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知悉。

按照我国的传统价值观,落叶归根、认祖归宗不仅证明自己得到了家族的认可,同时体现了一个人尊重先祖、重视家族传承的品德。

不只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认祖归宗”这件事有着天然的认同感,连很多移民海外的同胞,也会回到自己的家乡,通过各种别出心裁的方式,象征性的达成“认祖归宗”的“使命”。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祖归宗,以下六种人就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道德败坏、身负丑闻之人

对于一个品格良好、珍视自身名誉的人来说,断然不会做出有损家族声誉的事情,而传统观念认为,如果一个人行为败坏,让家族名誉受辱,则是不被允许认祖归宗的。

唐代的宋之问,便是无德文人的代表,他为了把一句好诗据为己有,竞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外甥,把外甥创作的诗句变成自己的作品。

后来宋之问仕途失利,被踢出官场,幸亏有好友收留,才不至于落魄街头。可是狠心的宋之问,又为了自己的前途,将有恩于己的好友全家害死。

杀害亲人,道德败坏,害死恩人,臭名远扬,像宋之问这样的卑劣之人,必然是不能认祖归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背信弃义之人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守信之人不但使周遭的人反感,同时也让家族蒙羞。很多家庭,从小就教育子女,可以不够优秀、不够聪明,但一定要正直善良、真诚待人,不可背信弃义,否则在社会上是无法立足的。

元末清初的文人刘基创作的《郁离子》中,就有一则关于背信弃义的故事。有一名商人坐船渡河,不慎落入水中,情急之下他向船夫大声呼救:“打船的,快救我上去,我可以给你100两金子!”

于是船夫冒着危险救商人上船,可是得救后的商人却不守信用,认为船夫本来就深通水性,就自己易如反掌,于是只给了船夫10两金子。

后来有一次商人又乘船落水,于是故技重施向船夫求救,说真的愿意给船夫100两金子,但这次船夫不为所动,商人最终因失信而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船夫见死不救固然恶劣,但商人失信在前,可以说是亲手断了自己的求生之路。

诸如此类背信弃义之人,有的蒙受巨大损失、有的遭众人嫌弃、甚至有人因此丢掉性命。而背信弃义之人,也不能认祖归宗,这也是传统观念的共识。

三、 被家族开除的人

一个家族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成员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况,如果有人做出了严重损害家族利益的事情,则有可能被整个家族开除出去。

电视剧《雪中悍刀行》中的林探花,就是一个被家族驱逐的人。在家族遭受残害之时,为保全家人性命,林探花不得不求助于与家族对立的徐家,进而被迫效忠于徐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虽然家人得以生还,可林母却认为“士可杀不可辱”,就算林家被满门抄斩,也不应“投靠贼人”,更是用一记决绝的耳光,将林探花扇出了家族的大门,后来林探花也是为保护家族眼中的“贼人”而战死。

林探花固然也有他可怜、可悲的一面,但不管是基于什么样的出发点,只要是违背了家族的价值观,或者损害了家族的利益,就有可能被家族开除,也就不能认祖归宗了。

四、 触犯过刑法的人

违法犯罪之人,在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都难以立足,就算是亲友,也会因为一个人违法而与其疏远。而触犯过刑法的人,更是在家族中背负恶名,遭众人所排斥。一个家族不能接受触犯过刑法的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触犯刑法便破坏了家族的清白,古时皆以祖上历代清白为荣,而触犯过刑法之人,家族会将其逐出家门,以保证自家背景的清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担心犯过法的人,会再犯,再次损害家族的利益。俗话说做坏事只有零次或者无数次,一个人只要是触犯过刑法,就大有可能被赶出家门,家族实在没有责任反反复复去给一个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三是担心有犯法背景的人,会带坏家族其他成员,尤其是后辈。家族后辈如果长期与违法分子接触,其三观也可能受其影响而扭曲。所以触犯过刑法的人,在家族中会被排斥,也是无法认祖归宗的。

