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功高震主”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功劳太大,使得君主的地位都被影响,所以历史上能被这个词形容的人物一般都是名流千古的大臣。

中华泱泱五千年的历史,文臣也好,武将也罢,功高震主的人物不在少数,其中有这么3位名将,功劳实在太大,甚至可以轻松取代皇帝,但是他们的结局却各不相同,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杀神白起”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除了白起之外,还有数不清的名将,如王翦、卫青、霍去病、赵云、关羽、岳飞、戚继光等,论成绩谁为第一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如果说谁杀敌最多,那白起毫无疑问是第一人。

据史料记载,白起一生杀敌高达100万之多,只一个长平之战就坑杀了赵军40万,真可是——“白起出征,寸草不生。”

长平之战是白起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在此战之前,白起已经为秦国攻下70多座城池,并且从无败绩,当之无愧的“战神”。

不过,长平之战也成为白起人生的分水岭。原本白起是想一鼓作气打到赵国都城邯郸,但是秦昭襄王却让白起班师回朝,这让白起非常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白起手握五十万的军队,可以说当时秦国的军事力量一大半都在他手上,他完全可以不听秦昭襄王的命令,甚至完全可以起兵造反,取代秦王,但是他始终把自己当做臣子,没有做这造反之事。

其实,让白起回朝这件事主要是宰相范雎挑拨的,而范雎这人耳根子软,心胸狭隘。

谋士苏代和赵王关系不错,于是苏代给范雎玩了一手反间计,没想到范雎如此容易就信了,马上就向秦王进言让白起回来,生怕白起攻打下邯郸之后会骑到自己头上,最终秦王答应了只让赵国割让城池。

其实,这个时候秦王让白起回来,不光是因为范雎的挑拨,他也是有着自己的考虑,毕竟如果真让白起打到邯郸把赵国灭了,其他五个国家绝对会有危机感,如果此时他们联合在一块,这对秦国来说绝对是一场大灾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白起没考虑到这点,加上他性子又直,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仗着自己功勋大,于是一根筋没搭对,回到家之后就在家装病,也不上朝了,直接摆烂。
后来,赵王反悔,答应割让的城池不准备交付了,秦昭襄王非常的生气,集中兵力准备攻打邯郸。

秦昭襄王首先派人去请白起,但是白起气还没消,说疾病缠身,不能出征。并且说道此时的邯郸,已经不是那么容易攻下了。

秦昭襄王于是派五大夫王陵作为主帅,这家伙论行军打仗就是个棒槌,他怎么可能打赢。并且当时秦国攻打邯郸时,不光是面对赵国的军队,赵国还请了齐国、魏国、楚国前来助阵,最终结果自然是秦军大败。

而白起呢,也不知道该说他情商低还是仗着功勋肆无忌惮,秦国吃了败仗,他居然对着别人说自己早就说了,邯郸城不是那么容易攻下的,秦王还不听,现在这结果都是能预料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话传到秦昭襄王耳朵里了,非常生气,秦昭襄王直接将白起一撸到底,把他贬为大头兵,赶出咸阳城,但是还没想杀他。

后来范雎这家伙再一次在秦王面前挑拨,说白起怀恨在心,如果再投靠了别国,这对秦国是巨大的威胁,于是秦王立马下令让白起自尽,一代战神就这么陨落了。

白起的死关键还在于他不会做人,他得罪了范雎这种小人,肯定经常被穿小鞋;再加上他仗着功劳,不把亲王放在眼里,肯定最后就只能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二、“兵仙”韩信

说起韩信,肯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韩信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去世后,他的日子更加穷困潦倒,饭都吃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当地的亭长是韩信的好友,韩信就经常去人家家里蹭饭,一次两次还行,可是韩信是天天去,看来脸皮厚也是这些人成功的必备素质。

日子一长,亭长的媳妇不愿意了,她就把吃饭的时间提前,等到韩信再去,他们已经吃完了,韩信也明白了人家不欢迎她,就再也没去过。

没地吃饭,韩信就去钓鱼,可是他的钓鱼水平真是太差了。一条鱼也钓不到,经常挨饿。

有个在河边洗衣服的大娘看他可怜,就经常给他带饭,这就是著名的“漂母乞食”的故事。后来韩信功成名就,还把这位老妇人接到家里照顾,从这可以看出韩信还是很知恩图报的。

后人对于韩信早年的故事,最熟悉的大概就是“胯下之辱”了。当时一个流氓看着韩信总是背着把剑,就去挑衅,让韩信要么一剑刺死他,要么从他胯下钻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韩信承受了屈辱,从流氓胯下钻过去了,后来当了大官再遇到这流氓,韩信也没有报复。这个故事也说明韩信善于隐忍,包容他人。

