所生三子

仁宗病逝后,后宫五位妃嫔殉葬,其中便包括为仁宗生下三子的郭贵妃。除了诚孝昭皇后张氏(朱瞻基生母)外,还有三位仁宗妃嫔免于殉葬,其中之一便是李贤妃。

李贤妃先后生下三位皇子一位公主,是仁宗所有妃嫔中生育子女数量最多的(同张皇后一样都是三子一女),而且是较早陪在仁宗身边的妃嫔,免于殉葬也在情理之中。

永乐二年(1404年),李贤妃生下仁宗第二子朱瞻埈;永乐二十二年仁宗朱高炽登基后,将次子朱瞻埈封为郑王。虽然这一年朱瞻埈已经21岁,但仁宗并未让其直接前去就藩,而是暂时留在了京城。

仁宗病逝后,因为皇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张皇后便命郑王朱瞻埈与湘王朱瞻墡(张皇后所生)一起监国,一直到朱瞻基返回京城登基称帝。朱瞻基登基后,二叔朱高煦起兵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安乐,再次让两位弟弟监国。

朱瞻墡是朱瞻基的同母弟,张皇后自然对亲子最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朱瞻埈是李贤妃所生,张皇后与朱瞻基能让其监国,便可见对其有多信任。

最起码朱瞻埈是一个对皇位没有野心之人,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埈26岁时带着家人前往封地凤翔府(在陕西)就藩。不过朱瞻埈的封地并非一成不变,正统八年(英宗朱祁镇在位时)英宗将皇叔朱瞻埈的封地更换为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和新乡市的原阳县)

在1444年朱瞻埈就藩之前,暂时居住在京城。

朱瞻埈的性格暴戾,多次在封地将人活活杖责而死。

为了能让皇叔有所收敛,英宗朱祁镇便派了御史周瑛前往郑王府做长史,如此朱瞻埈才有所收敛。朱瞻埈在郑王爵位上42年之久,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朱见深在位)病逝,终年63岁。两年后,朱瞻埈的嫡长子朱祁锳承袭郑王爵位。郑王爵位自永乐二十二年开始,同大明王朝一起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三年(1405年)李贤妃再生一子,为仁宗第四子朱瞻垠。朱瞻垠自从年喜好读书,尤其是儒术,在闲暇时还会研究诗文。为人谦和有礼,恭敬谨慎,朱高炽非常喜欢这个儿子。

只可惜朱瞻垠并未活到父亲朱高炽继位,永乐十九年便病逝了,年仅17岁。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登基后,将第四子追封为蕲献王

永乐七年(1409年),李贤妃再生一子,为仁宗第七子朱瞻墺。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淮王,显德四年前往封地广东韶关就藩。因为韶关多瘴气,朱瞻墺便在正统元年(1446年,英宗在位)将藩地迁到了饶州府(在江西),正统十一年病逝,被追谥为淮靖王

淮靖王朱瞻墺生性忠厚善良,是一位难得的贤王;只可惜年仅37岁便病逝了。英宗得知叔叔病逝的消息,下旨辍朝三日,并派人前去祭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年后,其长子朱祁铨承袭淮王爵位。淮王爵位自永乐二十二年开始,一直到南明结束

03诚孝昭皇后张氏所生的另外两位嫡子

诚孝昭皇后张氏,是仁宗朱高炽的发妻,指挥使张麟的女儿。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炽被封为燕王世子时,张氏被封为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朱高炽被封为皇太子时,张氏被封为太子妃。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继位后,张氏被封为皇后。儿子朱瞻基登基后,张氏被封为皇太后;孙儿朱祁镇登基后,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

张氏是大明王朝第一位太皇太后,而且因为孙儿尚且年幼不能亲政,朝中大事皆由张太皇太后说了算,不过张氏并未垂帘听政,而是倚重三杨、胡濙以及张辅等朝廷重臣。

张氏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先后辅佐三位皇帝,人称“女中尧舜”

值得一提的是,张氏虽然不是仁宗最宠爱的妃嫔,但先后为仁宗生下三子一女,其中嫡长子朱瞻基聪慧英武,是成祖朱棣最喜欢的孙儿,也正因为如此,朱高炽的皇太子之位才更加稳固。而张氏作为一代贤后,更得名垂青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嫡长子朱瞻基外,张氏所生的另外两位皇子,其中有一位被称为“大明最牛皇叔”。

