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水可收,破镜能圆,每一次修复,都赋予了文物新的生命。在南京艺术学院45号楼古陶瓷标本博物馆,江南时报记者一探传统文化与现代修复技艺相结合的“繁花逐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汲古润今——2024届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毕业展览”现场

5月20日,作为南艺520嘉年华系列活动之一,由人文与博物馆学院主办的“汲古润今——2024届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毕业展览”同步开幕。数年前,69名本科生与研究生学子来到南艺修习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从小白筑基到初试牛刀,再到技艺提升,练就一双复活文物之巧手。展览集中展示了他们的修复与创作作品,展开一次生动的古今对话。

传统融合创新

海内外学子圆梦南艺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出的修复作品旁,都附上了文物修复前的对比照片。无论是散乱破碎的细小瓷片,还是受潮缺损的书画,抑或是粘连严重的古籍,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学生的妙手回春下,都得到近乎完美的还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宗仪修复作品 《缙绅论》

清末民国时期的血书《妙法莲华经》卷三散页,由古籍修复方向学生王家琪修复,她在本科毕业设计中获得专业成绩第一名的佳绩。血经即刺血书写的经书,大多为佛教徒舍身求法以示虔诚。血书存世非常稀少,遇水易消融的特性也让修复成为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家琪修复作品 血书《妙法莲华经》卷三散页

“之前没有人研究过如何修复血书,也没有相关的修复案例。”王家琪介绍,书画在装裱之前,通常会放到蒸锅中蒸一会儿,经过高温蒸汽,字迹与纸张结合更紧密,使墨色能更好地固着在纸上。“在拿到这件散页时,我就开始思考,血书是否也可以尝试使用书画固色的方式进行修复。”秉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她突破性地借助书画固色的手法,完成了残缺部分的修补,让血书文物保护翻开了新的一页。王家琪说:“四年的学习让我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在文物修复这个领域,我感到非常快乐。因此在研究生阶段,我继续选择了古籍保护与修复方向。”

清代书籍《寿世保元》底本与影抄补配本,由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李微倪修复。她说,正是因为喜欢这个专业,才来到中国留学。“我们的国家历史比较短,没有这个科系。我非常喜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来到中国学习圆了我的梦想。”此件作品,李微倪通过传统修复法进行初步修复,佐以薄竹纸和安徽歙县胡开文墨,利用影抄的形式补配全书内容缺失的11页,不仅让古籍看上去更加整洁,也恰到好处地填补了空缺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晓燕修复作品 《马贻百鸟画谱》(全二集)

仿古创意画

彰显新生代活力

除了修旧如旧的古籍修复作品,新作的创意古画,投射出00后毕业生的风趣和活力。

书画方向本科毕业生杨宇霆创作了《清逸图》。该作为绢本写意山水,现代仿古创意作品,装裱形式为二色惊燕。“画面视觉中心的两个卡通人物露比和乌萨奇,是我和女朋友都很喜欢的。”网上经常会有古画中出现哆啦A梦、奥特曼的谐趣作品,杨宇霆觉得很有意思。在导师、南艺人文学院文物系副教授任大庆的指导下,他自行染制、做旧仿明代古绢,师生二人合作完成画面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宇霆的仿古创意作品《清逸图》

“来到南艺,我十分有幸能和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同学们一起学习。”出于对传统书画的热爱,小学起,杨宇霆就在课余时间独自摸索练习,来到南艺后开始接受正统的书画学习。《清逸图》是一幅自画自题自裱作品,杨宇霆自行题写落款诗堂,并刻制印章钤盖。他告诉记者,画面左下角有一个乍一看很容易忽略的彩蛋——压角章印文“家人们谁懂啊”,设计为满白文仿汉印风格,传统文化与网络用语含蓄地结合在一起,让幽默不落俗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倪梓瑄修复作品 清康熙青花双龙云纹盘

夯实修复技艺

坚贞守护文化遗产

北宋当阳峪窑三彩鹦鹉纹枕、清康熙青花双龙云纹盘、清代矾红彩福寿三多纹盘……在南艺人文与博物馆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系主任周庆的指导下,陶瓷修复方向的学生将破碎、缺损的器物立体还原。展馆入口处陈列的这些作品,吸引了众多师生及游客驻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立源修复作品 北宋当阳峪窑三彩鹦鹉

“文物修复是一门注重实操的专业,在系统学习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多动手练习。”周庆告诉记者,“修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课堂实践的时间有限,平时我们老师常常鼓励学生课后多到教室练习。看到学生几年间进步很大,我们作为老师也感到十分欣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金冉修复作品 清代矾红彩福寿三多纹盘

文物保护与修复,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贞守护。南艺人文与博物馆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为江苏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位,被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编制的《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2023年软科专业排名第四。学院建有“文物保护与修复科技教研中心”,是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书画装裱技艺)保护单位。2008年开始研究生招生培养,并与意大利波多尼亚大学联合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专业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学生在南京大学图书馆修复古籍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6日。南艺人文与博物馆学院书记陈颖表示,举办本次展览,既是对学生学习的全方位展现和回顾,也是校方及院方对文保修复专业老师多年悉心培养学生的充分肯定。“今天我们还邀请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报恩寺、宜兴博物馆等用人单位代表参加展览,观看学生们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的学习成果。在实习和就业方面,这些单位能为我们提供更大的帮助,让具备足够专业功底的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经验,从容衔接就业。”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戴鸣蔚/文

张梓扬/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