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後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壶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全唐文*立武昭仪为皇后诏》

这是唐高宗李治立武氏为皇后的诏书,那么李治又是如何废掉王皇后,当朝的多位宰相为何要反对,唐高宗最后又是怎样成功立武氏为皇后的,在这场废后立后的过程中,宰相们的表现又如何,让我们来看看宰相们在这场风波中是如何失败的!

01何为宰相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朝时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作丞相,就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宰相。这种丞相以一职“独兼三公之事”的模式属于“独相制”,在职数上设左右二人,但大多时候都是由一人独领相位,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西汉时期承秦制,沿续秦朝设置丞相为百官之长,在丞相府中还专门有百官朝会殿,用来供丞相召集百官商议国事的。

当时名相陈平对宰相职权有过一个总结:“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汉武帝时期先设置大司马用来瓜分宰相军权,接着主导朝官的内外之分,稀释宰相在官僚系统中的影响力。大司马就自然成为内朝的群臣领袖,而宰相便只是外朝的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大打折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到了汉成帝又设大司空加入到对相权的瓜分,丞相之名也一度被改称大司徒,连标示身份的名称都失去了。自此之后,对宰相权力的分解便成为历代皇帝打压相权的通用手段,秦汉之初的独相制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多相制、群相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汉后期,大司马由一个依附于将军本官的加官变成金印紫绶、有官属、禄比丞相、位超司徒的独立职官,以内朝官领袖又兼跨外朝官首脑,俨然有了汉初丞相的雄风。

东汉光武帝时期又设置了尚书台,所以东汉时期真正行使相权的是尚书台,“用人行政,领尚书者定于禁中,丞相奉行而已,权遂归尚书”,背负宰相之名者只剩负责执行,只有得到“录尚书事”的头衔才有宰相之实,才能总揽朝政大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录尚书事”这个头衔从东汉直至南北朝,在七百余年间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东汉有太傅陈蕃、太尉李固、司徒王允、司空杨彪、大将军何进等人录尚书事,三国时有诸葛亮、司马懿、姜维等人录尚书事,两晋时有贾充、王浑、王导、庾冰等人录尚书事,南朝时有刘义恭、萧道成等人录尚书事。

尚书台在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正式成为行使宰相职权的最高机构,这一时期的宰相制度也被称为“一省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隋唐时期,宰相制度于是进入到“三省制”时代。在三省制之下,相权被一分为三,即政策制定权、政策审议权和政策执行权,具体的运作则是“中书造命,门下审复,尚书奉行”。

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是正二品,而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长官侍中则均仅为正三品,所以尚书省的地位在宰执中是很突出的,尚书令自李世民之后空置不设,以从二品的副职左右仆射充当长官。

唐朝的正职宰相就是中书令、侍中、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和尚书仆射。中书令“掌军国之政令”、“佐天子而执大政”,侍中“佐天子而统大政”、“掌出纳帝命”。中书侍郎“朝廷之大政,皆参议,”黄门侍郎“事之与夺,皆参议,”尚书仆射“统领六官,”实际上分别代表了决策、核查、执行的执政权力。在唐朝的正职宰相中,侍中、中书令地位最高,其次是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尚书仆射,这与唐高祖时代开始提高中书门下省有关,强调决策过程中减少执政错误,温彦博、温大雅兄弟同时担任中书侍郎、黄门侍郎,成为荣耀的地位。贞观二年唐太宗确立中书门下省分工责任: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唐太宗时尚书仆射与中书黄门侍郎等同参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政事堂原本是位列宰相的三省官员坐到一起商议政务的场所,但是自唐高宗时起从二品的尚书左右仆射只有获得“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加衔才能参加政事堂会议。而与此同时,则有更多的御使大夫、秘书监等非三省官员,能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平章政事”的加衔获得等同于宰相的职权,进入政事堂参与议政。至此在唐高宗时期,出现了多位宰相。

02唐高宗时候的宰相们

1、 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魏皇族后人,父亲为隋代著名外交家长孙晟,母亲也出自高门大阀渤海高氏,关陇门阀领袖。与太宗相知莫逆,一手将李治捧上皇位。李治登基之后,长孙无忌因兼具顾命大臣吉国舅双重身份,权倾朝野。

2、 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唐名将,军方领袖。起自山东寒门,少年时即已名扬天下,即《说唐》中的徐茂公是也。李勣向来有“纯臣”的名声,玄武门事件中恪守军人职业道德,拒不介入皇室内斗。贞观末期随着李靖的隐退、侯君集谋反被诛,李勣俨然已成为大唐首席将领。更因原本为李治东宫旧属,太宗对其着意栽培,既是弥补长孙无忌不善军事的弱点,也是作为一种分权和制衡。

