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濮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2年,这实际上就是晋、楚两国霸权之战,战后晋文公一举成为中原霸主,楚成王败北。等到楚国称霸时候已经是楚成王孙子楚庄王在位的时候了。晋、楚城濮之战绝非不仅仅是退避三舍那么简单,仔细观察一下你就知道,其中蕴含着先古人高超的政治与外交智慧。

晋献公在位期间,由于废长立幼,导致长子申生被杀,次子重耳与三子夷吾分别逃亡他国,有道是“人分三分九等,肉分五花三层”,这里主要说说重耳,这人 是一路流亡春秋各国,这一流亡就是二十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献公二十二年,重耳穷游到楚国,得到楚成王的盛情款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楚成王故意问重耳:“大兄弟啊,以你的才能,我断定你必能重回晋国掌权,楚国对你怎样,想必你也心知肚明,到时候你怎么报答楚国?”

这话让人感觉很突兀。让重耳就很难回答,那时候的人讲话都信守承诺,不像现在说了不算,算了不说。对于重耳这样的人来说,讲话既不能掉价,也不能让楚成王看出自己恩将仇报。这实际上,就是楚成王对他的的考验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耳略微思索一下说道:“要是果真托您的福,我能回国当政的话,晋国愿与贵国世代交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不幸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不愧是未来的晋文公,讲话是真有水平,真是不卑不亢,既给了楚成王面子,自己也没吃亏。实际上就是一个空头支票,楚成王对于重耳的回答十分满意。可问题是,楚成王好忽悠,楚国令尹子玉却十分清醒,在他看来,重耳的讲话就是照相馆的药水——泡人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也是从这番讲话,也看出重耳实为枭雄之辈,绝非“良善”之辈,就是一个白眼狼。因此在宴会之后,子玉就建议楚成王杀掉重耳,以绝后患。可惜楚成王没有同意,但事实证明子玉预见是对的。

重耳离开楚国之后,又跑到秦国,同样得到秦穆公的盛情款待,不光把亲女儿怀赢嫁给他做媳妇,还派兵护送重耳回到晋国登基。此时齐国已经衰败,有资格争夺中原霸主的只有晋楚两国,楚国当时不断在扩张领土,几年下来,楚国势力范围已经延伸到黄河北岸。周边小国都拜楚成王为大哥。而晋文公要想称霸就必须击败楚国,因此来说,晋楚大战是必然的,早晚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这个时候,位于晋楚两国之间的宋国主动拜晋国为大哥,对此晋国也不客气,当即收了宋国做小弟。这下楚国不干了。宋国之前可是楚国小弟,现在小弟叛盟,楚国必然要做出反应,如果无动于衷,势必导致其他小弟离心离德。于是楚成王立即挥军北上攻打宋国。打宋国也是为了震慑晋国,宋国急忙向晋国求援,晋文公当即决定出兵。晋文公的意思也很明显,刚收的小弟被打了,当大哥的不出头,以后谁还跟你混

晋楚争霸的战争就此拉开序幕!战前晋楚两国没有直接交兵,而是通过外交手段取得更利于自己的局势。整个过程错综复杂,不光夹在中间的几个小国参与进来,秦、齐两个大国也卷了进来。不到万不得已,晋楚是不会直接动武,毕竟是大国,无论是胜是败占便宜的都是第三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晋国虽然决定出兵,但是出兵不能当冤大头,替人出头是手段,称霸才是目的,所以不能直接奔楚军去,因为楚军势大,硬碰硬不一定能占便宜,所以晋文公将攻击目标首选曹、卫两国。这两小国都是楚国的附庸国,晋文公打这两个国家就是想逼楚军撤退,宋国就解围了。

还有一个晋文公不愿意提及的原因,就是当年他穷游的时候遭到这两家国君的羞辱。曹国居然居然偷看重耳洗澡!(不是你想的那样!),原因是外界传言晋文公是骈胁,意思就是肋骨相连成一个整体,不像我们普通人肋骨是一根一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军一番鏖战之下,攻克曹国都城,还俘虏了曹国国君。可楚军当时并没有派出援军,因为楚军主帅子玉看出了晋国的战略意图,于是直接不接招,因为出兵救援曹、卫,宋国虽然解脱了,可楚国打了半天什么也没捞着。

