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间艺术的本质或许是“俗”

或鸣锣击鼓

或吹拉弹唱

或村歌社舞

百姓多以此庆祝红白喜事,庙会祭祀

而恰恰因其“俗”,便接了地气

受到百姓欢迎,参与的人多了

便更有了“人气”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三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浦江二小的青少年来诵读《艺心艺意》。今天,你将听到的《沪剧:上海市民的艺术形式》。

点击收听朗读(音频略有删改)

《沪剧:上海市民的艺术形式》

民国时期,上海戏剧舞台上活跃的戏曲中,除了京剧是上海传统的戏剧形式以外,有不少剧种实际上都是民国时期发展创造出来的市民娱乐文化形式,这种创造主要是从20年代开始的。20年代是上海戏曲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也是上海戏曲艺术大发展的阶段。在这以前,流入上海的地方戏曲,形式非常简单,演出场所大多在街头巷尾。即使进入茶园、游乐场,也只是采用“一桌两椅”的坐立唱形式,无法进入上海的主流商业演出剧场,其地位和影响都很有限。

在上海戏剧的发展中,京剧和新剧通过探索和积累,为上海的剧场艺术创造了一种形式。从20年代开始,随着整个社会对于剧场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的增大,一些新的演出场所逐渐建立,在京剧等主流戏剧进入更大规模的新建演出场所后,也为其他戏曲的发展留出了空间。沪、越剧就在这样的氛围下,应运而生。

沪剧,在早期称为花鼓戏、东乡调、本地滩簧,大致始于清乾嘉年间。这种戏曲形式原在乡间,后流入市镇。其所用的伴奏乐器为“男敲锣,妇打两头鼓,和以胡琴、笛、板”。上海开埠后,一些艺人偶尔进入市区新北门、十六铺等地流动卖艺,或走街串巷“跑筒子”,或围地设摊“敲白地”。这些人的地位很低,连正式的姓名都不为人知,只留下“麻皮雪春”“花鼓阿六”“赤鼻头掌生”等绰号。因为花鼓滩簧“不雅”,被官府认为是“淫词艳曲”,所以演出不仅遭到禁止,艺人往往要被“刺面为记”或“收局禁锢”,最后驱逐出城市。被驱逐的另一原因是,上海开埠之初,一些“花鼓婆”加入卖淫行列,妓女也常常“徐度东乡调一曲”。

辛亥革命以后,花鼓滩簧开始进入上海的游乐场和茶楼。由于当时新剧在社会上的影响非常大,滩簧也以“时事本调”“文明时调”号称,但所演出的剧目都还是老滩簧剧,即沪剧进入城市以前积累的传统曲目。这些传统剧目大多是一些对子戏(以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为主),如《卖红菱》《卖桃子》《卖花带》等,还有一些情节简单的同场戏,如《借黄糠》《陆雅臣》《赵君祥》等。

1913年,上海县通俗教育事务所组织通俗宣讲团,开展移风易俗运动,其中就有一项“改良花鼓”。因为花鼓、滩簧的名声不佳,所以首先改良的就是名称。1914年,一些花鼓艺人组织振新集,把花鼓改为申曲,在名称上欲借昆曲之雅,掩盖花鼓戏之俗,但其演出内容依旧。申曲在游乐场的演出形式也非常简陋,连布景都不用,“演老戏不化妆,女的薄敷脂粉,男的(老生)插胡须加辫子,穿上彩衣就上台”。基本处于曲艺杂耍的状态。真正的改变是在20年代以后。

1922年3月,申曲演员邵文滨、花月英接受上海少年宣讲团的建议,尝试改革申曲。促成改革的重要动力是,申曲艺人希望让申曲进入正规剧场演出,这样无论对于申曲的名声还是经济收益,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当时,占据上海正规剧场的主要是京剧和新剧。沪剧演员邵滨荪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迷京戏,迷文明戏,却独独看不起申曲”,因为“申曲文不文武不武,既无京戏规范严整的程式,又不如文明戏内容新颖”。要进入大剧场演出,就必须适合大剧场的演出形式。申曲改革就是向新剧靠拢,1923年起申曲开始采用新编的剧目演出。