永乐三年(1405年),张氏生下嫡次子朱瞻墉,永乐二十二年,在朱瞻墉20岁时被封为越王,宣德三年大婚,英气指挥使吴昇的女儿吴氏,次年前往封地衡州府就藩。正统四年(英宗在位)病逝,这一年张氏尚且在世,得知儿子病逝的消息,十分伤心。

因为越王朱瞻墉无子,国除

越王妃吴氏,自尽殉葬。

朱瞻墉是一个十分有孝心之人,正统年间,特地在京城潭拓寺内修建了一座藏式白塔,在其中放好生母张氏的生辰八字以及佛经,用来为生母祈福之用,希望生母能够延绵益寿。

永乐四年(1406年)张氏再生一位嫡子,是仁宗第五子朱瞻墡。朱瞻墡是一位极为贤德之人,庄重警觉,颇有赞誉。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襄王,并且在洪熙元年父皇朱高炽病逝后,被生母张皇后委以监国重任,同二哥朱瞻埈一起监国,一直到兄长朱瞻基回到京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皇后之所以会让朱瞻埈与朱瞻墡监国,也是有不得已原因的:

仁宗朱高炽继位后不久,便想要重新迁都回南京,便让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监国。但是这年五月仁宗便病逝了,朱瞻基从南京返回北京需要一段时间。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本就觊觎皇位,仁宗突然病逝,张皇后便担心二王会趁机作乱,所以便将仁宗病逝的消息隐瞒下来,派人前去南京将太子接回京城。

与此同时张皇后密令郑王朱瞻埈与襄王朱瞻墡一起监国,户部尚书夏原吉辅佐两位藩王,如此一来,大明王朝便出现了南北两位监国。

但此次监国的时间比较短,朱瞻基及时赶回了京城。

这是大明王朝,第一次让宗室藩王监国。不过两位藩王监国时的权利有限,远不及太子监国

宣德元年,在朱瞻基御驾亲征安乐时,朱瞻墡再次与二哥朱瞻埈一起监国。

宣德四年,朱瞻墡前往封地长沙府。

襄王朱瞻墡是大明王朝第三位前往长沙就藩的藩王,前两位分别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祖皇帝第八子潭王朱梓,洪武十八年就藩长沙,五年后同王妃一起葬身火海,无子国除

太祖皇帝第十九子谷王朱橞,永乐初年改封地为长沙,因意图谋反而被成祖削掉爵位。

而朱瞻墡,便是第三位前往长沙就藩的藩王。

宣德十年,年仅38岁的宣德皇帝朱瞻基病逝,因皇太子朱祁镇尚且年幼。朝中便出现一种说法:张太后想要将亲子朱瞻墡扶上皇位。这是朱瞻墡第二次有机会登基,但是朱瞻墡并不觊觎皇位,而张太后也是通情达理之人。主动带着孙儿朱祁镇去上朝,让群臣知道自己心目当中的新帝是孙儿,并非襄王。

正统十四年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时,被瓦剌人俘获,襄王朱瞻墡是宣宗皇帝朱瞻基的同母胞弟,也是诸位藩王中最为年长的,最重要的是朱瞻墡向来贤明,在宗室中的威望极高。所以孙太后(朱瞻基的继后孙氏,朱祁镇的生母)便打算让襄王朱瞻墡来继承皇位,并且着人去请襄王入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朱瞻墡并非贪恋皇位之人,他给孙太后上书:请太后将皇上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郕王朱祁钰监国;并且招贤纳士,将英宗救出瓦剌。

这是朱瞻墡离着皇位最近的一次,但朱瞻墡仍旧心如止水,没有去贪恋皇位。

景泰元年,英宗重新回到京城,景泰帝朱祁钰将兄长囚禁于南宫。

朱瞻墡便上疏侄儿景泰帝:希望皇上能够早晚去给英宗(朱祁镇)请安,并且率领群臣参拜,不要忘了要对英宗恭顺。

很显然,已经坐稳皇位的景泰帝,并不打算给兄长朱祁镇尊重。

景泰八年,英宗发动南宫之变重新夺回皇位。

石亨等人为了除掉于谦,所以便诬陷于谦想要谋立外藩为帝,于谦被英宗所杀。如此英宗便怀疑襄王朱瞻墡有不臣之心,但是当英宗在太后宫中看到朱瞻墡所上的两份奏疏后,彻底打消了对叔叔的怀疑,并亲自宴请叔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化十四年,襄王朱瞻墡病逝,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七朝,73岁高寿而终,被追谥为“襄献王”。

