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辜朝明是《大衰退》的作者,这部作品总结了日本当年的经济危机,通过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来看中国今天的房地产,是否会有相似之处?

中国的学者认为,一个日本人来给中国经济献策,不怀好意,是想把中国带到沟里去。当然,辜朝明没那么大的力量,也就是一种经济学家的观点罢了。至少从现象上看,《大衰退》还是很印合中国房地产以及整体经济的现状,书中关注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个概念,也是中国目前正在关注的概念。企业修复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是走出产能过剩周期的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现在谈经济复苏,对企业来说第一要务是订单,没有订单,什么方案也没用。

其次就是修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现在有太多的企业被负债压得喘不上气,银行却忙于抽贷,这是辜朝明所反对的。

他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不应该是去调整结构,比如,一段时间强调的供给侧改革什么的,而是要去修复企业负债表;采取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允许扩大财政赤字率,大幅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实际上是让政府替企业背债,用高负债支撑住局面,用时间换空间去修复供求关系,然后期待经济的复苏,税基的扩大,逐步减少财政赤字。

其实,央妈已经在降低五年期利息。

只不过以辜朝明的眼界,力度太小了,应该降到零利率。在他的认知中,日本当年如果实行零利率,或可把衰退的周期减少十年。这等于说,他已经对中国的经济有了一个基本判定,中国将长期处于一个衰退的周期中,这当然是中国学者所不能接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企业来说,

银行能够停止抽贷,将银行利率大幅降下来,甚至降到或接近零利率,那就是莫大的福音,一大批企业就能存活下来,保住就业;对中国来说,保企业也是为了保就业。

这个方案不香吗?太香了。

但是,中国的核心问题日本学者永远也搞不明白。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有价值取向,中国一定要以财政为中心,与财政关系不大的事,或者财政自身平衡不了的方案,多半定不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经济的问题,并不是经济真的衰退了,而是在财政与企业、社会的分配关系中,财政挤占的多了,税收、利率、非经营性成本和各种寻租都直接涉及到财政的收入,如果财政要向企纾困,就要找回自身的平衡,现在的情况是,各地方财政已经入不敷出,支持的力度自然有限。

这才是难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