3、 尚书省长官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于志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身鲜卑贵族,其先祖于谨,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家世十分显赫。本人文章德行冠于天下,是李治的老师。于志宁是个老实人,真正的至诚君子,持身谨慎,一直力图远离政治是非,然德高望重,世所同钦。

4、 尚书省长官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褚遂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祖为南朝衣冠,父亲褚亮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书法,贞观时渐受重用,官至中书令,与长孙无忌一同受命辅政,颇有权势。褚遂良于贞观后期即已投效无忌,合力将李治推上皇位。

5、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来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隋名将来护儿之子,江都政变时炀帝被弑,来氏家族阖家殉难,来济成为唯一遗孤。来济并非关陇贵族集团成员,而是以原李治东宫旧属的身份被起用,直言敢谏,文名传于天下。

6、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柳奭

柳奭出身于河东柳氏,唐朝宰相、外戚,北周尚书左仆射柳庆曾孙,王皇后的舅父。早年间担任中书舍人,后历任兵部侍郎、中书侍郎等职,永徽二年(651年),柳奭拜相,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次年升任中书令并监修国史。

7、 门下省长官侍中韩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身关陇贵胄南阳韩氏,与长孙无忌及李唐皇室均有间接婚姻关系,刚提拔为门下省最高长官。

在高宗时期的宰相都是士族的代表。宰相七人,唯独李勣为山东寒门不为士族。

03王皇后被废的原因

皇后王氏,出身于五姓七望的太原王氏,是一位出名的美人,其父母两家都与李唐皇室有着姻缘关系,她与李治的婚姻,就是从祖母唐高祖之妹同安长公主牵的红线。据说太宗对这个儿媳妇很满意,临死前曾对褚遂良说过:“佳儿佳妇,悉托付汝!”她也因此有了一重护身符。显而易见,这道护身符并没有保护的了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皇后影视剧形象

虽然有“佳儿佳妇”之誉,可是王皇后却从来没有得到丈夫的喜欢,不过李治却很尊重她,她是大唐的门面,她的背后站的是士族,李治就算不爱她也不会废了她。

但是这一切都在武昭仪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不久暴毙开始就不一样了。

高宗认为是王皇后杀了女儿,王皇后又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高宗也没有证据证明是王皇后干的,但是高宗对王皇后的印象从此一落千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氏影视剧形象

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资治通鉴》)

此时的唐高宗再也没有了对于王氏的一点情义,一心只想着废了她,好立自己喜欢的武氏。此后一段时间李治看王皇后的舅舅柳奭的眼神都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柳奭影视剧形象

永徽五年六月,王皇后舅舅柳奭受不了这种压力自请罢相,李治高兴的立马同意!强大的外朝势力由此出现缺口。永徽六年六月,王皇后被人告发在宫内行厌胜之事,王氏母亲柳氏也被禁止入宫,不久柳奭就被贬外放,此时的王皇后已经完全成了待宰羔羊。同年九月,直言进谏反对废后的顾命老臣褚遂良被贬出京。十月,李治下诏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

04在当时宰相们看来只有士族可以作为皇后。

在整个的废后立后过程中,宰相们是反对最为激烈的,反对的理由就是王氏乃名门望族,皇后之位必须要有皇后的标准,最重要的一条便是要出身于名门世家,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决定的。

一,在唐初人们以能娶“五姓七望”为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初唐仍为世所重的士族高第,以五姓七望为第一等,即“清河崔、范阳卢、赵郡李、荥阳郑、太原王”五姓,“五姓七家”,“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傲慢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能娶一位五姓女,那是天大的尊贵,但是五姓之间联姻,哪有其他人的事情,他们甚至连皇帝家的婚事都可以拒绝,这也让当时的皇帝非常的不满,为此在唐初太宗专门下诏禁止这几家相互通婚。

二,士族们反对在士族外立皇后

这一天唐高宗宣召四位宰相即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及褚遂良议事。几人都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都有了心里准备,准备提前商谈一下好回复皇帝,本来打算让李勣先反对好逼迫李勣表态,但是李勣岂是可以逼迫的,李勣一直就是明哲保身的人,怎么会参与这样的事情,于是李勣当即决定称疾不入,避免在关键场合公开表态。他既不愿意帮助群相给皇帝施压,也不愿意当众和同僚翻脸,回避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三人步入内殿,皇帝沉默良久,顾望长孙无忌道:“莫大之罪,绝嗣为重。皇后无嗣息,昭仪有子。今欲立为皇后,公等以为何如。”

褚遂良即答道:“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

褚遂良将孝道的大帽子压下来,谈话顿时无法继续,不欢而散。

李治不甘心,第二日,再次提起了立后之事。

这回褚遂良毫不客气的将不变宣之于口的话都说了出来:

“陛下必别立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要在武氏?且昭仪经事先帝,众所共知,陛下岂可蔽天下耳目!使万世之后,何以称传此事?”