楚国此战的目的很明确,攻下宋国立威以稳固楚国联盟。目前的情况就是,晋国灭了曹、卫两国,但是宋国的围还是没解。但晋国战略目的没有达到。宋国则是不断地向晋国求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文公也知道宋国必须得救,可自己不是楚国的对手,怎么办呢,晋军主帅先轸对晋文公表示:“这事也简单,我们现在拿下曹、卫两国,把这两国的城池领土分一些给宋国,这样宋国得到好处就会感激我们,楚国如果退兵的话既没有攻下宋国,曹、卫两个盟友还被瓜分了,换了你也不会退兵的。”这计策真绝了。晋文公大喜,好办法。

果然,子玉一得到消息气得暴跳如雷,此时秦、齐两国也不愿意楚国做大,于是三个大国组成反楚联盟。晋文公这一手外交手段可谓是十分高明。楚国现在宋国没有攻下,在外交上又失分,秦、齐晋三国结盟,楚国的失败就是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楚国意识到事情不对劲的时候,立即展开反制措施,楚军主帅全权代表宛春来到晋军大营见晋文公,提出和平建议:

第一,楚军撤围,不再攻打宋国;


第二,晋国放了曹国国君,退出曹、卫两国国土,让两国复国。

这招真是绝了!晋文公差点吐血。这是那个缺德带冒烟的人给楚成王出的主意,答应吧,这仗白打了,灭了的国还在自己手上复国。

不答应吧,自己明明是来帮宋国解围的,现在人家退兵你却不干了?不能打自己脸,天下人怎么想,还有人拜自己当大哥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齐会觉得这晋国不靠谱啊,颠三倒四的!国际声誉毁于一旦!不会再和晋国结盟。而且带这么多人出来,耗费巨大,啥都没捞着就这么回去也太憋屈!

晋军主帅先轸替晋文公做主了,向楚军主帅子玉表示,答应楚军的要求,实际上却把直接把宛春扣留了。随后把曹国和卫国国君喊来,告诉他,可以让你复国并释放,条件就一个——和楚国断交!曹国国君当即表示同意。

子玉得知晋国答应了和平建议后,很是得意,只是没想到宛春被扣留了,气得大骂重耳不讲武德!这时曹国和卫国两国使者求见,意思就是与我们换老大了,我们新大哥是晋文公,子玉当场气得暴跳如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楚国集结郑、许、陈、蔡,组成五国联军讨伐晋国,晋文公立即下令全军:退避三舍!军令一下,全军哗然!

这时候晋国相国狐偃站出来告诉大家:“当年主公路过楚国曾受过楚王的礼遇,当时答应楚王日后两军交战,必退避三舍以报楚王礼遇之恩,现在面对楚军退避三舍正是兑现往日的诺言啊!泱泱大国,诚信为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战术层面说,现在楚军士气正旺,这时候晋国怼上去就是硬刚。实在不划算。可问题是,晋军退避向北退,往老家走,后勤压力减小,万一战败,跑回家也方便。

楚军则是一个劲的追击,在追击过程中,士气慢慢开始怠惰。晋军退到卫国的城濮,刚好三舍,不退了,开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军分上、中、下三军部署:上军在右,下军在左,中军居中。先轸及晋文公坐镇中军指挥。

楚联军亦按左、中、右三军配置:中军为楚军精锐,由子玉指挥。

陈、蔡军编为右军,实力较弱;一部楚军编为左军,战斗力较强;

四月初二,决战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下军首先向楚右军发起猛攻,陈、蔡军一触即溃,全军瓦解。随后晋上军竖起两面大旗,并在阵后扬起尘土,佯装后退。子玉不察虚实,下令左军追击。待其突出之时,晋元帅先轸指挥中军向其暴露翼侧攻击,断其退路,晋上军亦回头夹击。楚左军大部被歼。子玉见两翼均败,大势已去,急忙下令收兵,退回楚地。

就这样,城濮一战终以晋胜楚败而告终。楚成王得知消息之后,还是很宽厚,写信去宽恕子玉。可信还没到,子玉就自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632年的这场晋、楚两国的国运之战,也为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此战楚军虽败,但中军主力由于子玉指挥有方,基本保存,实力没有受损。战后,晋文公被周襄王册命为侯伯,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这种晋楚争霸的格局在城濮之战之后持续了100多年,成为了春秋时期历史的主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工作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