04张顺妃所生一子

张顺妃是朱高炽还是太子时的姬妾,永乐四年生下朱高炽第六子朱瞻棢,在朱高炽登基之前张氏病逝,朱高炽登基后将其追封为顺妃。将第六子朱瞻棢封为荆王,宣德十年前往封地江西建昌就藩。

因为朱瞻棢嫌弃自己的藩王府邸太小,所以便请求宣宗能够同意自己扩建王府,并且将县城附近的空闲田地赏赐给自己,这些宣宗全部照准。

宣德十年,英宗朱祁镇登基。

正统六年四月,朱瞻棢请求英宗能够准许自己回京城朝见,但是英宗以“不忍叔叔长途跋涉”拒绝了。次年十月因张太皇太后(诚孝昭皇后)因为四年各地的藩王,英宗便派人将各位藩王召回京城,正统八年二月,朱瞻惘终于回到了京城。

趁此机会主动向英宗提出:希望皇上能够答应他改换封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英宗答应将叔叔的封地改为蓟州,并且将蓟州卫改为荆王王府。

景泰四年(1453年),朱瞻惘病逝,终年48岁。

从正统八年开始,荆王一脉便开始了在蓟州将近200年的历史。

仁宗生前最宠爱的郭贵妃所生三子

虽然诚孝昭皇后与李贤妃是都为仁宗生下三子一女,但都不是仁宗最宠爱的,仁宗最宠爱的是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的孙女郭氏,在朱高炽还是太子的时候,郭氏便被封为东宫庶妃。

郭氏贤淑高贵,端庄得体,朱高炽对其十分偏爱,让其昼夜相伴左右。

正因为得宠,郭氏先后为仁宗生下三子一女。

永乐二十二年,仁宗继位后,将郭氏封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

但是洪熙元年五月,仁宗病逝后,郭氏虽是三位皇子一位公主的生母,仍旧被逼殉葬。

而郭氏所生的三个儿子,也全部无子国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七年郭氏生下第一子,也就是仁宗第八子朱瞻垲。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滕王,封地在云南;只可惜还未来得及就藩,洪熙元年七月便病逝了,紧随仁宗与生母郭氏而去。

这一年滕王朱瞻垲尚且只有17岁,还未大婚,自然无子可承袭爵位,国除。

永乐九年郭氏生下第二子,是仁宗第九子朱瞻垍(ji),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梁王,封地在湖广安陆州。朱瞻垍是大明王朝第二位前往安陆州就藩的藩王,第一位是太祖皇帝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永乐六年前往安陆州就藩,永乐十二年病逝,无子国除。

宣德皇帝朱瞻基继位后,下诏给诸位弟弟们钱钞票,其他的弟弟都是五万,唯独梁王朱瞻垍是十万。如此便可见宣宗对梁王的厚爱,宣德十年朱瞻垍前往安陆州就藩。

正统元年,英宗继位后,朱瞻垍曾提出改换封地,原因是安陆州潮湿。但英宗并未同意,正统六年朱瞻垍病逝,年仅30岁而已。因朱瞻垍无子,国除。

永乐十四年,郭氏生下仁宗最年幼的儿子朱瞻埏,洪熙元年被封为卫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朱瞻埏从小便身体不好,所以宣宗朱瞻基对其很是爱怜,并未让其就藩。而且朱瞻埏从小便好学孝顺,是一位难得的贤王。正统二年大婚,结果正统三年便病逝了。

因无子,国除。

朱瞻埏病逝后,他的王妃杨氏殉葬。

结语

仁宗朱高炽一生共生有十个儿子,其中有五位无子国除,只有四位有子承袭爵位。

不过很难得的是,仁宗十个儿子,大多都非常贤德。

不过即便是如此,仁宗九子无人能撼动朱瞻基的皇太孙、皇太子以及皇帝尊位。不为别的,就因为朱瞻基是张皇后所生嫡长子,成祖朱棣最看重的“好圣孙”。

参考资料
《明宣宗实录·卷一》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
《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一百二》
《明太宗实录•卷二百四十二》
《淮靖王圹志》
《明英宗实录•卷五十六》
《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