韩信早年确实不顺,包括刚刚参军时,他先投奔的项梁、项羽叔侄,但是他们不听韩信的意见,韩信毫无用武之地,于是转投刘邦。

韩信刚刚投奔刘邦时,刘邦也没把他当回事,于是连夜就走了,要不是萧何慧眼识人、月下连夜追韩信,刘邦可就要损失一员大将。

韩信再次回到刘邦阵营,人生就像开挂一样,直接逆袭。韩信一生经历过大小战役无数,在井陉之战中,韩信摆下违背兵家大忌的背水阵,另外调取轻骑趁间隙夺取赵军军营,最终以3万兵马打败赵军30万人马,一战封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203年,韩信与楚军在潍水战斗,韩信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沙袋阻塞潍水上游,然后假装败退,引诱楚军追击,当楚军渡河时,韩信命人决堤放水,大破楚军,斩杀项羽的大将龙且,削弱项羽的势力。

后来在垓下之战,韩信通过“四面楚歌”,动摇了楚军军心,让项羽大败,自刎于乌江。

刘邦最终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最大的功臣就是韩信,其实以韩信当时的实力,完全可以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项羽也曾经派人去劝说韩信独立,但韩信念及刘邦知遇之恩拒绝了。

韩信立下赫赫战功之后,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并被刘邦许诺“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得不死、见军不死、见光不死、见铁不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韩信忠于刘邦,但刘邦这人心胸狭小。韩信平时对刘邦也多次有顶撞,这让刘邦心生不满。刘邦就找了个机会夺了他的兵权,让韩信变成光杆司令。

后来,有人造谣韩信要谋反,刘邦借机把韩信贬为淮阴侯,还没想着杀韩信。但是刘邦的老婆吕雉,这可是个狠人,准备着手借着这个机会杀掉韩信。

吕雉让萧何将韩信骗进宫里,鉴于刘邦对韩信“五不死”的承诺,她没有直接杀掉韩信。而是让手下把韩信装进麻袋里,让一群人用竹签将韩信刺死,死的极其凄惨。韩信之死让人非常的惋惜。

韩信如果去做皇帝,未必不如刘邦这个混混出身的人。但是韩信就是死在“义”这个字上面了。对刘邦的知遇之恩他要讲义气,对萧何这样的老朋友他也要讲义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萧何让他去宫里,以他的聪慧,不可能猜不到结局,最终还是去了,可能就是不想连累朋友吧。

三、唐朝老将郭子仪

郭子仪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奈何家道中落,在武则天时期夺得“武举”考试的第一名,也就是武状元,从而进入军队。他刚进入军队也是从基层小卒子开始干,虽然说是武状元,但是并没有多少优待。

当时唐朝是我国文风最鼎盛的朝代,文人墨客就是那时候的大明星,武将的话确实地位略逊一筹。

郭子仪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当上了九原太守,但是却被上司嫉妒,一直没被重用。不过这对郭子仪来说,也不是啥坏事,经过那几年的闲置,让他对官场也看开了许多,养成了宠辱不惊的性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玄宗时期,虽然文化、经济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鼎盛,但后期他独宠杨贵妃,放任朝政, 让杨国忠和安禄山的权利越来越大,而这二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很快“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自称“大燕皇帝”,史思明也加入进来当了二把手。没多久叛军就攻入长安,唐玄宗被迫杀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
756年,太子李亨继位,后世称为“唐肃宗”,他选人的本事可比他爹好多了。

唐肃宗任命李光弼为河南节度使,率领河西、河东、陇右的军队进驻洛阳。后来他又任命58岁的郭子仪为河北节度使你,让郭子仪率领河北、淮南的军队进驻邺城。看到他选择的两员大将,不得不给他拍手叫好。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八年里面,郭子仪可谓是军功第一人,这也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功劳。郭子仪挽救了唐朝的江山,连皇帝都夸他再造了唐朝的江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危机四伏。郭子仪带领着他的郭家军,谁不服就打谁,平定了内乱,继续维持着唐朝的统治。

其次郭子仪还挡住了吐蕃、契丹等一些少数民族的入侵,他带兵加强了边疆额防御,并击退外族的入侵,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郭子仪的显赫功绩,皇帝基本上把能给他的奖励都给了,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郭子仪在平时没有一点架子,并且很听皇帝的话,皇帝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给他什么封赏就要什么,也从来没有啥意见。

为了让皇帝放心,郭子仪自动解除兵权告老还乡,因此皇帝对他十分信任,最终结局圆满,这就是会做人的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结语

三位“功高震主的”大将,结局却完全不同。归根结底还是“做人”上面的差异,在皇帝面前锋芒太露,自然会受到猜忌,如果受到猜忌还不知道藏锋的话,自然没有好下场,而像郭子仪一样,善于“藏”,才能独善其身。

参考资料:文摘周刊2017-10-20:“杀神”还是“战神”的秦将白起
https://mp.weixin.qq.com/s/7Cu-DiAqqcINhN0FF-AS0A
学习时报2020-06-05:韩信一生这四件事情干的不妥
https://mp.weixin.qq.com/s/KP21pdzuCVa8xrc3mivRBA
太原市文化馆2024-05-09:太原历代名人图谱——郭子仪
https://mp.weixin.qq.com/s/FCwDs54IFzMOfUxGQRu1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