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颜世龙 北京报道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指导意见》指出,要在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

城市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

《指导意见》在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提出,要建立城市数字化共性基础、培育壮大城市数字经济、促进新型产城融合发展、丰富普惠数字公共服务、优化绿色智慧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其中,在建立城市数字化共性基础上,要构建统一规划、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运维的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服务管理协同的城市共性支撑平台,构建开放兼容、共性赋能、安全可靠的综合性基础环境,推进算法、模型等数字资源一体集成部署,探索建立共性组件、模块等共享协作机制。

在培育壮大城市数字经济上,要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平台企业构建多层次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在促进新型产城融合发展上,要创新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融合的数字化场景,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大数据分析,推进数字化赋能郊区新城,实现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推动城市“数字更新”,加快街区、商圈等城市微单元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激发产城融合服务能级与数字活力。深化城市场景开放促进以城带产,提升产业聚合力。加速创新资源共享助力以产促城,发展虚拟园区和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增强城市数字经济就业吸附力。

《指导意见》在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方面提出,要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要实施城市云网强基行动,加快建设新型广播电视网络,推进千兆城市建设,探索发展数字低空基础设施;同时,要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要加快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建设,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使用。加快完善省、市两级政务数据平台,整合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关联贯通政务数据资源,推进城市重点场景业务数据“按需共享、应享尽享”。

记者注意到,“适数化改革”被首次提出。《指导意见》提出推进适数化制度创新。鼓励城市开展管理服务手段、管理服务模式、管理服务理念的适数化变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完善规则规范和运行流程体系。探索央、地协同推进数字化变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完善公共数据管理和授权运营法规政策,细化完善配套措施。推进标准建设应用,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规划设计、数据互操作、数字孪生、运营运维等标准规范研制,推动标准符合性检测认证,促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我们认为适数化改革就是要消除阻碍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制度藩篱和堵点卡点,主动对不适应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变革重塑,推动跨领域、跨部门业务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制度创新。”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司副司长陆冬森稍早前在国家数据局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中国经营报》记者提问时说,“《指导意见》重点聚焦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制度规范、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进行创新设计,提出开展管理服务手段、管理服务模式、管理服务理念的适数化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完善规则规范和运行流程体系。”

传统建设思维转变为“运营运维”

华通智研院副总经理、青岛数据资产登记评价中心主任赵传启认为,《指导意见》强调了智慧城市从重建设转向重运营的重要性,旨在通过数据融通和开发利用来推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

推进适数化创新,就要具备数字化创新思维。智慧城市的管理服务手段、管理服务模式和管理服务理念需要适数化变革,公共数据管理和授权运营制度与运营运维标准也要创新。有了创新的好的理念和制度,才能指导智慧城市运营的创新应用,才能创造更多更大的应用价值。还要具有创新运营运维模式,也就是要具备数字化运营思维。搭建城市级数据资源运营体系,需要联合多方力量,探索新型政企合作伙伴机制,打造多元参与、供需对接、价值驱动的社会长效运营机制,只有这样,各方才能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发挥最大的效力。公共数据作为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突破口,其开放和运营对于促进社会数据的融合利用具有关键作用,可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进入市场,通过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的融合,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数据价值。

赵传启说,要推动数字化协同发展,就要具备生态思维。推动政府、企业、科研智库和金融机构等组建城市数字化运营生态圈,推动数据资源整合、产业生态互促、公共服务共用,也会给从事大模型、数据治理、数据运营、数据质量评估、数据开发利用的各类数商带来商机。“这份《指导意见》强调了智慧城市建设从注重建设转向注重运营和服务的必要性,突出了数据融合和创新应用的重要性,以及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在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的共同责任。”

软通智慧VP、数据要素首席科学家林镇阳表示,城市作为文明的载体,其发展过程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文明演进和历史变迁。我们要重新审视数据要素战略和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一个创新视角,即跳出“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之外,从“城市”这样一个“新型智能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城市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结晶,也是每一个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空间,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发展、政府高效能治理、人们高品质生活的必由之路。从城市发展的视角来重构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以城市发展中的多样场景驱动需求,公共企业个人多维数据融通联动,以及政产学用多元主体博弈互动,来进行深度剖析不妨是数字中国建设和数据要素建设的一个破局题眼。

我们从传统建设思维转变为“运营运维”模式,这是一次思维模式的重大调整,未来的智慧城市以及数据要素市场将从项目建设型逐步转变为运营服务型,以结果为导向的运营预算和考核机制,构建“城市数据资源运营、设施运营、服务运营体系”三大体系,给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广大智慧城市类厂商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厂商而言,这种社会长效运营机制和“新型政企合作伙伴机制”的“长期主义”之下,能否持续保持战略定力、运营服务投入以及雄厚家底的实力支撑是一次“彻骨”的考验。

林镇阳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数据要素赋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大量的剩余是必要条件,平等地分享剩余、减少贫富分化的现象是充分条件。在数字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并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更需要为新时代新征程中数字经济推进共同富裕发展做出前瞻性的思考。

中国测绘学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大数据协会理事、北京融信数联科技有限公司CTO张广志认为,公共数据开放已成为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开放,不仅可以更好地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还能促进数据资源的广泛应用和价值释放。同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持的基础。只有在高质量和安全的数据环境下,数字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广志说,公共数据开放和数据要素赋能体系的构建,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和管理的综合课题。各方应共同努力,推动数据资源的高效流通和应用,释放数据的巨大潜力,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编辑:王金龙 审核:童海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