我国历史上有一名因触犯刑法而被处死的采花大盗,他就是明代的桑冲。桑冲从小便不学无术、混天度日,长大后更是结交了一群不良之辈,到处惹是生非。后来桑冲拜在一名通过男扮女装诱奸妇女的骗子门下,把骗人的把戏学得炉火纯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成骗术之后,桑冲回到家乡,通过男扮女装的骗人把戏,在往后的十年里,犯下了数百次次罪案,欺辱的良家妇女更是高达百人。像桑冲这种犯下累累罪案的不法之徒,自然也是无法认祖归宗的。

五、 背叛自己的国家或人民的人

维护自己的国家,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底线,若是做出背叛国家与人民的事情,必然会遭到家族的唾弃。古往今来,我们都用“卖国贼”的骂名来斥责背叛国家的人,而这种人是肯定不能认祖归宗。

家国情怀是不分国界的,在电影《英国病人》中,匈牙利籍考古学家艾马殊,为了拯救负伤受困于山洞的情人,而将影响战争走向的机密地图,交给了敌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用地图换来了飞机,但艾马殊最终还是晚了一步,在情人去世后才赶到。悲痛欲绝的艾马殊驾驶着小型飞机载着情人的遗体返回,却在途中发生坠机,自己也被烧伤全身。

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艾马殊负伤后被救治时,都被称作“英国病人”,连自己原本国家的身份都没有,最终也客死他乡。艾马殊这种背叛国家的行为,不能认祖归宗,甚至都不被自己的国家包容。

六、过继到别人家的人

以前普通百姓的生活十分贫苦,有的家庭养不起孩子,就会把孩子过继给有能力的人家。男孩过继到别家充当劳动力,女孩就可能过继到有钱人家当丫鬟,当然也有富人家的孩子过继出去的特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未来的命运如何发展,达到多高的成就,只要是过继出去的孩子,就不能回来认祖归宗了。

在唐宋时期,就有一个著名的继子,给姑姑当继子,随姑父征战,最后当成了皇帝,这位传奇人物就是柴荣。柴荣出生在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从小也是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然而13岁时,一封信彻底改变了柴荣的一生。

柴荣的姑姑多年未能生育,求知若渴之际,便起了过继一名养子的念头。思来想去,姑姑认为懂事内敛的柴荣是合适的人选,于是便写信向柴荣的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而本来就有三个儿子的柴父,最终也同意了姑姑的请求。

柴荣生性稳重务实,到了新的家庭便将姑姑、姑父看作亲生父母般孝敬。姑姑、姑父非常喜欢柴荣,但由于家境贫困,三口之家过得并不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13岁已经算是大人了,于是柴荣也自发挑起养家的担子,因为从小对茶叶生意耳濡目染,于是柴荣把茶叶装在担子里,挑到集市上售卖。

有柴荣卖茶叶补贴家用,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过了几年,柴荣长大成人,选择跟随姑父参军。然而姑父的战功越是显赫,当时的皇帝越是提防,日夜担心柴荣的姑父会谋反。有一次姑父带着柴荣外出征战,皇帝竞趁机将姑父的家眷全部杀死。

得知噩耗的姑父悲痛不已,柴荣一边安慰照顾姑父,一边安排军中事务。待姑父缓过气来,柴荣跟随姑父,带着全部兵力攻回京中。在推翻皇帝,报了血海深仇之后,姑父一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也就是后周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姑父去世,作为后周王朝唯一继承人的柴荣,便登上皇位,成为后周世宗。像柴荣这种成就一番大业的继子毕竟是极少数,然而即使贵为皇帝,因为被过继出去了,柴荣同样也是不能回到原生家庭去认祖归宗的。

结语

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习俗,虽有其局限性,但归根结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正如认祖归宗这件事,是家族对个人品行的一种向善约束,也是个人对家族精神的追随。

关于不能认祖归宗的六种人,有的是实在不该被允许认祖归宗的,比如背信弃义、违法犯罪、道德败坏之人,但也有不该一杆子打死的,比如被过继出去但却非常正直优秀、不辱家门的人,可以对他们宽容一些。

不论如何,不管能否按传统观念认祖归宗,一个人都应该真诚、善良、恪守原则地去生活,无愧于自己的内心,也无愧于自己的家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