“昭仪经事先帝,众所共知,陛下岂可蔽天下耳目!”

续道:“陛下倘亏人子之道,自招不善之名。败乱之端,自此始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氏原本是太宗的侍妾,高宗立她为后有悖人伦,褚遂良直接斥责皇帝子夺父妾,乱伦通奸,给先帝戴绿帽子了。

皇帝一口气还没喘过来,褚遂良已经先把朝笏放到地上:“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倘得不负先帝,则甘从鼎镬。”臣得罪陛下,罪该万死,可是只要能不负先帝,死也甘心”。说罢频频叩头出血。皇帝还没有发作,他倒先寻死觅活起来,一腔怒火,哪里还按捺得住!当下命令殿前武士将褚遂良拖出殿外。

此次激烈程度比昨日更加激烈,先是褚遂良指责皇帝乱伦,天颜震怒喝令拉出,后有顾命大臣血染金殿,君臣针锋相对,态势逐步升级,亲眼目睹这一场龙争虎斗互不相让直至最后彗星撞地球一幕的两朝老臣于志宁,吓得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高宗影视剧形象

消息迅速传播开来,举朝惊骇。韩瑗当即入奏:

“皇后是陛下在籓府时先帝所娶,今无愆过,欲行废黜,四海之士,谁不惕然?且国家屡有废立,非长久之术。愿陛下为社稷大计,无以臣愚,不垂采察。”

次日韩瑗再度切谏,感情更加悲切,说到激动之处,潸然泪下,悲不自胜。皇帝大怒,促令引出。韩瑗仍不罢休,再次上疏:

“皇后母仪万国,左右善恶,事关重大为由,援引妲己倾覆殷商,褒姒毁灭周室为例,直斥武昭仪必为亡国祸水,不堪为后”。

与关陇集团素无瓜葛的中书令来济也上表声援“臣闻王者之立后也……必择礼教名家,幽娴淑令,富四海之望,称神祉之意”。纵论古今,大谈家世背景之重要,更是说汉成帝以出身微贱的赵飞燕为后,如何使得皇统亡绝,社稷倾沦云云,总之以出身背景两皆尴尬的武昭仪为后就是不行。

宰相们的意思就是皇后无错,你不能废她,如果因为无所出而要废皇后,那么你再选皇后也不能选择寒门武氏这个有乱伦嫌疑的人做皇后,要选也要选择士族门阀之女。皇帝和宰相们争夺的重点就是不应该立武氏。

士族集团的集体反对,让高宗不能不有所顾忌。如今七名宰相除了李勣尚未正式表态之外,无一持赞成态度,激烈反对的倒是大有人在。而他们多出生士族,无论家世背景,政治上经济上,都有广泛的影响力。高宗只能另选方法。

05士族宰相们的失败

高宗烦闷之下没有办法只能寻求李勣(李勣为山东寒门,掌军权)的支持。高宗见到李勣后对他说:

“朕欲立武昭仪为后,然顾命大臣皆以为不可,”皇帝吐出一肚子苦水,是倾诉也是试探,“现在只能停止。”李勣微笑,笑容中有心照不宣的默契,以他一贯含蓄的口吻回答:“此为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这句话即出,即为李唐王朝埋下了祸根,也为自己家族埋下祸根。

作为军方代表的李勣这样一说,无疑是暗示高宗自可随心所欲,不必有太多顾忌。对于高宗来说,这句话真如同久旱之后的甘露,精神为之一振,争吵多时的皇后废立之事,至此一锤定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高宗和武皇后的影视剧形象

——“上意遂决。”永徽六年十一月一日,高宗李治正式册立三十一岁的武昭仪为皇后。

这场应为皇后之争引起的君权和相权的争夺,最后以宰相权力过于分散而失败,多位宰相的存在缺少了一个一锤定音的声音,李治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寻求到了军方代表李绩的支持,才取得成功。

结语

多相制是历史的进步,它使宰相权利有了制约,让宰相再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不会再有王莽,杨坚之事发生。但是它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相权和皇权失衡,相权再也无法如以前那样对皇权制约,宰相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制衡,皇权缺少了约束,封建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此以后皇权再无威胁,皇帝多是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