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老李摒弃了以前久坐不动的坏习惯,开始每天抽时间锻炼身体。

每天清晨或傍晚,他都会到公园里走几圈。刚开始,老李觉得走一走不仅心情特别舒畅,就连身体都感觉轻松不少。

可走了不到两个月,他就发现自己的步态越来越不稳,偶尔还会出现腿部酸痛。

他不禁心生疑惑:“难道是我走路走的出现问题了?”

好友老王也发现老李最近愁眉不展,打听过后才知道老李身体有些不适。

他告诉老李:“有种说法是走路与寿命长短之间有某种关联,若是走路出现5个表现,那可能就得注意身体了!”

老李听后,心里不是滋味,那么,走路时出现哪5个症状,预示着身体可能有问题呢?

研究显示:走路锻炼可以降低患疾病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确实,看似简单的走路,其实蕴藏着许多关于我们健康的秘密。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曾发表过一项研究,指出适当的走路锻炼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风险。

当步行达到8763步和7126步时,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分别降至最低。

更令人惊讶的是,步行的速度也影响着锻炼效果。

中高步频与低步频相比,能进一步降低全因死亡风险,这种降低不受步数的影响。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走得越多越好。过度行走,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可能会对关节造成不必要的磨损。

7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就有自己的走路心得。他每天坚持走路7000至8000步,已经保持了20年。

他建议老年人每天走6000至7000步,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走几步,但要保持较快的步频,让心率稍微加快,直到身体微微出汗即可。

老年人走路锻炼有哪些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能增加肌肉力量和身体柔韧性

它能增加我们的肌肉力量和柔韧性,这对于保持身体的独立性和活动能力至关重要。

02、可以消耗多余脂肪

通过走路,我们可以消耗多余的脂肪,从而保持一个相对健康的体重。

03、还能改善心血管健康

走路还能改善心血管健康。《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能坚持走路锻炼,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可降低31%,全因死亡率也能降低32%。

04、能有效预防跌倒风险

不仅如此,走路锻炼还有助于降低跌倒风险。

研究发现,如果老年人在走路锻炼的同时结合其他平衡能力训练,跌倒的风险可降低23%。

更令人振奋的是,走路还能增强我们的认知功能。

一项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显示,坚持每周三次、每次40分钟的走路锻炼,可以使老年人的海马体大小增加2%,从而增强记忆力。

05、还能促进社交,减缓孤独症状

走路锻炼还能促进社交联系,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想象一下,在公园或步行道上,一群老年人结伴而行,谈笑风生。

这样的场景不仅让人感到温馨,还能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同时,走路也是一种极好的调节心理健康的方式。

在户外的新鲜空气中漫步,可以让老年人减轻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走路时出现这5大症状,要小心警惕!

当我们在走路过程中出现某些症状时,就需要格外警惕了。

01、腿部沉重:

走路时若感觉腿部沉重、酸痛,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表现。

这一症状尤其在长时间行走后更为明显,患者可能伴随有间歇性跛行、患肢发凉、麻木等。

这是由于血管壁损伤和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肌肉萎缩或肢体溃疡。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态不稳、手臂摆动不对称,或者出现起步困难、小碎步、速度越来越快等异常步态,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征兆。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除了步态异常,患者还可能出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等症状。

03、下颌痛或牙痛:

走路时突发下颌痛或牙痛,并伴有向颈部的放射痛、出冷汗、头晕等情况,应警惕心肌缺血甚至心梗的可能性。

这是心梗的一种先兆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04、剪刀步态:

走路时出现剪刀步态,即左右摇摆、步幅缩小、呈剪刀状,可能与脑血管病变有关,如脑梗死、脑出血等。

小脑病变、脊髓病变以及帕金森病也可能导致剪刀步态的出现。这一症状需要高度重视,并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05、胸闷胸痛:

快走或活动时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或心血管狭窄的征兆。

这种情况需要警惕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并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