当时在“花花世界”演出的“子云社”,请来新剧编导范志良。范志良为“子云社”编排了一出新编的时装戏《离婚怨》。这出戏走的是新剧家庭伦理戏的路子,上演之后,非常成功,“屡演屡满”,为申曲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路,成为沪剧史上创新剧目的转折点,影响着整个沪剧发展的道路。范志良加入“子云社”后,带来新剧的编导和演出形式,使申曲的面貌为之一新。其他剧团见有成效,也纷纷仿效,聘请新剧艺人担任编导,推广幕表制。

同新剧的成功路子相仿,在20年代,申曲主要是搬演一些正在走红的弹词戏和连台本戏,如《珍珠塔》《双珠凤》《玉蜻蜓》《女侠十三妹》《火烧红莲寺》等。这些剧目经由新剧和京戏培养,观众已经产生了认同,所以,通过这一阶段的演出,沪剧在演出体系上有极大的变化,逐渐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戏曲形式之ー。

1937年前后,当时上海最重要的沪剧班社“文月社”,趁新剧衰弱之际,重金聘请原新剧的著名编剧徐醉梅、范青凤、王梦良。他们入社后,分别编写出《冰娘惨史》(徐醉梅)、《碧落黄泉》(范青凤)、《寒梅吐艳》《碧海春恨》(王梦良)等。以后,又有赵燕士、宋掌轻、田池等新剧编导的加入,先后编排《叛逆的女性》《铁汉娇娃》《空谷兰》等。这些新编的时装戏,受到观众的欢迎。

1940年,文滨剧团进入中央大戏院和恩派亚大戏院等较有规模的剧场演出,使沪剧得到一个更广阔的展示空间。沪剧的时装戏逐渐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路和新的模式,这种被称为“西装旗袍戏”的形式的确立,使沪剧脱离附庸地位,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剧种。

“沪剧”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1941年前后。当时申曲演员王雅琴组织了一个新的剧团,根据一个朋友的建议,命名为上海沪剧社。他们认为,“现在已经不唱小调小曲而是演戏,有布景,有剧本,为啥还叫申曲?”于是改称“沪剧”。

40年代,正是沪剧在上海舞台大放异彩的时期。尤其是“孤岛”时期,因为战争造成外国电影输入中断,使得舞台剧异常繁荣。不少以前专门放映西片的剧场像恩派亚、卡德等,因为片源断绝,只能改作戏曲演出场所,这样也为沪剧、越剧等提供了展示的场所。沪剧的“西装旗袍戏”,这时受到很多上海观众青睐,上海完善的商业演出机制,又很快将沪剧推上重要的剧场。与此同时,沪剧从当时同样受到观众欢迎的话剧和电影中,也汲取了许多东西,使沪剧作为一个戏剧品种变得更加完整。

1941年,上海沪剧社排演的第一出戏,是根据美国电影改编的《魂断蓝桥》(该剧的唱词由胡知非编写,胡原为新剧艺人,后来转到越剧界,编导了《泪洒相思地》等剧)。该剧在排演时完全向话剧靠拢,改幕表制为剧本制,由导演帮助演员分析剧本主题、人物性格,并严格按剧本排演,同时将软片布景换为立体布景,粉妆变为油彩妆。这样的改变,使沪剧的表演质量有了较大飞跃,观众也因此对沪剧产生信任感,于是沪剧风靡一时。

日前,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三季,我们邀请了 闵行区浦江二小的青少年来诵读《 艺心艺意 》 。

《艺心艺意》是“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民艺乡俗”辑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讲述了流传至今,或渐渐消逝的民间艺术。它们多流传于市郊,在乡镇村宅间互通,带着独特的民间审美和亲切的本土乡音,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渐行渐远。该书的出版,就是希望能成为这些民间艺术曾经存在的佐证,做到有源可溯,有根可循。

2024年5月起,第十三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朗读: 闵行区浦江二小 五(2)班 王梓伊

图文:明镜文化

编辑:赵若楠

初审:陈怡婷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